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山人的江西省鉛山縣石塘古鎮之旅

作者: wxy722

導讀從河口開始前往另一個古鎮石塘,車程大概30-40分鐘。相比較河口而言,石塘對於古街和老宅子的保護更好,因此觀賞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在很大程度上,石塘的老街和婺源很相像,水渠從每家每戶的屋下流過,既便於家家戶戶日常洗刷,也有助於防範可能的火災。這裡的水質很好,都是山上的泉水,所以至今居民還依舊享用著。房子的造型也類似於徽派建築。只是相對於 ...

從河口開始前往另一個古鎮石塘,車程大概30-40分鐘。相比較河口而言,石塘對於古街和老宅子的保護更好,因此觀賞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在很大程度上,石塘的老街和婺源很相像,水渠從每家每戶的屋下流過,既便於家家戶戶日常洗刷,也有助於防範可能的火災。這裡的水質很好,都是山上的泉水,所以至今居民還依舊享用著。房子的造型也類似於徽派建築。只是相對於婺源的車水馬龍,這裡更多的是藏在深閨無人識,還是一塊有待挖掘的璞玉,所以有更多的原始和真實可以細細品位和品嘗。

這裡的生活很悠閑,很清靜,沒有城市的絲毫喧囂和躁動。小鎮還是以農業為主,原本珍貴的旅游由於政府的重視不夠以及財力投放的猶豫不決,仍然沒有成長為應有的支柱產業,讓人唏噓不已……

古時的石塘最為出名的就是手工造紙了。自元代開始,石塘人築槽建廠,大興手工造紙之業。歷史的車輪推進到明朝,為防倭寇的侵擾,明王朝實行了長時期的禁海政策,國內貿易,甚至對外貿易,都不得不依靠內陸水上通道。桐木江-信江-鄱陽湖-長江-運河成了當時國內紙業的黃金水道,這成就了石塘造紙的基業,明萬歷時,江西鉛山縣的石塘鎮有“紙廠槽戶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幫工不下一、二千人。”據明《鉛書食貨》記載,鉛山縣僅石塘鎮一地,每年產紙4500多石,其中有200多石被官府收購作為奏本紙。當時鉛山生產的紙有連史、毛邊、關山、京川、貢川、大表、表心、荊川、書策、白綿等十多種,石塘的紙其實早在元代就已名重天下了。剪伯贊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指出:“明代中葉,棉紡織業的松江,絲織業的蘇杭,漿染業的蕪湖,制瓷業的景德鎮和造紙業的鉛山,為江南五大手工業區”。加之聞名於世的武夷山茶葉經由此地集散銷往全國各地。當時的石塘,商船滿埠,巨賈雲集,人聲鼎沸,好不熱鬧,人口曾一度超過5萬。後來隨著海禁成為歷史,航海業的迅猛發展大大削弱了內陸航運的作用,工業文明侵入古老帝國,也帶來了西方列強先進的工業產品和技術,石塘的造紙業也隨著清王朝的飄搖而逐漸衰敗,終於一步步地退出了繁華的歷史舞台,而成為中國大地極為平常普通的一隅。

如今邁步在石塘的古街上,仍然時不時能夠看到昔日的紙號。這些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牆,高大整齊。今日的院落依然有著它們洗不去的鉛華,只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進入這些宅院,天井、廳堂和臥室依舊,只是裡面的擺設少了昔日的闊綽。但是門窗的雕花和房梁的木刻依舊清晰和美麗,令你不由自主想起往日這裡的輝煌和熱鬧。

除去這些紙號的高宅大院,這裡還有大夫第和武狀元第,大門上的石雕清晰展示了府第的氣派和地位。

石塘的飲食和河口很類似,都是本地出產的綠色食物了,既健康又便宜。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