龍脊陽朔行之我們吃過的好吃的

作者: 柳生敬雲

導讀本來來陽朔是想來賞景的,沒想到賞景之余吃也吃的很開心,雖然在游記中已經簡單寫了些所吃的美食,卻還是要單列出來寫下這篇文章,以資紀念那段美好的日子。Day 1、2 :大寨客棧:在大寨的山腳下,上山下山吃了兩頓。因為是被全景樓導游帶來的,本來准備果腹而已,沒想到還不錯的,雖然都是簡簡單單的飯菜,但或許是原料新鮮的緣故,味道都可以的。一道最最普通的 ...

本來來陽朔是想來賞景的,沒想到賞景之余吃也吃的很開心,雖然在游記中已經簡單寫了些所吃的美食,卻還是要單列出來寫下這篇文章,以資紀念那段美好的日子。Day 1、2 :大寨客棧:在大寨的山腳下,上山下山吃了兩頓。因為是被全景樓導游帶來的,本來准備果腹而已,沒想到還不錯的,雖然都是簡簡單單的飯菜,但或許是原料新鮮的緣故,味道都可以的。一道最最普通的西紅柿炒雞蛋,味道就是不一樣。 還有炒南瓜,我本來不是很要吃的,但這次和同伴搶著吃,金黃金黃的,很甜很甜,很香很香。還有清蒸魚也夠大夠新鮮。從這頓飯開始,我們就發現那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飯量大增,每次吃飯看到那個裝飯的桶我們都說太多了浪費了,結果吃到最後都要刮底才夠。全景樓:狂風暴雨中爬了兩個多小時的山,又累又餓,一到全景樓就聽從前輩的建議趕緊點了菜,不過最終還是餓的半死才吃上飯。不過說實話雖然很餓了才吃到,但還是不覺得全景樓的飯菜好吃。竹筒雞(35/半只)和竹筒飯(15)肯定是正宗的,因為同伴的鞋濕了,就是放在烤竹筒飯的火上一起烤的,看到了它烤制的全過程,但味道不過爾爾。土雞湯色面還可以,金黃金黃的,但味道不濃,覺得哪裡欠了點,不像土雞。山水豆腐釀(22)就是老豆腐切成山一樣的三角形再夾肉糜,沒肉糜的地方很淡,吃不慣,總之很失望。不過他家的米酒很好喝(4元/盅),就像酒釀的味道。我們怕喝了犯暈,只點了一盅,後來想想真後悔啊。早飯倒是很讓我們驚喜,蔥油餅好香,玉米棒子金黃燦燦的,又香又甜,後來我們到陽朔後還特地找到農貿市場買了生的玉米背回去,結果回去被老媽一頓罵,說上海也有的,但奇怪就不是那個味啊。紅星特快:(桂花路56號)看完劉三姐回來一路直奔慕名已久的紅星特快。它現在不是開在西街上,而是在一個幽靜的巷子裡,不過西街上有指示牌,很好找。它比起西街上的那些店店面要大的多,也沒那麼吵,我們坐在露天的位子上,也還是蠻安靜的。主食點了金槍魚匹薩,墨西哥雞肉卷,他家的匹薩果然很好吃艾,餅底是那種厚厚的,松脆的,我老喜歡老喜歡的,餡也很好,料也多,而且才32塊錢,太合算了,同伴們都胃口不佳,我一人吃了半個,笑死我了。不過我們點的也只有pizza好吃,墨西哥雞肉卷不是我想像中kfc那樣的,干干的,不太好吃,香蕉船什麼的甜品也一般吧,要是以後有機會來還是點pizza。Day 3: 老根飯店:老根現在很有名了,遇龍河漂全程和上半程的大都是到這兒來吃飯的。老根很高估我們,我們三個小姑娘,就我長得還比較粗曠點,同伴都是很嬌小的,但老根卻竭力讓我們點了4個菜,跟旁邊一桌三男一女的菜量都一樣了,根本吃不完。不過他的意思是筏工師傅們雖然不和我們一起吃,但要打兩個盒飯給他們,所以要稍微多點些。比較受不了他的是他老是指著牆上滿掛的家庭照介紹他家的情況,洋兒媳洋女婿什麼的,怪不得網上一直可以看到他的家史,怪煩的。 點了黃燜土雞,是網上推薦最多的特色菜,有點像紅燒雞塊,沒什麼特別,但味道還可以。啤酒魚滿失敗的,主要是不夠嫩,味道也不夠濃,當時是第一次吃,想久聞大名的啤酒魚不過如此嘛,後來吃了彭大姐的才喜歡上啤酒魚的。西紅柿炒鴨蛋,也是網上推薦比較多的,鴨蛋長的很誘人,金黃金黃的,但我還是喜歡雞蛋的。還有個南瓜苗湯,實在是吃不下了,稍稍嘗了下味,還算挺清香的。送的桂花蜂蜜茶,香香甜甜的也不膩,很好喝。不過買就要10個大洋一瓶,還是算了吧。彭大姐:(疊翠路中段與芙蓉路交彙處)來陽朔總要吃一頓正宗的啤酒魚,整個陽朔縣城有很多做啤酒魚的,網上推薦的也各不相同,就隨便找了個人比較多的彭大姐。啤酒魚有點像辣辣的紅燒魚,醬汁濃稠,味道很好的,很合我的口味。我們點的毛骨魚,很嫩。價錢還是蠻貴的,一條魚就八、九十塊錢,其他一般的菜倒還可以。Day 4:中飯在興坪汽車站旁的小店隨便吃了頓,味道平平,聊以果腹,浪費了我們有限的胃容量。早知這樣,索性再餓會,到老村再吃的。老村飯店:

是盧師傅推薦的,本來按計劃是趕回陽朔去吃旅行者,但天晚了,盧師傅一說我們又饞蟲大動,一致決定就把晚飯放這兒了,旅行者就當加一頓夜宵吧。老村飯店是緊依漓江而建的小木樓, 坐在靠窗的位子上,習習的涼風,滿眼的山水,還沒吃,就喜歡上了這裡。可惜時間太趕了,不然在這裡吹吹風,聊聊天,,磕磕花生米,多樂和啊。清蒸石岩魚是這裡的特色,60元/條,1.8斤,很嫩很肥臾的感覺,有點像河鰻,很好吃。還點了腊肉炒山筍,山筍很好吃,略帶點和這裡米粉很像的一種很特別的臭臭的味道,(其實也不是臭,但我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形容,吃過當地米粉的人應該能理解),腊肉不好吃,濕濕的,和我們平時吃到的干而香的不太一樣,結果就是筍都挑光了,肉都剩下了。還有個芋頭釀,芋頭切片夾肉糜,不好吃,更喜歡芋頭扣肉或者芋頭燜排骨這種燒的爛爛粉粉的芋頭。旅行者:(西街58號)因為第二天就要離開陽朔了,所以雖然已經在老村飯店吃過晚飯,但想想以後可能也沒機會再來了,所以捧著肚子還是進了旅行者。牛肉土豆泥派(30),果然是特色,很香很濃郁。蘋果碎餅干(小份12),上面的餅還可以,下面的蘋果碎一股不知道什麼味道,又很甜,吃不慣。木斯裡(14)當時不知道是什麼,點個新鮮,原來是水果放在酸奶裡,上面蓋一層麥片,味道就這樣吧。還是主食好吃,羅三亞什麼的都滿好的。環境並沒預期中那麼好,西街這些店給我的感覺都是很狹小的,服務倒是很好,那個小妹很溫柔很乖巧的感覺。連著晚飯加夜宵,這次真是吃撐了,捧著肚子回旅館的那段路異常艱辛,真恨不得滾著回去。Day 5: 富貴樓斑魚火鍋:(城中路桂花路交界處)斑魚火鍋在上海好像沒看到過,所以一定要來嘗個鮮,而且到桂林第一頓就吃的魚,中間也在不停的吃魚,這最後一頓就來個有始有終吧。斑魚(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算什麼魚,以前沒吃過)頭尾做湯,魚肉被切成薄薄的透明的魚片,一條魚可以切9盤魚片,很薄很薄透明的魚片平鋪在盤內,立馬讓人很又食欲。一涮即可,很鮮嫩,中間軟骨樣的一條卻又韌韌的,沾上用醬油和當地辣椒調成的簡簡單單的醬汁,很美味艾!調料看上去是很簡單的,醬油醋香菜蔥辣椒醬,但那個辣椒醬真是好吃,給魚片增色不少。環境還可以,服務一般般,調料什麼都要按人頭收費的,總體來說有點小貴,但看在味道的份上還是值得一去的。不知為何生意挺冷清的,我們一點不到去吃的,加我們就兩桌人。石記:(解放西路,微笑堂對面)回桂林後慕名前往。地方還是蠻好找的,找到解放西路,再找到微笑堂,它就在微笑堂的馬路對面。這裡的米粉跟上海的完全不一樣,是鹵水干拌的,味道很濃,拌著鹵牛肉片,干黃豆什麼的稀裡嘩啦就下去了,最後為了嘗試下兩吃的滋味加了骨頭湯,不過衝淡了反倒不好吃。我們在這裡也沒吃過其他干拌的米粉,所以也沒比較,但就這一次就覺得桂林米粉很好吃的,而且才3塊錢,想想我們打發中飯吃的十幾塊的米粉都是什麼啊。此外還要說說兩頓早飯,第一頓吃的螺螄粉。選擇這個是因為最後一天回桂林會去吃石記的干拌米粉,所以想在這裡嘗嘗湯粉。結果覺得一般,湯頭是很鮮甜的,螺絲是很干淨的,但我更喜歡干拌的,覺得味道更濃,生意倒是很好的,很多當地人在吃,游客好像更多去吃瘦子之類干拌的多。第二頓因為趕時間,買了粽子和玉米汁帶在路上吃。沒想到這個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粽子是板栗肉粽,放了好多板栗、花生,和糯米、肉一起燉的爛欄的糯糯的,糯米也不放醬油,完全是原汁原味,肉香花生香再加上栗子的香甜,實在讓我欲罷不能。玉米汁也不錯,跟以前在上海吃過的完全不一樣,以前吃的只能算玉米飲料,這裡真的是玉米汁,很純很濃很香,3.5一杯,不過比較稠的關系,喝多了有點脹。奇怪上海滿街的奶茶,怎麼沒人發展下這個呢。還要說個小點心——油茶。這是我此行真正的最後一餐。因為飛機延誤了,讓我們在一座酒店的大堂裡等。干坐著熬時間的滋味真是很難熬,又睡不著,只好出去找吃的,結果就在路邊找到個賣油茶的小攤子。從沒吃過油茶,報著“寧可錯吃一千,不可漏過一個”的心態,點了一份。上來個小水壺,裝的茶湯,再有一個小碗,盛的爆米花和一種不知道怎麼稱呼的像魚皮花生的皮一樣的東西,還有兩小碟,放的是鹽和蔥。老板娘看我愣著,給我做了個示範,舀一些爆米花和“魚皮花生的皮”,放些鹽和蔥,澆上茶湯就可以了。說實話,我不是個吃東西很挑的人,但這個我真吃不慣,又鹹又澀,一股怪味道。可能和北京的豆汁是一個道理,喜歡的人就超喜歡,吃不慣的人就根本不想碰。勉強吃了兩口,再把干的爆米花和“魚皮花生的皮”都吃完了(這個脆脆的倒滿好吃的),茶湯我是再也不想碰了。在陽朔的那幾天,我們每次都互相提醒努力點少點,但最後還是什麼都想吃,總是一桌子菜,還一掃而空。有時想想很慚愧,但再想想能吃也是福啊!我對陽朔的美好回憶不單單是那些景色,那些人,更有這些美食帶給我的美好回憶呢!當然時間和肚量有限,最終還是會留下些許遺憾。還有陽朔公園前的大排擋不知拆哪去了,一些知名的小攤子比如莫老手擀龍須面等等現在好像也不能擺了,不過瑕不掩瑜,我們的陽朔美食任務還是完成的非常滿意的!



(紅星的金槍魚匹薩)



(啤酒魚 )



(旅行者)



(螺絲粉)



(油茶)


精選遊記: 陽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