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母親游雨花

作者: 金陵大游俠

導讀三月金陵暖,雨花梅林香。 2008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剛過,我專門給母親選購一輛“魚躍”牌輕型輪椅。一天中飯後,我與母親攜輪椅乘車去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和“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南京雨花台游覽。 在南京中山南路南下之前,我們在中華門城堡西邊釣魚台內的家,原屬一大戶人家的老宅。“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掃墓來……”從小學 ...

三月金陵暖,雨花梅林香。

2008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剛過,我專門給母親選購一輛“魚躍”牌輕型輪椅。一天中飯後,我與母親攜輪椅乘車去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和“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南京雨花台游覽。

在南京中山南路南下之前,我們在中華門城堡西邊釣魚台內的家,原屬一大戶人家的老宅。“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掃墓來……”從小學到中學的清明前後,我們每年都要抬著花圈、唱著歌兒排隊去距中華門南約一公裡的雨花台烈士陵園憑吊革命先烈。如今,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家舊址上面走汽車,下面跑地鐵,全無了當年的模樣。就連當年系著紅領巾的我,也臨近退休,兩鬢斑白;時近耄耋的母親,退休有二十多年了,不禁令人感嘆,日子過得真快啊!

我的父親是南京解放後第一代人民公安戰士,“文革”中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粉碎“四人幫”後,正值壯年的父親就病逝了。那時,父親的墳就在雨花台烈士陵園的附近,靠著南京地下黨市委書記孫津川烈士的墓地。清明時分,我們與母親一道給父親上墳時,也緬懷孫津川烈士的英魂,順便去雨花台的風景名勝地踏青。

後來,隨著雨花台景區和公路的工程擴建,孫津川烈士墓和父親的墳都遷走了。母親因常年患心髒病,有時一年住幾次醫院,她單獨來雨花台的機緣幾乎為零。但是,母親對雨花台烈士陵園和景區的眷戀之情,卻年復一年地加深了。

當我用輪椅推著母親從雨花台烈士陵園南大門進入景區時,老人家一下子被眼前花紅柳綠的自然風光給“迷”住了,她不停地喃喃自語:“認不識了,我真的認不識了,雨花台變的太漂亮了!”

據史料載,公元前1147年自西周泰伯來此“傳禮授農”始,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建築“越城”,古人就在雨花台登高攬勝。三國時,因這裡遍布五彩石,故雨花台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與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佛教盛行,相傳高僧雲光法師在崗上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即由此得名。明、清兩代還將“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兩處,分別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不僅如此,從我國古代文人墨客李白、王安石和陸游等,到明清帝王朱元璋、康熙與乾隆等,以及現代的文學家、書畫家魯迅、田漢、郭沫若和劉海粟等人,都為雨花台留下許多詩作名篇。

如今,雨花石風景區占地153.7公頃,有各類林木30余萬株,綠化覆蓋率達90%。2007年9月,我國首家弘揚“賞石文化”的南京雨花石新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800平方米的展廳分“序言篇”、“文化篇”、“欣賞篇”和“弘揚篇”四塊,“重點介紹雨花石的來源與成因、歷史與文化、審美特征與館藏珍品;集中展示了雨花石的收藏與研究成果。”我們母子倆的經典游覽,從參觀雨花石博物館開始。

母親從小在襪廠做童工,解放後在“掃盲識字班”才學了點文化。老人家尚能結結巴巴地認得些展板上的文字,但她看得仔細認真,津津有味。尤其是雨花石上那盛開的紅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媽,您快來看!這塊小石頭,像不像舊時代婦女穿的繡花鞋?”“像,真是奇極了!”母親興致勃勃又略有傷感地說:“如果不是你推著輪椅陪我出來玩,我只能坐在家裡看電視。唉,人老了,不中用嘍!”

據介紹,這裡館藏的雨花石精品曾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中國雨花石展、上海首屆中國名人名家藏石展、九九昆明世博會雨花石展,分別榮獲得一、二、三等獎和榮譽證書。難怪雨花石博物館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來參觀的中外游客不斷增多呢!

出了雨花石博物館展廳,我與輪椅上的母親沿著用雨花瑪瑙石鋪建的“踏花尋石甬道”,來到“登台問天廣場”。我手指著“登台問天”雕塑告訴母親,這裡是雨花台文化景區的標志建築。“媽,您瞧,金色的佛手結印蒼天,健美的臂膀落英芬菲,多彩的雨花奇石斑斕,她好像在訴說著古代雲光法師為老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保佑人民豐衣足食的願望。”母親聽了,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為她在“登台問天”雕塑前攝影留念,母親笑顏頓開。

接著,我陪母親觀賞“天降花雨”的碑刻。只見壁照前的“雨花寶鼎”,它高1.8米,立耳、圓腹、三足,前後飾有“蟠螭紋”圖案,其造型質樸、大方,設計者從神話故事中吸取了“天降雨花,墜地成石”的文化內涵。

看到母親的游興正濃,我沿著平坦的柏油馬路,一口氣將輪椅上的母親推到雨花台烈士紀念碑下面的廣場。由於母親的心髒不好,我沒有帶母親拾級而上,僅在台階下給老人家以紀念碑為背景照了一張像。仰望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它高42.3米,1989年在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峰廣場上落成,碑身正面鐫刻鄧小平同志手書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8個鎦金大字,在陽光下奕奕閃光;碑座前立一高5.5米、重約5噸的烈士銅像,像征著千千萬萬個為革命事業犧牲的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

鳥瞰古樸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它沿著全長1500米的南北中軸線對稱展開,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築,系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先生生前最後設計的絕作。紀念館沿中軸線在南北面均刻有花崗石浮雕,藝術地再現了先烈們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與河山共存、與日月同輝。站在烈士紀念碑下的廣場上,我依據手頭的宣傳資料向母親解說,紀念館有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陳列包括黨的早期領袖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等犧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設計大師巧借自然山水的建築布局,渾如一首寫在青山綠水之間的音樂史詩。母親問:“那應該有孫津川烈士的事跡陳列吧?”“當然有啦,孫津川是領導南京人民與中外反動派作鬥爭的地下黨市委書記嘛。”我答。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雨花台相繼修復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及怡苑等景點,成為南京的一處“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我推著母親去“御碑亭”休息。據說,清代乾隆皇帝先後六次巡游江南,三到雨花台賞景題詩。“聞道文樞問病由,雨花摩詰座無留。法師便果誠能致,已落人間第二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因母親對皇帝的什麼題詩不感興趣,稍事休憩,我們路經刻有“宣武將軍僉廣武衛指揮使司事贈驃騎將軍僉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銘”字樣的明朝將領李傑墓,順道去附近的“二忠祠”參觀。

歷史上的雨花台,也是一個忠魂哀野之處。南宋抗金英雄楊邦乂寧死不降,被金人剖腹取心,宋高宗賜楊謚號並建“褒忠祠”祭祀。150年之後,抗元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他在被押往元大都時途經建康,寫下了《懷忠襄》一詩,表達了他對江西吉安老鄉楊邦乂的敬仰之情。後人為紀念楊、文二位民族英雄,特將“褒忠祠”改為“二忠祠”。在修復後面對祠堂正門的黑色花崗岩照壁上,鏤刻著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書寫的文天祥《正氣歌》。我把兩位古代反抗外來侵略英雄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深明大義地說:“我懂、我懂,孫津川烈士也是這樣的國家忠臣,所以,壞人才將他們害死了,可惜啊!”

風景如畫的雨花台,在軍事上又是南京城南的“制高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史料稱,東晉豫章太守梅頤在此抵抗過外族入侵;愛國將領岳飛曾在此痛擊金兵;太平天國的“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的“首都保衛戰”,雨花台每每烽火連天,逐漸荒蕪衰落。據已故的南京市民郭學禮當年回憶,1937年12月10日,駐守牛首山的國民革命軍陣地被日本侵略軍谷壽夫師團突破,郭學禮所在的第88師524團官兵在韓憲元團長的帶領下,向日軍發動反衝鋒肉搏戰。他們“沒有一個掉頭的逃兵”。“整個88師,幾乎全部陣亡在了雨花台陣地。”

夕陽西下,我趕快推著母親去賞梅。1999年,雨花台景區復建梅崗,以“訪梅亭”、“問梅閣”、“寒香軒”和“曲廊”這富有詩意的4部分組成,現有徽州骨紅、龍游梅等珍品十幾種,千余株。我和母親徜徉在紅梅、白梅、綠梅之間,盡情地享受姹紫千紅、幽深曲折的雨花美景。可是,我在給母親拍照之余,不知是為什麼,耳畔似乎還響著那轟隆隆的槍炮聲,我為抗擊日寇而犧牲在南京雨花台的英雄官兵們深深地感到遺憾。70多年過去了,這裡怎麼竟沒有一處紀念遺址?哪怕有一塊小小的石碑也好啊,昔日烈士們所保衛的畢竟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捍衛的同樣是中華民族同胞的尊嚴啊!

令人不能忘記的是,60年前的“東京大審判”依法判處指揮日軍與中國軍隊作戰並下令屠殺南京人民的松井石根絞刑,於1948年11月22日在東京被處死;“南京大屠殺”的主要指揮官谷壽夫於1947年4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槍斃;在“南京大屠殺”中進行“百人斬比賽”的日軍軍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及另一個屠殺中國俘虜多人的非戰鬥人員田中軍吉,也於1948年1月28日在雨花台被槍斃。這不啻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莊嚴教育的好材料?雨花台是否也應當有些紀念內容呀?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和改革開放大潮中,無數古聖先賢和仁人志士在雨花台遺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演繹成一個“富有情感表達的紀念空間”,讓歷史、建築與自然達到了和諧與統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不僅是人們紀念在這裡犧牲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殉難處,她也是中國人民浴血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處予日本戰犯極刑的歷史見證!雨花台作為南京不可替代的風景名勝之地,已基本建成中心紀念區、名勝古跡區和雨花石文化區,還將進行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的建設。

傍晚,當我與母親推著輪椅向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出口走去的時候,我的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母親對我說:“你以後有空,還帶我來雨花台玩,好嗎?”說完,母親像是乞求般的看著我,仿佛怕我“賴賬”似的,我高興地回答:“好,好!媽,下次我們來雨花台游覽,您肯定又要說認不識啦!哈、哈、哈……”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