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門沒有預先和人商量,本來准備出門前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但是還是在之前的一日,他們打電話說周日回來一起吃飯,那是我在去買船票的路上,我小小地撒了個謊,說已經買好票了。第二天將近中午的時候,電話又打過來,看我還在家,疑心我騙人。10日5點的時候吃好晚飯,背起背囊,裡面裝著我預備3天的衣服,幾盒明治的堅果巧克力和sport的榛子巧克力,還預備了一小瓶和興白花油防止暈船用,一瓶農夫山泉,和記著有用信息的記事本——就這樣,輕裝出發了。
到達吳淞口的時候還很早,一個多小時後才能上船,候船室外有一大片小樹林,附近都是和我一樣,等著上船出發的人。習習的晚風,使等待的時間並不難過。一直帶著耳塞聽音樂,到“我打算在黃昏的時候出發,搭一輛車去遠方……”時候,覺得多麼適合此刻的心情,雖然那兒沒有友人的盛宴。8點整,天將要黑淨的時候,我們的洛迦山號拉響了出發的汽笛,緩緩駛離碼頭,漸漸遠離岸邊的燦爛燈火,我們向著黑暗中的大海駛去。找到自己的房間鋪位,扔下東西,很多結伴出行的人,隨意地推開房門來探頭尋人,很興奮地樣子。時間還早,大家都在甲板上憑欄遠望,聊天,打電話。一夜無話。本來預備著在海上看日出的,因為正碰上江南梅雨季節,天陰陰的,五點起來,天還沒有大亮,甲板上已經有很多人在那拍照了,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站了一會,又繼續回艙裡睡覺,直睡到七點多到達普陀山碼頭。
碼頭的出口就是普陀山的入口,因為是周一,並不擁擠,買好一張110塊的進山門票,接到電話,是預定好的家庭旅館的小鄔,說在門口接我。從碼頭出口到龍灣村——以前是島上唯一的漁村,現在已經完全改行,不打漁了,全部改行經營旅游業——大概步行有十分鐘的路程。走回去的當兒,很自然地,小鄔就開始給我介紹起普陀山的景點來,雖然這些我之前都作了功課,但是親耳從一個當地人口中道來,更可信。小鄔是旅館老板娘的弟弟,總是有溫和的笑容,耐心有加的樣子。
雖說是農家,房間裡非常干淨,我的房間在二樓,木地板剛打過蠟,光可鑒人,房間的衛生間很寬敞,只是因為梅雨季節,被子略有點潮。洗漱完,安頓好,下樓來,小鄔已經打開一張普陀山的地圖,給我指點最好的游覽路線。
時間才剛剛8點,天空飄起細雨,一個人開始出門了,遮陽的傘現在用來擋雨了。我住的地方正好是整個普陀山的最南端,於是就從門口開始,向著北邊,漸行漸遠。一個人出游,還是第一次啊。
普陀山給人的印像非常干淨,因為島上沒有生產,完全是旅游業,滿目蒼翠,滿耳聽到的是海水拍擊在岸邊岩石上的潮聲,和一路伴行的梵音。普陀山和九華山,五台山,峨眉山並稱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傳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即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平方公裡,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裡,東西最寬外3.5公裡。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境”。
我的第一站是南海觀音,南海觀音露天銅像位於普陀山東南的龍灣崗之巔,菩薩臉如滿月,寶相莊嚴,像高33米,重70余噸,為當今觀音銅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國的像征。1997年修建的這座南海觀音像及所在的廣場,牌坊總共花費了3500萬,全部是由前來朝拜的虔誠信徒和樂善好施的游客捐助的,普陀的香火之旺可見一斑。
從南海觀音廣場出來,折回來走過一段坡,向右拐彎,是紫竹林景區(島上有竹子,竹竿為紫色,)這裡有座紫竹禪院,不過,禪院裡一棵紫竹都沒有,只有禪院的前院屋頂是紫色的琉璃瓦。紫竹禪院面朝大海,正對著蓮花洋上的臥佛洛迦山。左首靠近海邊有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很奇怪的名字,原來有一個傳說:話說五代後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來到山西五台山,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許,所以他最後決定不與而取。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花(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三日三夜,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西周打轉。慧諤想到這尊佛像是偷來的,引咎自慚,跪向佛前,求哀懺悔,說,本來想將菩薩帶回日本供奉,如果菩薩不許,日本國民無緣得見,就按照菩薩的意思,就近建舍,供奉聖像。剛禱告完,船就可以行走了,於是,慧諤和尚將船就近停靠,不再回日本,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取名“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普陀山開山的由來。
紫竹禪院出來,沿著路標走,沿海那邊是百步沙,沒有下去走,放眼遠眺完事,往相反的方向,去了普濟寺。普濟寺是島上第一大寺,也是全國重點寺院,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共有殿堂六進,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內供觀音,殿內寬敞無比,可同時容納千人。到慧濟寺的時候,碰上寺裡正在做法事,大隊的和尚列隊魚貫出入,有游客掏出相機拍照,和尚們伸出手擋住鏡頭,說不許拍照。有人還是不聽,幾個年輕的僧人起哄,“跟你說了,不准拍照,聽不懂中國話啊?”,那口吻就像學校裡的孩子一樣世俗而驕縱。有時候在路上碰到一兩個年輕和尚在討論喝什麼啤酒,哈,人間佛教嘛,再說,花和尚魯智深還不是照樣酒肉穿腸而過?
島上本來面積就不大,沒有出租車,大一點的景區之間有公交線,三步一景,再加上空氣宜人,我寧願步行,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行走中。從普濟寺出來,走向法雨寺,普陀山第二大寺,中間隔著2裡多路,路和視野都很開闊,有時候很長一段路只見我一個人,非常自得。就是在那路上回復了朋友的短信,說“心情和景色都很干淨”。法雨寺依山取勢,宏大高遠,氣像超凡。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是目前國內寺院建築規格最高的座佛殿。殿內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九條龍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是國家級文物。
在普陀山,按地理位置,普濟寺又稱前寺,法雨寺又稱後寺,接下來向著島上海拔最高的慧濟寺而去,慧濟寺是山上的第三大寺。因為走得有點累了,這次是乘車去的,到了慧濟寺所在的佛頂山腳下,本來有一千零三十八步石級可以通往山頂,虔誠的香客們都是拾級而上,三步一叩首,我偷了點懶,買了來回的索道。買票的時候,我旁邊的窗口有人在買2張雙程的索道,不用看,聽口音我就知道是前一天晚上一起從上海乘船過來的,即使是說普通話,也帶著濃重的白話口音,他是和一個上海人一起過來的,也許是生意上的伙伴?開船的時候,站在甲板上,他們就在我身邊,聽見他說漲潮了,把漲念成第一聲。之前在南海觀音和紫竹禪院的時候,我們總是碰到,過了幾個小時,在這又遇見的時候,他開口打招呼說“咦,又碰到你了”,哈,普陀山彈丸之地,要不碰到都難。我以為他是廣東人,用生鏽的白話回答他,他很驚奇,後來才知道他是香港人。我更喜歡一個人走,於是在坐纜車的時候看到還剩下一個座的就趕緊跳上去,夾在陌生人中間,不需要承擔沒話找話的責任,心情更加放松。你可以少少地關注一下,猜測一下陌生的旅伴:一路上很多跟團來的香港台灣人,香港人我還不夠法力區別他們和廣東人的細微差別;台灣人,來的大多是師奶,從坐姿和神態還看得出來,很傳統的樣子。在纜車上,抬眼望見對面山上在建的一座寺廟,將是普陀的第四大寺院,普陀講寺。佛頂山上的的慧濟寺,主殿為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像,右側大悲殿供奉唐代的觀音像,為普陀山最古老的佛像。慧濟寺主殿屋頂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改稱,陽光下映出萬道虹彩,看過去就是一派“佛光普照”的瑰麗景像。
乘索道下來,搭車下山,本來只打算主要看這三座寺廟,時間尚早,改主意在第一站梵音洞下車。梵音洞是一個很深的岩洞,從上面望下去,怪石嶙峋,壁立千尺,失足跌落下去的話,除非菩薩保佑,否則凶多吉少。據說觀音曾在這裡現身,還有說法,去梵音洞可以看到前世和來生,不過現在往下的石級被封鎖了,沒有人能夠下去了,只能從上俯視,看見岩壁上長滿的仙人掌和爬藤,也可以聽到漲潮時,海水灌進洞裡時的聲若驚雷。
這一天我游蕩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不過不想走回頭路,於是繼續往前,路標上說有個善財洞,通往善財洞的是一條偏僻的小路,兩邊都是深不可測的野草和灌木,要是出來個草莽英雄說要留下買路財也是很有可能的,我站在路邊等著有人一起走,果然有人來了,不過不是旅行團,跟我一樣是個散人。善財洞倒是沒什麼看頭,裡面有一大隊組團來的福州游客,清一色的太太團,外加一個黨代表,20出頭的一個的年輕的小伙子,早聽說福州女子很厲害,他們鬧騰騰地在裡面朝著洞頂一個小岩洞裡扔硬幣,中了就算好彩頭,會行大運,她們扔中了還要扔,沒中的不甘心,換了硬幣繼續扔。善財洞不大,我打個轉就出來了,站在外面路口等著人一起往前走,那“黨代表”也出來了,我們在路口等著人馬出來,站在那閑聊,福州的小伙子說起話來倒是細聲細氣。
下山後,他們的團乘車去別的景點,剩下我和那位落單的大哥,准備走著回旅館了,一說才知道我們住的旅館竟是緊鄰,也不好意思說我要一個人走吧,這麼巧,他說他是河北某間學校的,到上海來進修的一個心理學的項目。我們沿著海灘,在千步沙走著,海水即將漲潮,這麼幾裡的路程,憑著以前看過的三兩本心理學的書,和偶然聽到一段關於催眠術的英文聽力材料,我老人家居然也能跟他糊弄著,把閑聊進行到一兩個小時,還落得一個開朗健談的美名,被人這麼誇著,又在菩薩腳下,真不好意思騙人啊。
晚上一起去隔壁吃海鮮,要以為我喜歡海鮮,那就錯了,別無選擇而已。島上吃的很單調,我都沒見過什麼小吃,早上看到僅此一家,玉米棒子6塊一根,在家裡1塊錢6塊的豆腐干,那兒賣到2塊錢一塊。礦泉水5塊錢一支都是便宜的。海鮮也很貴,因為島上沒有漁民了,海鮮也要乘船去鄰島,舟山的沈家門買回來,所以,一切東西到了普陀山都貴得離譜。我們要了一條石斑,一魚兩吃,身子紅燒,魚頭和豆腐酸菜燒湯,要了一盆貝類,再加個青菜。本來就不愛吃海鮮,魚是活魚,做出來卻魚不鮮,湯不濃,貝殼有點鹹,跟跑堂的說,他笑嘻嘻地說我們是海邊嘛,當然鹹了。喝了一氣清湯,回到旅館,大嚼巧克力和水果。
一天走下來,累死了,洗洗睡,外面一直下雨。開機起來已經六點了,隔壁有兩個正在出門說去洛迦山,雨水滴嗒的,討厭得很,開了手機,上面有前天一起走回來那位大哥的短信,說去洛迦山嗎,現在就走。我慚愧人家比我早起,回說不去了。本來打算呆三天的,一天把主要的景點都走完了,去別的遠一點的什麼朱家尖,桃花島的話,要是不下雨倒是條出路,不去洛迦山的話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因為江南的梅雨還剛剛開始呢,不是一兩天就停的,我去碼頭買當天的船票,下午4點半才開,而去洛迦山的船上午有兩趟,早上7點8點各有一趟,七點的已經開了,實在是窮極無聊,買了8點的票去洛迦山,上午10點有船回來。
由來有這樣的說法,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為了功德圓滿,我也應該去一趟。雨一直下不停,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的水程,在這小船上卻暈船了。虔誠的信徒就是乘船也與旁人不一樣,或者口中默誦經文,或者兩手交疊,手心向上,屏息斂神。洛迦上上沒有吃住,游人香客游覽燒香之後隨船就回普陀了。但還是有背包客看上了這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在寺院一處不納香火的殿堂廊檐下,有頂帳篷支在那,晝夜聽著潮聲,愜意極了吧。洛迦山上有五進寺院,和別處不一樣的是這裡有個五百羅漢塔,塔身巍峨高聳,羅漢神采各異。
來普陀山也是偶然起念,在家呆膩了,如果說是專來朝拜菩薩,我是沒有那個慧根,不懂得這些因緣的。盡管之前我說要做什麼,結果又不幸而落空了的時候,總有人說求求菩薩吧,我明白不關菩薩的事情,是自己沒盡到力。來到普陀山的時候,被周圍的環境所感化,想到今年在醫院產房門口見到的那些剛推出來的奄奄一息的新晉媽媽們,我覺得如果真的有神靈可以庇護的話,這一天我最應該為我媽媽祈福,很多年前這是她的受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