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世界第三大島 - 加裡曼丹東北部的基納巴盧山(MT. KINABALU),由六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其中洛氏峰(LOW’S PEAK)海拔4095.2米,是東南亞的最高峰,也是綿延於喜馬拉雅山和蓬卡可加亞山(MT. PUNCAK JAYA)之間的克羅克山脈(CROKER RANGE)的最高峰。以基納巴盧山和部分克羅克山脈為中心的基納巴盧國家公園,占地754平方公裡,建於1964年。基納巴盧山誕生於近一百萬年前。大風和暴雨帶走了較軟的砂岩和頁岩,僅剩下堅硬的花崗岩。隨後而來的冰川將平坦的岩石刻成崎嶇不平的山峰和懸崖。冰川融化於一萬年前(更新世),其遺跡至今還能在海拔3650-3800米(冰鬥,冰蓋和冰谷),海拔2850-3230(冰漬石)和海拔1600米上下(冰川沉積物)看見。今天,基納巴盧山--世界上最年輕的非火山山峰,還在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升高。
關於山名"基納巴盧(KINABALU)"的意思,眾說紛紜。但一般傾向源於當地土著卡達桑語(KADAZAN)的"阿基納巴盧(AKI NABALU)",意為"朝拜靈魂的地方"。卡達桑人相信人死後靈魂都會回到此山上,並認為山頂附近岩石上常見的苔蘚就是他們祖先的靈魂的食物。基那巴盧山因此又被稱為神山。
曾有一個興奮不已的登山者宣稱:"如果你從沒見過基納巴盧山,你就沒見過東南亞"。
***** 進山(159米) *****
那年公司派駐馬來西亞工作,業余時間跑遍整個馬來半島,後來就盯上了加裡曼丹島上的沙巴(SABHA)和沙撈越(SARAWAK)州。都說地球有兩個綠肺:左肺是南美的亞馬遜,右肺就是加裡曼丹島。更何況,還有基納巴盧山。喜歡它,不是為了所謂的地區最高峰,而是為了千變萬化的植被(從山腳熱帶雨林到山頂的苔原,共跨越五個植被區)和氣勢磅礡的花崗岩山峰,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花 - 大花草(RAFFLESIA)。
好容易定上機票,卻被告知山上的住宿全定滿了。按規定,沒有住宿預約號是不能上山的,除非能保證當天上下。可我別無選擇。
深夜飛抵哥達基納巴盧市,一早就坐巴士去基納巴盧登山大本營。當天是馬來西亞國慶日,大街上擠滿了游行隊伍,沙巴州三十一個民族盛裝集合讓這個有熒火蟲市之稱的港口城市變成一個大花園。
很難形容第一次見到基納巴盧的感覺:傲然於綠色林海之上,黑色鋸齒狀山峰切碎了蔚藍天空也切碎了白雲,山腰一條瀑布飛流直下。那氣勢,令人忍不住要低下頭去膜拜。難怪千百年來土人奉之為神山。
官方記錄的第一個登頂者是英國殖民政府官員HUGH LOW爵士。1851年,他和隨行者花了兩個月時間穿越熱帶雨林才來到山下。150年後同樣的路程只花了兩個多小時。
***** 登山大本營(1524米) *****
下車的只有一個老外和我。彼此笑笑就決定結伴。他叫阿歷克斯(ALEX),西班牙人。這位老兄更好,壓根兒不知道還有預定住宿這一說。果然登記處那漂亮的華人女子說沒有住宿預定號不能上山。絕望之中軟纏硬磨,大概是為誠心所感動,她最終把兩個應急床位給了我們。
大本營附近的旅游設施建的很好。酒店和飯店都隱藏在自然雨林中,到處鮮花盛開。每年有近萬人前來享受清涼和閑適,但只有數千人登頂。其實基納巴盧算是世界上最好爬的地區最高峰。
用午餐的餐廳正是幾條下山山徑的起點,沿山徑下行數百米就是低地龍腦香科樹林-- 熱帶雨林的一部分,也是大花草(RAFFLESIA)的生長地。盼望著自己好運氣,能見到這種最大直徑達一米的肉質紅花。可我不知道,就在前一天,四十三公裡外神山的另一側,一朵大花草剛剛凋謝。而另一朵兩個星期後才盛開。
***** 登山起點TIMPOHAN GATE(1829米) *****
每年十月舉行的基納巴盧山國際登山節就是從TIMPOHAN GATE出發返回到登山大本營,男子組必須在四個半小時內(兩個半小時內到達峰頂)跑完21公裡全程;女子組和男子老人組必須在四個半小時內(兩個半小時內到達3322米的LABAN RATA)跑完16公裡全程。超時不計成績。TIMPOHAN GATE附近立著一快成績牌,記錄前一年的獲勝者。當時我看到的是1999年成績:男子組冠軍LAN HOLMES,2小時45分20秒;女子組冠軍ANGELA MUDGE ,1小時58分23秒。都是英國人。
這裡離大本營四公裡,有著飛檐的觀景台是登山前最後一個看基納巴盧全貌的地方。過了台下的檢票處,一條山徑蜿蜒於茂密的森林中,導引登山者走向第一個補充水的地方 - 卡森瀑布(CARSON’ S FALL,源自第一個公園看山人的名字)。水沫噴濺處長著繁茂的苔蘚,高可沒膝。開始還以為是草,查登山指南方知是世界上最大的苔蘚之一 -- DAWSONIA苔蘚。山徑邊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蕨類 -- 樹蕨(TREE FERN),三四米高,光看主干還真以為是樹。過了瀑布,山徑向上,一級級台階路竟是高山橡樹的根構成的。
***** 第一休息亭(1951米) *****
雲霧林區,多瘤扭曲的樹干上包滿厚厚的青苔,手按上去便滴下水來。寄生植物和蘭花到處懸懸蕩蕩。基納巴盧有八百多種蘭花。可惜不是蘭花盛開的季節(十月到來年一月)。橙色杜鵑零零星星,早過了盛花期。
***** 第二休息亭(2134米) *****
右邊有一條岔路通向一間度假村,時間還早,和阿歷克斯商量是不是轉過去看看。誰知這一轉發現了豬籠草(PITCHER PLANT)的天堂。樹上,地上到處都掛著色彩鮮艷的"水缽",深紅,暗綠還有黃綠條紋。大如雙拳,小如半拳。數數有三四個種類之多。 豬籠草是一種食蟲植物,生長在土壌貧瘠之地,靠捕獲昆蟲維生。基納巴盧山上有幾種豬籠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好奇地捧起一個深紅色的"水缽"搖搖,沉沉聽著水響,叫阿歷克斯去抓一只小蟲來喂,太笨,半天都找不到一只螞蟻。小心翼翼伸進一只手指,感覺邊緣滑不溜丟的,小蟲子們很容易失足,裡面的液體看起來像是平常的雨水,但卻可以消化蛋白質。再看看"水缽"上方的"防雨蓋",不禁贊嘆大自然的神奇。
***** 沙巴電視台(KAMBORONGOH,2225米) *****
密密的爬竹和刺藤(THORNY ROTAN)封鎖了路的兩邊。熱帶雨林裡穿越最怕這種刺藤,猛看像一般的棕櫚,可從葉尖到新藤全是帶倒鉤的尖刺,一旦被刺中不弄個皮破血流很難脫身。而脫了刺的老藤卻是制作藤家具的好原料。細竹枝上黃胸和基納巴盧鳴禽(WARBLER)跳躍歡唱,這些活潑的小歌唱家只生活在此山中。左邊岔路通向電視發射台。
***** 第四休息亭卡森營地(2651米 ) *****
山徑的每一個木制休息亭附近都有巨大的水箱供登山者補給,水引自山頂的泉眼。阿歷克斯,我和一只灰色的基納巴盧鼠(KINABALU RAT)分享了一袋蛋糕干和兩塊巧克力。那毛茸茸的胖家伙一邊吃,一邊監視著我們,生怕少分了點啥。周圍灌木叢和杜鵑花叢越來越多。
***** 第五休息亭(2896米) *****
山風漸烈,懸崖邊俯瞰大本營,雲海茫茫,間或電閃雷鳴,山下正下著暴雨。仰頭,藍天如洗,白雲掠過神山的黑色峭壁。向導說前一個星期天天暴雨,山洪爆發,登頂的人極少。剛晴,我們就到了,好運氣呀!
***** 第六休息亭(3109米) *****
巨岩漸多,松樹漸少。山徑上全是樹根和石塊,像是山洪流經的河道,確實是。岩石上爬滿了項鏈蘭(NECKLACE ORCHID)。現在只零星三兩串白花,如果是11月,整塊岩石會像蓋滿新雪一樣。
***** PUNAR LABAN住宿地(3353米) *****
樹徑的盡頭也是第一天四個小時登山的結束地 -- PUNAR LABAN,土著杜順(DUNSUN)語意為"祭祀的地方"。每年土人在此用白色公雞和七只雞蛋安撫山神,是神山年祭的第一站。仰望高聳天際的花崗岩山峰,敬畏之意油然而生。
入住GUNTING LAGADAN 棚屋,發現房間裡居然還有兩張床空的,可憐路上遇到的那對美國夫妻,因為住宿全滿,不得不一天內匆忙登頂下山,全不知只要多問幾句所有問題就可能解決。LABAN RATA是山上唯一的餐廳,擠滿了人,氣溫下降很快,隨處可見上身毛衣下面短褲的裝扮。窗外山海茫茫,殘陽如血。
凌晨兩點半,被喧鬧聲驚醒,隨後向導朱利葉斯也趕過來敲門。睡眼朦朧衝進廚房尋找熱的食物,除了熱水什麼都沒發現。原來隔壁那群年輕人一晚上沒睡,把所有東西都吃光了。一出門被山風堵了回去,冰點的溫度讓衝鋒衣褲穿若無物。想想在熱帶凍死也算是一件好笑的事。
山路陡峭,不得不抓住粗糙的扶欄。烏雲滿天,手電筒的光照不透濃濃夜色,填補山風呼嘯間空白的是夜行人沉重的喘息聲。黑暗中阿利克斯和朱利葉斯不知走到哪裡去了。夾在陌生人中間,在幾乎垂直的山徑上緩慢掙扎,藏在心底的孤獨突然浮了上來…….。
***** SAYAT-SAYAT 棚屋(3810米) *****
SAYAT-SAYAT是一種小灌木的名字,花似米,葉如茶。棚屋後面,峰頂高原伸展開那巨大的岩石斜坡引導登山者緩緩走向絕頂。烏雲不知何時散去,天邊雙峰的剪影映襯著閃爍繁星,越發的濃黑,左側是南峰(SOUTH PEAK),右側是醜姐峰(UGELY SISTER PEAK)。兩峰間一條光帶如螢火蟲閃閃爍爍的是夜行人的頭燈和手電筒。斜坡危險難攀,一條如嬰兒手臂粗的登山繩從更遠處的洛氏峰頂垂下,綿延1.72公裡。登山者一個接一個,緊緊抓著繩索默默向最高處移動。
累了,脫開繩索。遠遠找塊石頭坐下,關掉手電筒,黑暗如潮水湧來,璀燦群星直垂天際,令人難忘。老來彌留之際記憶回放,這熱帶星空是一定在內的。身後傳來叫喊聲,寂靜中如夢人囈語。直到一道強光射來,原來是向導尋來,還有阿歷克斯。頭燈和手電筒形成的光帶依然蜿蜒坡上,洛氏峰頂上已有點點燈光。迅速回到隊伍中。還有十分種太陽就要升起了。
***** 東南亞最高點(4095.2米 ) *****
手腳並用爬上洛氏峰頂點,正是第一縷霞光出現天邊時。腳下的洛氏衝溝(LOW’ S GULLY)依舊黑沉沉的,深不可測。據說這個由冰川作用而成,深912米的衝溝是世界上最難攀爬的衝溝。地平線上有雲,看不見太陽噴勃而出。記憶中每次刻意做什麼事總是這樣,到是不經意間往往看見絕世美景。
有雲的日出依然壯觀,光明如帶由遠及近迅速而來,立於頂蜂的人們眨眼間便沐浴在金黃色光線裡。雲從依舊黑暗的懸崖下升起。
在這峰頂高原上矗立著相對的兩個峰:洛氏峰和南峰,弧形坡連接兩峰間。除了少的可憐的幾簇苔蘚,整個高原岩石裸露,呈深灰色,到處都是片狀節理和裂隙。是萬年前的冰川作用造就了這月球般的地貌。夜裡凍上的水開始從裂隙中流出,薄薄一層淌在斜坡上,日光下閃閃發光。從山腳下望上來,恰如岩石上的積雪。山風撲面,可沒了夜的寒冷。氣溫迅速升高。有人開始下山。
***** 下山 ******
下山最難,不小心就會滑倒或在石縫裡崴腳。緊緊握著粗糙的登山繩,慶幸自己帶了手套。洛氏峰下有個永不干涸的天然水池,是土著祭祀山神和祖先靈魂的地方。每年馬來新年前後土著祭司會帶著七只白公雞,雞蛋和米飯等祭品來到水池邊,用白公雞血在地上畫上太陽的圖案,祈求豐收。向導朱利葉斯是當地土著。他告訴我要在這裡許願,很靈的。一本正經按他所說做了,突然想起一件事,問是不是還要回來還願。他點點頭,得意地笑了,露出一口被檳榔染黑的牙。
綿延近兩公裡的峰頂高原另一邊是懸崖,眺望天盡頭,隱約可見藍色大海,海和崖之間是綠色波濤般起伏的連綿群山,在鋼藍色的煙靄裡有點模糊,白雲朵朵點綴山間。那就是沙巴 - 風底下的土地(LAND BELOW THE WIND),基那巴盧神山永遠保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