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飛來片片紅
----2008年國慶江蘇游記之揚州篇
坐上游1路公共汽車,沿著護城河一路向西,大約下午一點鐘,我們就到了著名的瘦西湖風景區。瘦西湖現有游覽區面積約100公頃,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雖然眾人皆稱瘦西湖為湖,但筆者看來,其就是上接蜀崗,下連運河的一條狹長的水道。但其兩岸的景色確實有似瑤池仙境,引來眾多文人墨客到此歌吹一番,其也就名甲天下了。
瘦西湖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有著眾多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和妙聯佳對,文景互相烘托,使這些詩詞歌賦和妙聯佳對成為了古今名作,也使瘦西湖蜚聲天下。寫瘦西湖的游記,與其搜腸刮肚、咬文嚼字去找出合適的詞彙來形容兩岸美景,不如讀一讀前人的詩詞歌賦。所以,筆者的這篇游記,以水串景,以詩述景,不僅希望給驢友們展示瘦西湖的美景,也想與大家一起分享、重溫先人們精彩的大作。
乘著公共汽車一路駛來,好像駛在一幅畫卷中。護城河對岸的綠樹紅花之中,隱約現出天寧寺的紅牆、御碼頭的石碑、冶春茶社的草榭、綠楊村的城郭,這都是值得細看的景點,但因時間有限,也只能走馬觀花了。
到達後先去了盆景園。原以為這是一處“雞肋”,但走進一看,卻是別有洞天,景色非凡。盆景園除了展示一些盆景之外,其本身就有兩個被列為瘦西湖廿四景的景點,一為“卷石洞天”,二為“西園曲水”。揚州園林素以疊石取勝,而“卷石洞天”的假山則是揚派疊石的代表作。在園內狹長的空間內,樓亭聳立在假山之巔,回廊、水榭凌架在綠水之上,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疊石假山點綴其中,給人以一種獨特的韻味和情趣。“西園曲水”整體景色無甚特點,但其水中有一石坊,名曰“翔鳧”,其艙門題聯雲:“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此聯將乘舟游覽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畫得惟妙惟肖,可作為對瘦西湖景區的整體概括。
出了盆景園的北門,向左一望,在蕩漾的碧波上,一座長虹似的拱橋飛架於兩岸,這就是大虹橋。現在的大虹橋上客流如注,人喊車鳴,雜亂不堪。但在歷史上,“虹橋覽勝”卻是瘦西湖廿四景之一,虹橋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景點,和它所承載的眾多作品、典故等人文內涵所分不開的。
虹橋古稱紅橋,原來是清代文人舉行“紅橋修禊”的所在。古人相信,在陰歷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游可以消災解難,這個活動就稱為“修禊”。晉代王羲之、謝安等人在蘭亭的一次修禊活動,誕生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也使這一活動成為了文人墨客、才子雅士向往的活動。據歷史記載,王士禛、孔尚任、盧見曾等人曾分別在此大會詩人,留下了無數華美的詩章。金農、鄭燮、黃慎等八怪名家,也經常在此吟詩作畫,流連忘返。其中清代王士禎在修禊時留下了三首《浣溪沙·紅橋懷古》,其中“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成為了揚州人傳誦至今的名句。現抄錄其中兩首:
之一: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之二: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裡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 遙指平山山外路,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
另有一首清代納蘭容若所作《浣溪沙·紅橋懷古》,也抄錄在下:
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
後來王士禎在另一次“紅橋修禊”中,一氣寫下了二十首《冶春絕句》,其中流傳最廣的是:
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舫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望江南百調》用詞曲的方式對揚州的秀美進行了評價,論到大虹橋時贊道: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
過了大虹橋就是瘦西湖公園的南大門了,在這裡河道轉頭向北,湖面仿佛一下子開闊起來。
進了公園大門,岸邊的樹木愈來愈多,空氣也愈來愈新鮮,路邊鮮花盛開,筆直的長堤指向遠方,這裡就是瘦西湖廿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現今三步一柳,五步一桃,花團錦簇,十裡飄香,充滿了溫馨的詩意。難怪當初板橋先生乘船游長堤是詩興大發,寫下:
畫舫乘春破曉煙,滿城絲管拂榆錢。千家養女先教曲,十裡栽花算種田。
雨過隋堤原不濕,風吹紅袖欲登仙。詞人久已傷頭白,酒暖香溫倍悄然。
在向前,堤邊一處成片的桃林,這裡就是桃花塢。“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有一詩: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其中“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絕對是神來之筆。
長堤的盡頭便是“徐園”。它是辛亥革命時期軍閥徐懷禮的祠堂。徐園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除了狂士吉亮工在門牌匾上書寫的“徐園”兩字和聽鸝館前兩具南朝鐵鑊值得回味外,其他內容沒有特色。
一進園,小女兒就嚷嚷著要劃船,徐園後面向西走過一片艷麗的黃菊花圃後,就到了租船處。這裡有六七個人在排隊,一問他們都在等著租電動船。過了幾分鐘,有一條腳踏船回來了,問過前面的人後,我們租了這條腳踏船(押金50元,另交一小時的租金25元)。
上船蹬了幾下,這才知道其他人為什麼寧可排隊,也要等電動船的原因。不過這幾天吃得太好了,積累了比較多的脂肪,租腳踏船就當是鍛煉吧。
首先劃到了被改稱為釣魚台的吹台,站在釣魚台東偏北的位置,西側的圓窗恰好框入五亭橋,而南側的圓窗中則正好把西南面的白塔收入其中,這洞中借景的畫面正好對應了“三星拱照”的名稱。這兩景像一彩一素,一橫一臥,真是堪稱絕妙組合。台閣內的牆上是沙孟海題的“吹台”二字,閣外則是劉海粟寫的“釣魚台”三字。兩廊有聯:浩歌向蘭渚,把釣待秋風。
向西劃行,在南面見到一座四面環水,形狀類似浮於水面上野鴨的建築,叫做鳧莊。鳧莊最初是一個湖心小島, 1921 年在島上建成了別墅。鳧莊四面環水,有曲橋與岸邊相連,環島一圈的水榭、水樓、水閣架在水面之上與湖光水色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圖景。
布置不覺之間,我們已經劃過了五亭橋。平心而論,我對五亭橋印像一般,五亭橋是彙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總感覺它沒有什麼特點,看上去感覺有點四不像。雖然作為一個景點,我覺得五亭橋很一般,但五亭橋肯定是一個很好的觀景台。站在五亭橋上,西觀廿四橋,東望小金山,南視白塔,北望蜀崗,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清代黃惺庵在《望江南百調》中也有詞贊到: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蕭。
過了五亭橋,北岸上又一處租船處,排起的隊伍最少有三十米長。看來想劃船的游客還是很多的,我們還是很幸運的。
再向前就到了廿四橋景區,在這裡河道由西轉向北,一直連到平山堂和大明寺。廿四橋景區是整個瘦西湖景區的核心,所以我們想暫不登岸,等還船之後再步行到這裡認真觀賞。
穿過廿四橋的拱形橋洞,向北劃出200多米,向右轉入一個小水汊,就是靜香書屋了。現在的靜香書屋是以清代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中的描述,參考了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在1992年重建的。小屋面南而建,主廳為單椽小屋,屋內多寶架上的線裝古書,書桌上的文房四寶,圓桌上的一局殘棋,恰當地詮釋了屋內正面牌匾上的“靜香書屋”四個字。門前台下有一潭,潭中睡蓮平臥。潭水對面黃石堆砌成假山,山上一八角小亭名曰“涵碧亭”,亭前聯為“水氣涵井氣,山光滿湖光”。左前方水邊有一半截石舫,舫上亭閣與岸邊回廊相連。亭閣上有匾題“蒔圭”二字。主廳左側有一亭橋上書“天然橋”,右側有月亮門,似乎通向下一重院落。
劃出靜香書屋,向北再劃200多米,穿過右邊的一座石拱橋,眼前赫然一片美景,這就是“石壁流淙”,也是瘦西湖景點中我最喜歡的一處。“石壁流淙”整體結構與“靜香書屋”相似,也是南水北屋,但規模大得多。其最大的看點在於樓閣兩側的兩座假山,山由黃石疊就,“石壁流淙”四字就刻在巨石之上。銀練似的瀑布自山上直落而下,再經幾轉,融入潭中。樓閣後地勢起伏,綠草蔭蔭,數間小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坡上。潭水之中,間雜著幾塊頑石,石板小橋將山、樓、石連為一體。站在樓閣之前,見亭閣聳立,假山巍峨,曲徑逶迤,泉水環繞,銀練懸垂,散玉飛珠,花木搖曳,綠草萋萋,怎能不“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人在畫中,流連往返,不覺已到三點多了。一想還有很多美景沒能欣賞到,沒有時間再慢慢地蕩漾在湖面了,趕緊還船登岸。
劃到熙春台時,老婆女兒先上岸去熙春台二層的茶樓飲茶,我繼續向回劃著。劃到五亭橋西側的租船處一問,不能在這裡還船,在哪裡租船只能在哪裡還。沒有辦法,只能吭哧吭哧繼續向徐園劃。到還船處一算,整整劃了兩個小時。
棄舟登岸,向前不遠就看到一座紅色的小木橋。在青山綠水之間,橫臥著這樣一座紅色的小橋,使人感到有幾分嬌艷動人。但橋上擁擠的人流、嘈雜的喊聲,以及不時亮起的照相機的閃光燈,使人很難產生賞景的興趣,也不免為小木橋是否能堪重負而擔心。
匆匆走過小紅橋,便來到了一處四面環水的地方----小金山。小金山的得名,是因為它很像鎮江的金山,不過體積太小了一些。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曾撰寫的一副對聯:“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但筆者覺得揚州人移金山只移了其“形”,未移其“勢”。鎮江金山不僅在於其景色的秀美,更在於其寺裹山的磅礡之勢,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豪壯之氣。所以,雖然小金山能夠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揚州園林秀美的風格,但與我腦海中的“金山”相差甚遠,也許這就是揚州文化吧。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築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台、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裡。
踏上小金山,首先是一組江南風格的庭院,院門面南,上有“小金山”三字。院內兩株銀杏樹間有一造型奇異的船型鐘乳石山水盆景,這塊奇異的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當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城開封府建造一座萬壽山。古代運輸用船編號記數,十船為一綱。用船運送壽禮,被稱為“生辰綱”,運送各種奇石,則被稱為“花石綱”。筆者自幼熟讀《水滸》,其中青面獸楊志就是因為押送“花石綱”過黃河時,被水打翻了船,失了“花石綱”,才被銷官去爵,一直潛逃在外。小金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也是在運輸過程中恰好碰上方腊起義而遺落在揚州的。
在小金山南側臨水處有一琴室,廊下楹聯:一水回環楊柳外,畫船來往藕花天。由琴室向北在小金山的東側就是揚州著名的賞月場景----月觀。與小紅橋的摩肩接踵不同,來月觀的游人很少,顯得很清靜。月觀面開三間,坐西朝東,背倚梅嶺春蔭,面臨湖面秋水。月觀屋內有一副由鄭板橋撰寫的對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此聯恰到好處地演示了“月色如水”的美妙意境。站在屋前,眼望秋水,閉目默想那皓月東升的情景----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月光和湖水相溶,雲影和山影相連,該是多麼的愜意。
從月觀左邊的山路拾級而上,便登上了小金山的風亭。風亭是瘦西湖景區的制高點,亭上有一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巧妙地將“風亭”兩字嵌入對聯之中。雖然因缺乏氣勢的緣故我不喜歡小金山,但走上風亭,四目望去,這裡的景色卻是賞心悅目。從這裡向東望去,“四橋煙雨”樓影朦朧;向南望去,“長堤春柳”隨風搖擺;向西望去,“白塔晴雲”映出“春台明月”。那遠近高低錯落有致的亭台樹木,使瘦西湖的水面顯得開闊而深遠,宛如一副大寫意的中國山水畫。《望江南百調》裡這樣描述道:
“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既仙寰。”
過橋登上北岸,沿著湖邊小道向廿四橋走去。路過五亭橋時,我再次注目於其獨特的建築格局,難道在月夜中真的能夠從橋洞下看到十五個月亮?我一邊想著,一邊繼續向前走著,突然一曲悅耳的歌調把我從沉思中喚回。但見湖面上一條小蓬船劃到近前,船頭幾位濃妝艷抹、身著絢麗清代戲裝的佳人揮著折扇,正在唱著揚州小調,幾個琴師在船尾悠然奏琴。眼觀此景,筆者也詩興大發,信筆寫下一聯:佳人裊裊,徜徉在湖光月色間;妙曲悠悠,回繞於橋影樹蔭側。
大約四點鐘左右,我再次回到了廿四橋景區。廿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我首先來到的是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位於河道拐彎處,上下兩層,坐東面西,與熙春台隔湖相對,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雖然不曾經帶過兵,卻都有將軍的封號和待遇。他們二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大畫家,共同開創了中國唐代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將軍的山水畫的畫意十分相近。
從望春樓向北看去,一座漢白玉石拱橋飛跨在湖面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廿四橋。廿四橋名氣雖大,看上去卻很一般。與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相仿,而且與其類似的橋在瘦西湖景區裡就有好幾座。雖然樣式一般,但廿四橋所承載的,不僅是穿行其上、密密麻麻的人流,更是厚重的揚州文化。
提起廿四橋,首先想到的是“落魄江湖載酒行”的杜牧,以及它的一首唐詩《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因為這首詩,使廿四橋聲名雀起,不僅成為了揚州的地標,也使無數文人名士趨之若騖,就連乾隆皇帝,也不禁高歌:
“初識江南景物饒,已聞好鳥助春嬌,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揚州廿四橋。”
自杜牧之後,歷代文人歌詠揚州時,總愛念及二十四橋,詠訟廿四橋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其中,暫不論用“明月”、“玉簫”來確指“二十四橋”的詩,僅在標題中或詩文中直接出現“二十四橋”字樣的詩,就實在多得難以勝數。這些詩詞的作者,他們因個人的閱歷、景況、遭際等方面的不同,在詩中或喜、或憂、或悲、或愁、或閑情逸致、或激越亢奮、或頹廢奢華……情懷多彩,琳琅滿目,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詠嘆了二十四橋。現按照歷史朝代順序摘錄幾首,不僅從中可以看出廿四橋的景色變換,也可看出廿四橋的時代沿革。在此,也與愛好詩文的朋友做一交流。
唐代詩人韋莊的七律《過揚州》:
當年人未識兵戈,處處青樓夜夜歌;花發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風多。
淮王去後無雞犬,煬帝歸來葬綺羅;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宮河。
北宋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潁州時懷念故地揚州的詩雲:
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宋朝大文豪蘇軾在其詩作《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中有:
坐思吳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臆朧。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
宋代黃庭堅在一首回憶詩《今春有自淮南來者道揚州事戲以前韻寄王定國二首》中寫道:
淮南二十四橋月,馬上時時夢見之。想得揚州醉少年,正圍紅袖寫烏絲。
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在《記舊事二首》中詩雲:
萬裡歸程許過家,移將二十四橋花。石湖從此添春色,莫把葡萄苜蓿誇。
南宋詞人姜夔自制曲《揚州慢 ·姜夔》中除了首兩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成為介紹揚州的千古名句之外,下闋中後幾句也很精彩: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岳飛之孫岳珂,工詩文。在一首長詩中有:
東來三府西陪京,二十四橋誇廣陵。
文天祥在《望揚州》詩中亦表現了豪邁情懷:
阮籍臨廣武,杜甫登吹台。高情發慷慨,前人後人哀。
江左遘陽運,銅駝化飛灰。二十四橋有,楚囚今日來。
“明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在《揚州》一詩中寫道:
錦帆煙月千年夢,禪榻情懷兩鬢絲。二十四橋何處是?扁舟西去不勝思。
嘉靖年間進士王世貞,其詩中有:
二十四橋月,醉踏未成半。終夜歌吹喧,誰傳《廣陵散》。
清代康熙皇帝,在《維揚雨霽》詩中雲:
二十四橋夜雨收,蜀風阜下水西流。禪心欲定沾泥絮,不為繁華紫綺裘。
乾隆皇帝,在揚州題詠甚多。除了前面所登,還在《江北雜詠》中寫道:
二十四橋明月夜,清詞麗句數司勛。玉娥詔我無雙景,不遣長空點片雲。
清初著名戲曲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在詠《揚州》詩中寫道:
阮亭合是揚州守,杜牧風流數後生。廿四橋邊添酒社,十三樓下說詩名。
曾經畫舫無親柳,再到紗窗總舊鶯。亦有蕪城能賦手,煙花好句讓多情。
揚州八怪之首的鄭燮在《揚州》中寫道:
廿四橋邊草徑荒,新開小港透雷塘。 畫樓隱隱煙霞遠,鐵板錚錚樹木涼。
文字豈能傳太守,風流原不礙隋皇。 量今酌古情何限,願借東風作小狂。
快速地穿過廿四橋上擁擠的人潮,就來到了湖西岸的玲瓏界和熙春台。熙春台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是一棟坐西向東的二層樓閣,與小金山遙遙相對,成為了湖面轉折處的標志。這裡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與周邊其他建築灰頂棕窗、飛檐曲翼的江南風格不同,熙春台屋頂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樓閣脊梁直挺延伸,體現出北方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熙春台的二層是一個茶室,花上二十元錢,就能夠在此享受一壺春茗,再傾聽身邊的美女鼓箏。站在二層,倚窗望去,樓下花海人流,湖中金頂朱梁的畫舫。遠處,五亭橋、白塔朦朧似幻,近旁,廿四橋、望春樓倒影水中。
在熙春台茶室與老婆女兒彙合後,簡單地商量了一下,決定各取所好,分頭行動。她們出公園去五亭龍玩具城為女兒選購揚州的特產之一----毛絨玩具,我在瘦西湖中繼續我的文化游。
走出熙春台向北數百米,沿著湖西岸有一長廊,這就是瘦西湖碑廊。碑廊起點處是一白牆灰瓦的照壁,壁上是鄭板橋手書“歌吹古揚州”。在向前進入碑廊,第一幅碑帖是史可法的草書手跡:“太山北鬥人知其高而不能窮其量雙井之書其如斯乎”,透過其剛烈的筆跡,我們仿佛又看見了史可法獨守孤城的身影。轉一個彎,我看到了明代石濤用雕刻手法繪制的一幅山水樓台畫,側旁配著李白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雕刻江水的線條中,我似乎也感覺到了他的疊石風格。再轉一個彎,一幅橫開的扇面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是鄭板橋手錄蘇東坡《金山夢中作》詩:江東賈客木棉裘,會散金山月滿樓。夜半潮來風又烈, 臥吹簫管到揚州。在向前是李葂的名作《墨荷圖》,李葂存世繪畫作品極少,僅兩件《墨荷圖》。此圖潑墨寫葉,焦墨鉤筋,淡墨出花。構圖簡練概括,寥寥數十筆,極富文人畫情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得其神似。畫上鈐一方“用我法”印章,道出了畫家在藝術上自立門戶的創新精神。圖右上方有題跋曰:“不塗鉛粉不施朱,破凍芙渠色轉殊。為問君家舊花墅,雪深有此一枝無?寫意留別星野同社老弟嘯村葂腊月八月”。向前又走了幾十米,見一小橋,橋上牆壁貼有八幅碑刻,分別刻的是揚州八怪的代表性作品,高翔的《折枝榴花圖》;金農的隸書墨說,上面的文字是:“蜀人景煥文雅士也,蔔築玉壘山,茅堂花榭,足以自娛。嘗得墨材甚精,止造五十團,曰以此終身。墨印文曰‘香辟’。昔邪之廬記墨說 錢唐金農”;李鱓的《寫意花鳥圖》;汪士慎的楷書七言詩軸碑刻,上曰:“不知涇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甌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濕煙客忘返。 幼孚齋中試涇縣茶 巢林老人慎”;鄭板橋的名作《竹石圖》,並配有其詩作《竹筍》:“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分付廚子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黃慎的草書畫軸;李方膺的《盆蘭圖》;羅聘的《梅花圖》。碑廊整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南半部是明清人士題刻的碑刻,北半部分則集中展示現代書法大家如啟功、林散之、賴少其、費新我、郭沫若、趙樸初、謝覺哉、馮其庸等文化名人歌詠揚州的50余幅書畫作品。兩部分中間牆壁上有江澤民總書記的手書----“詩畫古揚州”。
從碑廊再向北,瘦西湖變得更瘦了。游人已經很少了,岸邊花柳、亭台,以及北面高聳的一座寶塔已逐漸在暗淡的天光中,變得朦朧。出北門前,再回頭看一眼瘦西湖,又想起了葉楠的《蔔算子·別揚州》:
真是錦揚州,蒼翠玲瓏透。多少雕樓化作塵,只有山河壽。
何處最堪憐,十裡清波皺。比那西湖更俏麗,俊在妖嬈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