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報業小考

作者: 絲路上的歌者

導讀絲路上的歌者 2008年8月,因為工作原因,我與《蒙古新聞報》和《蒙古消息報》兩家報紙的主要負責人有所接觸,期間還前往《蒙古消息報》報社進行了實地考察,由此對這個草原之國的報業情況,有了片鱗只爪的了解。 在前蘇聯的控制下,蒙古國媒體全由國家控制。1992年民主化以來,報業發展很快。現在蒙古注冊的報刊有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為私人所有,蒙通社作為蒙古 ...

絲路上的歌者

2008年8月,因為工作原因,我與《蒙古新聞報》和《蒙古消息報》兩家報紙的主要負責人有所接觸,期間還前往《蒙古消息報》報社進行了實地考察,由此對這個草原之國的報業情況,有了片鱗只爪的了解。

在前蘇聯的控制下,蒙古國媒體全由國家控制。1992年民主化以來,報業發展很快。現在蒙古注冊的報刊有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為私人所有,蒙通社作為蒙古國國有通訊社,位置相當於中國的新華社。蒙通社的口號是“宣傳蒙古,報道世界”,該社則不做政府的負面報道,因為它屬於國有,就好像屬於人革黨的《真理報》不批評人革黨一樣。其記者同時也是公務員,每月收入30萬圖(1元=170圖)左右。

蒙通社坐落在蘇赫巴托廣場西側,是一座5層高的白色小樓。不像新華社的戒備森嚴,大門的入口處只坐著一個不時接打電話的保安。

蒙古消息報

《蒙古消息報》便是蒙通社下屬的唯一一家中文報紙。社長齊米徳策耶同時也是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副院長,在蒙古國際廣播電台與蒙通社工作多年,是老傳媒人。他也是蒙古唯一將《論語》《中庸》與《孫子兵法》翻譯成中文的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很深,漢語流利。

此次采訪齊米徳策耶之前,並不知道他同時也是《蒙古消息報》的社長。采訪中得此意外收獲,當然不能讓其溜走。於是便約他明日在蘇赫巴托雕像下見面,一起去報社參觀。

報社在蒙通社3樓,只有一間辦公室,加上社長齊米徳策耶在內,全社一共5人。社長統籌全局,其余4人集記者、翻譯、編輯、廣告於一身,可謂全才。此外還聘任了孔子學院兩名中國來的教師負責編輯,主要工作是監督中文用詞語法上的錯誤。

據《蒙古消息報》記者包勒爾介紹,蒙古通訊社下屬有四家外文報紙,分別為俄、英、日、中四種語言,都是宣傳蒙古政治與經濟的綜合性報紙。《蒙古消息報》為周報,共6版,發行量1000份,讀者為在蒙華人,以訂閱為主,售價為400圖,歸蒙通社主管,社長直接由蒙通社任命。

第一次翻開《蒙古消息報》,讓我想起了本科時自己辦的院刊,復印紙而非新聞紙印刷,除首頁與末頁為彩頁印刷外,其余為黑白印刷,有點像中國的街頭小報。

《蒙古消息報》稿件主要從《日報》《今日報》等私人報紙翻譯而來,所以他們的記者在版面上稱作翻譯記者。第一版為要聞,第二版為蒙古政府新聞與社會新聞,第三版為社會、經濟新聞,第四版介紹蒙古歷史與蒙古中文書籍,第五版轉載新華社報道,第六版為廣告。這幾版劃分並非每期固定。我去的時候,第四版正版正在轉載周晶、那仁的《閱讀蒙古》一書,全書一共244頁,擬在此版全部刊完,實在有些兒戲。

《蒙古消息報》廣告價格為整版20萬圖(1人民幣合170圖),半版12萬圖,1/4版6萬圖,黑白版面每版廣告費少2萬元,小廣告售價為每條1萬圖。

該報的出版流程是周五送編,周一前送排,周二印刷,周三出版,通過蒙古郵局與私人發行公司發行。報紙由蒙通社統一排版印刷,印刷成本在400圖左右。

蒙通社下屬的另外一家英文報紙《Messenger》發行3000份,由於發行量與廣告較《蒙古消息報》多,所以可以盈利,而《蒙古消息報》的廣告僅夠維持報社開銷。

蒙古新聞報

此次前往蒙古的邀請函,便由《蒙古新聞報》發出。抵達烏蘭巴托之後,作為感謝,在蒙古上層集結的愛爾蘭酒吧一起吃飯。席間,從該社的責任編輯白耶爾瑪處,了解到了該報的基本情況。《蒙古新聞報》除社長外,沒有總編或主編,因此責任編輯相當於報社的二把手,是報紙的執行主編。

白耶爾瑪告訴我,蒙古有五大報紙,大部分為私人所有,其中各政黨都有屬於自己的報紙。在蒙古國,報紙可以自由批評政府、國家元首與政黨,享有憲法賦予的新聞自由。只是屬於某一黨派的報紙在批評自己老板時,顧忌很多。

《蒙古新聞報》為私營報紙,老板原為某國會議員,但是所有權不干預經營權,報社的經營一般不受老板干預。

報社實行采編合一,有廣告部專門負責廣告,但是采編人員拉一條廣告,有20%左右的提成,廣告部經理每月必須完成100萬圖的業務,少則無工資,多則有提成。采編基本工資12萬圖,在此基礎上有業績工資,每周有好稿獎勵。

白耶爾瑪還告訴記者,跟中國一樣,蒙古記者采訪過程中也拿紅包,但較中國制度與現實的分裂情形不同,《蒙古新聞報》並未禁止記者拿紅包,他們的記者拿的表裡如一,理直氣壯。

日報與今日報

在采訪《蒙古消息報》與《蒙古新聞報》的過程中,采訪對像不止一次向我提及《日報》與《今日報》,其對同行尊敬之情溢於言表。這較之國內某些所謂主流報紙看不起市場化媒體的現像,大相徑庭。《蒙古消息報》社長齊米徳策耶告訴我,他每天看的,就只有這兩份報紙。在他們眼中,這兩份報紙,才算是真正的報紙。

拿蒙通社主管的幾家報紙與蒙古最好的私有化報紙《日報》《今日報》對比,從報紙內容、新聞質量、排版、用紙、發行量、廣告量、采編人員數量、操作流程相比,前者都無法望後者項背。

《日報》與《今日報》是日報,每期動輒20幾版,發行量15000份左右。據《蒙古消息報》記者包勒爾介紹,其廣告收入是消息報的6倍以上。

《日報》與《今日報》內容充實,涉及政治、經濟、生活、體育、文娛等各方面,印刷質量雖不及國內報紙一般水平,但是由於體制靈活,內容實在國內某些報紙之上。二報有嚴格的采編流程,采編分離,記者在均在百名之上,這在一個人口只有280萬的國家來說,比例已著實不小。

在這兩家報紙的頭版上,經常可以看到在蒙韓國人聯合會登的一則廣告,內容是宣傳獨島(日本稱竹島)是韓國無可置疑的領土,日本海應該稱作東海等。廣告動則半版以上,配獨島海域圖與獨島圖片。這種涉及兩個主權國領土爭端內容的廣告,在中國媒體上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報紙私有化新聞自由的蒙古,卻完全屬於報紙自身行為。這就是靈活體制下報紙的操作空間。

此次對蒙古報業的小考,給我印像最深刻的便是,蒙古國有報紙與私有報紙在辦報質量上的巨大差距。蒙古國經濟落後,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即便如此,其兩大私有報紙的水准,也不低於國內大部分報紙。究其原因,其實簡單至極,那無疑是新聞自由與報紙私有化帶來的蔭庇。

http://***/silkroader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