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江蘇游記之揚州個園篇--月映竹成千個字

作者: JBQ

導讀月映竹成千個字----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揚州篇一覺醒來,天已大亮,這是出行以來起得最晚的一天。之前由於沒有及時訂房,等到九月二十二日訂房時,揚州市中心的經濟型旅店已經無房,只能訂到位於運河東側郊區的錦江之星。地處偏僻,不便向大多驢友那樣一早趕到富春或冶春茶社去喝早茶,好在我們游鎮江時,已經在老宴春酒樓享受過淮揚風味的早茶了。住在揚州郊區 ...

月映竹成千個字----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揚州篇一覺醒來,天已大亮,這是出行以來起得最晚的一天。之前由於沒有及時訂房,等到九月二十二日訂房時,揚州市中心的經濟型旅店已經無房,只能訂到位於運河東側郊區的錦江之星。地處偏僻,不便向大多驢友那樣一早趕到富春或冶春茶社去喝早茶,好在我們游鎮江時,已經在老宴春酒樓享受過淮揚風味的早茶了。住在揚州郊區雖然交通不便,但環境清淨,價格便宜,便宜下來的價格也夠我們這兩天打的了。揚州、鎮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旅游景點停車極不方便,所以把車停在旅店,選擇乘坐公共汽車、出租車、人力三輪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吃完了昨天晚上從菜根香帶回來的揚州炒飯,不到九點鐘我們走出旅店。今天是十月二日,揚州的天氣很好,晴朗少雲。按照計劃,我們上午游個園,下午游瘦西湖,晚上去乘船觀賞大運河的夜景。走到對面的公交站,看了半天站牌,沒有一路到個園的車。而且此時公交車上的乘客較多,我們帶著孩子就不湊熱鬧了。叫了輛的士,花了二十分鐘,我們就到了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的個園。個園坐北朝南,正門向南開在揚州著名的古街----東關街上,北門對著揚州的護城河。因東關街年代久遠且道路狹窄,現代交通工具難以到達,所以乘車而來的旅客大都選擇從北門進入。個園建園時間較早,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兩淮鹽總黃至筠在原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上改建而成。黃至筠認為翠竹具有本固、心虛、體直、節貞的特點,有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因此以形為意命名為“個園”。與何園不同的是,其延續至今的人文內涵不似何園那樣豐富。所以參觀個園應以觀賞為主。當然個園也有其文化特點,其中各個建築上的楹聯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是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個園占地2.3公頃,與何園的小巧精致相比,個園顯得大氣得多。個園從南到北可分為三大部分,前為人宅,中為石山,後為竹海,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的面積。此三部分分而獨立成篇,獨具韻味,各奏華彩;合則大化天成,共演諧律,高潮迭起。如果說游何園的關鍵在於“韻”、“味”兩字,筆者認為游個園其核心則在於“竹”、“石”。進入北門後,首先看到的是一萬二千多平米的萬竹園。可以說竹是個園的魂魄,游萬竹園一是要觀竹,二是要品味其中蘊涵著的豐富的竹文化。個園的竹用“多”字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一是數量多,有近兩萬竿。一眼望去萬竿修竹彙成竹的海洋,竹影婆娑,游人行走其間,猶如竹海泛舟。陣風吹來,竹林隨風搖曳,恰似波起潮湧。二是品種多,園內現有竹60余種,龜甲竹、斑竹、金鑲玉竹、玉鑲金竹、慈孝竹、鋪地竹等等,數不勝數。有些竹品葉形奇特,有些竹品杆色不俗,如果能夠記住各品種竹的名稱,走在園中將其一一找出來,不亦樂乎!

走在竹林小徑上,放眼望去,竹影斜橫,蓬勃蒼翠,高竿臨風,修篁弄影,劍條匕葉,竹香清幽。猛一抬頭,見竹徑盡頭門洞之上赫然題著“竹西佳處”四字,不由憶起宋代詞人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在詞中“竹西佳處”代指揚州,但在這裡卻回歸了字面的本意。中國文化與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竹子所特有的灑脫的風姿,挺拔的氣勢,節外無枝的操守,剛柔相濟的品德,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完滿契合。所以在外形秀麗的基礎上,人們更多的賦予竹子品逸德高的涵義,也使竹子成為了名人雅士們理想的人格化身,成為了人們崇敬的對像。人們把松竹梅列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為四季“四君子”,嵇康、阮籍、劉伶等世稱“竹林七賢”。很多歷史名人戀竹成痴,流傳下許多佳話。《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由此可見,字子猷的晉代大書法家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王獻之之弟)愛竹成癖已到不即不離的程度。宋代文豪蘇東坡愛竹已到極致,曾寫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據說有後人看到蘇大學士的這首打油詩後,加了一個詼諧幽默的批語:“要想不俗不瘦,來碗筍子燒肉。”到了清代,揚州出了個嗜竹如命的名人,他就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鄭板橋種竹、學竹、畫竹、吟竹,其很多名作都來源於竹的靈感和啟發。可惜的是,在個園園主黃至筠出生前五年,鄭老夫子就架鶴西去了,否則看到這片秀麗的竹海,鄭老夫子還不知會怎麼樣呢!穿過竹林,進入一條向南的小巷,小巷西牆上有一個一人多寬的小門洞。入內感覺甚黑,隨人流鑽出山洞,眼前景色豁然開朗。這就是個園的第二層院落,也是筆者最喜愛的四季疊石區。如果說萬竹園是“風過竹影娑娑”,那麼這裡就是“石疊幻影憧憧”。由於我們是由竹海方向過來,所以我們最先步入的是四季山景中的秋山。但為了准確理會四季疊石區的精妙之處,我們決定還是按照導游的建議先參觀前面的宅邸區。從冬山旁邊的一個過道出去就是宅邸區的東火巷。個園的宅邸區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路建築,每一路建築都有三進的院落。說實在的,個園的宅邸區建築沒有什麼特色,又不像何園有豐富的歷史典故和人文內涵,所以不用花太多時間,走馬觀花就可以了。看完黃家宅邸,從西火巷向北進入,往左一轉,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間參差疊放了灰中帶青的石筍,遠遠看去,就像剛破土的春筍。正中圓形的月亮門上方書寫著“個園”兩個大字。過了這個門,就算進入四季疊石區了。“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的設計者和建設者精心選用筍石、太湖石、黃石和雪石,疊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其構思之妙,用料之奇,堪稱是匠心獨具的頂尖之作。可以說這是筆者見過的最精彩絕倫的假山。進入四季疊石區後首先到的是“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春山,進入園門後,左手邊是與春景相接的一簇竹林,竹林茂密蓬勃,春意盎然。在鵝卵石小徑的兩邊,一塊塊太湖石點綴在百年桂花樹的傍邊。仔細一看,這些石頭呈現出動物的造型。這就是“十二生肖鬧春圖”。看到這些生機勃勃的植物和姿態各異的動物,我們很自然地感覺到了春回大地,氣像萬千的感覺。春山西邊有一兩層的樓閣,樓下匾額題有“覓句廊”三字。樓閣無甚特點,但廊柱楹聯值得觀賞,那是清代名人袁枚的詩句: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雖然對仗不夠工整,但在這裡,的確恰倒好處地點出了個園的涵義。在春山北側,有一座四面有回廊、玻璃窗的廳房。庭前有一楹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廳內匾額上三個大字“宜雨軒”。楹聯匾額上以“雨”喻“友”,表達了園主人樂友好交的個性。宜雨軒是四季疊石區的中心建築,園內四季景色從四面的窗戶射入廳內,真是“人在廳中坐,景從四面來”。提到宜雨軒,我又想起我以前親身經歷過的一個小故事。十年前,我到杭州出差,當地的一個朋友請我到一間很有名的酒店用餐。推杯換盞之後,我感到有些內急,便問服務員衛生間在那裡,服務員說向前再右轉即是。走過去一看,沒有男女衛生間的文字和標志,卻看到兩間裝潢精致、寫有對聯的房間。第一間的對聯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橫批是:觀瀑樓。第二間的對聯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橫批是:聽雨軒。初感不解,但仔細思之,恍然大悟。心中萬千感慨,吳越之地多雅士,一個簡單的廁所,也能賦予這麼多的文化內涵。從宜雨軒沿著軒廊往西走,經過一片竹林,便來到水池邊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見藍色的天幕下,屹立著一座蒼古濃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朱亭。柔形多姿的太湖石有如雲朵,飄蕩在山間。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波光之中映出疊石的倒影。潭中遍植荷花,雖然已到秋季,荷花已敗,但樹立在水面的荷葉仿佛還在向人們展示著“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夏意境。這就是夏山。與其它三座季度山相比,夏山最大的特點是山水相連,水上有曲橋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觀感。走在曲橋上,只見兩旁奇石有的如王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有的像石魚擺尾,神態生動;有的恰荷塘蛙鳴,水面回聲。更有一奇石婉若剔淨的魚骨,聳立於水面之上,最能體現太湖石“漏,透,皺,瘦”的造型藝術特色。立於曲橋,抬頭仰望,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鵲登梅,笑迎賓客。山頂上石如群猴戲鬧,樂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進入洞室,剛開始覺得有點陰森,繼而習慣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絲絲光線,便覺得洞室寬敞。而小池裡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太湖石色呈青灰,在洞中賞景,則更覺涼爽。穿過洞室,拾級向上轉到山頂,有一亭立於假山之巔。亭上匾書“鶴亭”二字,傍邊兩聯為:立如依岸雪,飛如向池泉。恰倒好處地點出了仙鶴的個性。亭前留有一株古柏,枝條虯曲,伸出崖際。亭東的一株紫藤,枝葉交錯如蓋,藤條相互纏繞,與山石融為一體,增添了夏山的蔥郁的氣氛。由夏山向東,就直接上抱山樓的二層回廊。抱山樓是園中最大的建築,位於四季疊石區的北側。抱山樓的兩廊猶如伸出的雙臂,將左右的秋山、夏山攬入懷中。這可能就是樓名“抱山”的含義。抱山樓前匾額上書“壺天自春”四個字,寓意園林似壺,狹道而入,入內則豁然開朗。回想我們從竹海進入四季疊石區的感受,不正體現了“壺天自春”的韻味嗎?從抱山樓向下看去,水潭東側用太湖石砌出一個數尺高的平台,台上有一五角飛檐小亭,名為“清漪”。亭柱有聯曰:“何處簫聲醉倚春風弄明月;幾痕波影斜撐老樹護幽亭”,簫聲波影、春風明月、老樹幽亭,將個園聲色風情演繹的無與倫比。穿過抱山樓的二層回廊,就到了秋山山頂上的拂雲亭,片刻之間穿越時空,夏去秋來。如果夏景是以太湖石清新柔美的曲線來表現出秀雅恬靜的意境的話,那麼秋景則是以黃山石粗擴豪放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黃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嶺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個園中最富畫意的假山。秋山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紅霞映照,色彩極為醒目。在懸崖石隙中,又有翠柏、丹楓傲立,其蒼綠、紅艷的枝葉與褐黃色的山石恰成對比,宛如一幅秋山圖景。拂雲亭位於山巔,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觀,園內外諸景盡收眼底。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內部通道復雜婉轉。石洞、石台、石磴、石梁與山中小洞交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上下盤旋、縱橫交錯、撲朔迷離、別有洞天的山中立體游覽通道。秋山是整個四季疊石區中的重點,以百米比賽為例,春山如同起跑,夏山有似加速,而秋山則是比賽的最高潮----衝刺。秋山不僅高、險,面積也是最大,共有西、中、南三座山峰,幾乎占據了整面東牆。庭院最東側有狹窄的石階直上秋山南峰,山頂有一閣,面西而立,上有“住秋閣”匾額。匾額兩側有一聯曰:“秋從夏雨聲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尋”,巧妙地點出了四季景色的變幻。從住秋閣向下俯視,遍山的綠樹中一株丹楓挺立與半山之間,這是一株四季長紅的丹楓。無論什麼季節,大家都能夠看到這“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美景。從住秋閣下山,向南望去,在花園的南牆下有一座用宣石平疊的花台,台上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這就是冬山。宣石產於安徽的宣城,其色潔白如雪,人們又稱它為雪石,用於此處,恰當地表現出了“冬”的主題。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設計者在南牆上有規律地排列了24個圓洞,組成一幅別具一格的漏窗圖景。每當陣風吹過,這些洞口猶如笛蕭上的音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響,像是冬天西北風呼叫,以聲來輔助主題意境。不僅使冬山有“形”、有“色”,還有了“音”。總而言之,個園的四季疊石區概括了“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四季假山、樓台亭閣、古樹名花組成了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達到了完美、和諧的境界。人在園中,無論長幼,皆會流連往返,樂不思家。除了竹石美景,個園中還有大量的楹聯,游覽之時,人頭攢動,不及細細品位,只能隨手輯錄下來。回來後反復吟讀,卻也收益頗深。其中一類楹聯是以勸學勵志為目的。如宅區東路清美堂上“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聯中勸人不輟耕讀,並提醒後代富裕之後不忘勤儉。楠木廳上“家余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中路漢學堂有兩副楹聯,一為:“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不僅告戒後代子孫要讀書、修身、養性,而且以竹為喻,與個園的特色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中路中進室內:“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用漫研竹露、細嚼梅花來喻示讀書要認真。還有西路清頌堂上:“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再一類楹聯是借景抒懷,表達自身風骨。如宅區東路清美堂中“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楠木廳上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所撰“飲量豈止於醉;雅懷乃游乎仙”。還有叢書樓前:“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這些楹聯不僅是書法藝術佳品,也還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在園中已經輾轉了近三個小時了。費了很多的口舌,終於把小女兒從假山上叫了下來。走出東門,沿著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向北走。沿途商鋪、小攤很多,大多是叫賣一些揚州特產、兒童玩具和旅游紀念品。走回北門時,我們發現在北門的右側,開有一間富春茶社,一問,是那家老字號在這裡開的分店。進去一看,價格還不算貴,而且可以零點,這比老店那種只提供套餐的方式要人性化多了。我們點了蒸餃、千層油糕、燒麥、餃面,還要了一份燙干絲,不管是否像老店那麼正宗,反正是在富春茶社享受過了,起碼在心理上找到了個安慰。筆者有時愛鑽牛角尖,玩過一處後總想找到一句話對其進行點評和概括。我一邊吃著午飯,一邊在想著什麼樣的詞彙和語句最適合個園。無意間,我透過富春茶社的玻璃窗向個園望去,“春夏秋冬山光異趣;風晴雨露竹影多姿”,這是北門兩邊的一副對聯。突然間,感到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個對聯不正是准確、鮮明、形像地概括了個園的整體特色嗎?走出富春茶社,到對面馬路邊的車站。等不多時,坐上游1路公共汽車,向下一個目標----瘦西湖駛去。(待續)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