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很美,天氣也好,正是台風的影響過後,沒有強烈的陽光,也沒有雨,不必擔心烈日的暴曬,我們就閑閑地漫步,整個鎮子不大,全走一遍也不過3個小時,江南水鄉就是小橋流水,清閑雅致。河道很窄,水裡生長了很多水藻,實際上這也是污染的結果,因為洗衣粉使用過多,磷含量過高,水藻繁殖很快,不能“油油地在水底招搖”。順著小河游覽,煙雨畫廊,兩岸隨處都是客棧,隨便在哪一家止步留宿,都可以享受一夜舊時江南的雕花大床。
最好的還是時間,周四,不要門票,正所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而且比起要錢買的周末和黃金周,人潮湧動,這又自在多了。看明清食代的格子窗戶正對著河水,臨水也開了大門,石級一直鋪到水中,左右放著兩盆一人高的盆景,很氣派。錢塘人家也是窗格臨水,不過又有不一樣的風格,它是在環秀橋的拐角處,所以窗格子臨水那面有個弧度,顯得曲折有致。在這些臨水的館子吃飯,都別有一番風味。《碟中諜3》裡,湯姆克魯斯就是在這裡飛檐走壁。
我們路過一家桐村雅居,那家不起眼的門口有個女子招徠游人進去參觀,我們跟著她進去,進了那小小的影壁,才知道別有洞天,影壁朝內頂上刻著“修禮以耕”,房子的門廊,檐下的瓦當都有細致精美的花紋。據說這些老房子都是乾隆年間一戶姓江的人家的宅子,江家是靠做醬油起家的徽商。這一片的宅子都是他家的,解放後房屋改造分給了47戶人家。我們進門參觀的這一片小屋住著一位風雅的老先生,姓錢名錦銘。中央台來采訪過他,稱他為西塘民間藝術三把刀之一:他是剪刀——剪紙。他的剪紙藝術從80年代開始就在全國很多報章雜志上發表過。老先生講解他這屋子的歷史跟他個人的剪紙藝術的時候,在屋角站得端正,眼神專注,看得出來是個對任何事情都很認真的人。講解完畢,給我們表演了揚琴。指著牆上的句子問他,每個字他都能講解得很精到。剪紙是一絕,他的毛筆書法是另一絕,可以兩只手同時運筆寫字,左手寫出來的是反的,右手寫的是正的,正反都是游龍走鳳。有這樣的民間藝術家,為水鄉古鎮平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除此之外,錢先生的正廳裡擺放著他的收藏,照他自己的話說是情有獨“鐘”,大概有1百多座時鐘,最古老的有幾百年歷史了,有些已經不能使用了,不一樣的時間,都在這間舊屋子裡,停頓了。就像西塘古鎮的日月,時間在這美麗的古鎮也停頓了。
從一個致雅的宅子裡出來,精神上經受過熏陶以後我們進了最近的一間臨水的小館子去領略江南的風味,都是當地的特色菜,清蒸白絲魚,薺菜包圓,毛豆菱角,椒鹽南瓜,榨菜番茄蛋湯,味道是江南的清淡口味,我很喜歡新鮮的毛豆菱角和椒鹽南瓜,椒鹽南瓜是南瓜切成薄片,碼鹽下油鍋炸過,吃口香脆。我們仨坐在二樓的窗口,對著樓下的河水,一邊吃飯喝啤酒,一邊看著老外們乘船悠閑地劃過去,又劃過來。他們也從小船裡看我們,仿佛卞之琳的詩句: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吃過飯出來,我們沿著煙雨長廊,環秀橋,永寧橋,安境橋,臥龍橋,送子來鳳橋……一路走過去,在西塘就是橋多弄多,有些小弄堂,寬度連兩個人同時走過都要側身,仿佛進了人家裡似的。
穿過一條巷子,有家的廊檐下掛著鸚鵡,自己叫著“呱呱叫”那是在臨水那一面,這兒的人家有的後門打開,走下石級就是小河,打開自己家後門就能洗洗刷刷,感覺好像這一整條河的風月都是自己家裡的一樣。等我們繞道臨這條小河的人家正面所在的街道時,有家的女主人招呼我們進去參觀她的家,進去才知道,原來這是西塘三把刀中的另一把:竹刻。她家有個女兒是學畫畫的,現在已經美院畢業了,專攻國畫,長於花貓,屋子裡掛著很多幅貓,各各憨態可掬。他家也許是整個西塘最美的一間樓,李嘉欣演的電視劇《畫魂》有幾集就是在她家拍的。樓完全是按照100多年前的式樣布置家居,樓上臥室是雕花床,格子窗,書房有鏤花的屏風,還有像炕頭一樣的鋪著藍底白花夾棉炕墊,上面是兩人對坐的小幾,旁邊放著綠陶的鼓凳;據說經常要接受各地電視台的采訪和拍攝。那會說話的鸚鵡就掛在他家屋檐下,不經意間叫“你好!”牆上有一副她女兒老師寫的字“好夢不厭百回續,古硯微凹聚墨多。”後面那一句本是陸游的原句,倒是正配得上來說主人這幢小小的雅居。
踱到聖堂,廟門緊閉,很是清靜,我們輕輕一推,虛掩的門呀的一聲開了,有點賈島的“僧推敲月下門”的意思,只不過我們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裡面傳來誦經的吟哦,原來真的是清修之地,不便打擾,我們便又原路輕輕帶上門退出來。
在西塘繞了一下午,除了不能在那兒住一宿,領略江南水鄉的晨昏外,一天之間的閑適,我們都享受到了,又因為是和久別重逢的朋友一起,乘興而來,興盡而歸。感覺自己在古鎮游蕩,也多少沾染了一點文化氣息,黃昏薄暮時分,心滿意足地踏上了回上海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