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穿越歲月的容顏

作者: 婺源旅游刀鋒

導讀婺源 穿越歲月的容顏 徽州婺源粉牆黛瓦的村落散布在群山之下河水之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千年不變的延續著。行走在這些安寧的村落,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每一塊磚頭瓦屑似乎都在訴說著自己的過往,吟唱著不老的歌謠…… 千年往事 早在遠古,就有原始山民在此生存,但造就她的輝煌卻是那些從中原避難而來士族大家。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回玉 ...

婺源 穿越歲月的容顏

徽州婺源粉牆黛瓦的村落散布在群山之下河水之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千年不變的延續著。行走在這些安寧的村落,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每一塊磚頭瓦屑似乎都在訴說著自己的過往,吟唱著不老的歌謠……

千年往事

早在遠古,就有原始山民在此生存,但造就她的輝煌卻是那些從中原避難而來士族大家。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懷金鄉設婺源縣。

從文化上來說她繼承和發揚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從地理環境上來說婺源山多田少,隨著人口的增加,滿足生活需求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經商成為了第一生業。婺源人憑借文化優勢、宗族的團結謀生致富,並成為徽商的重要部份。婺源商人將經商帶回利潤,除了用來建設家園外,最大的支出是子弟的教育,而這為婺源走向繁榮和輝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婺源有著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人文風俗和眾多古村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僅是旅游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文明的燦爛。

五大色彩

婺源是五彩繽紛的,綠、紅、黃、白、黑貫穿了四季,相生了萬物!

綠綠色是安寧的。婺源“綠”字有兩字解,一是:婺源號茶鄉,婺源綠茶歷史悠久。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於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婺源的謝源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明清時代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婺源綠茶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場,現在,婺源縣已擁有通過認證的有機茶基地8個,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4個AA級證書和7個通過有機產品論證的茶葉生產大縣,如“大鄣山茶”一個品牌就占歐盟有機茶市場份額的60%。

二是:83%的森林覆蓋率,綠也就成了婺源的最基本色調。整個江西受保護的名木古樹有壹萬壹千多棵,但一半在婺源(此數據不含原始森林部份)。

紅紅色是溫暖的。 婺源“紅”字有二解,一是: 來自皇家御池的紅鯉魚在婺源已有300 多年的養殖歷史,它由於色澤鮮紅 .頭小尾短、背高體寬,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紅鯉魚。其肉質鮮美,營美豐富,具有“妊安孕,好顏色,止咳逆,療腳氣,消水腫,治黃膽”等醫療功效。

二是:秋天山間村邊的紅楓,在陽光日趨蒼白的日子裡,點燃秋天裡的激情,燃燒得燦爛而又迷人,能讓我們溫暖一冬.

黃黃色是浪漫的。婺源的村落依山傍水近田園,每到春來數萬油菜花與粉牆黛瓦的古村落相得益彰,讓人春心大動!特別是站在江嶺高處,看著那層層疊疊黃色的花沿著山勢流淌進心裡,只有用”天上人間”四字來形容其之美!

白白色是質樸的。 黛瓦下的粉牆淡泊在山水之間,一如婺源人的率真,任歲月蹉跎,刮去外表的蒼桑,那心裡純潔安然依舊.

黑黑色是厚重的。婺源“黑”字有三解,其一是:硯和墨兩寶, 龍尾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硯石產於婺源龍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隸歙州,物以州名,又名歙硯。《婺源硯譜》載,唐開元中,獵人葉氏偶於山中得之,用以制硯、濕潤質宜,研磨生輝,後數世,葉氏子孫獻於地方官員,遂為天下所知,成其南唐後主李煜稱“龍尾硯為天下冠”.

其二是: 婺墨,婺源制墨業發達,是徽墨的主要構成部份, 古人用“落紙如漆,萬載存真”來形容它的品質。

其三是:黛瓦,它上接藍天下連粉牆,調和諸色,厚重而又讓人安寧.

文公闕裡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的婺源人更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基准。從唐至清,婺源全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縣中文人學士的著作達3100多部,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有“書鄉”之譽。特別是在“不成良相魯成良醫”的古訓下,據記載婺源中醫名家占整個江西的四分之一強!

這些或許都記不成憶了,但婺源有一幅對聯說得好: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一個勤於讀書與人為善的地方,而且質樸天然與世隔絕,山青水秀,宛若世外桃源,您想,那不就是天上人間麼!?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