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徽州(7)

作者: 在路上,尋找中.

導讀2002年8月15日,呈坎、唐模、棠樾牌坊群、歙縣一早起來,老屋的主人告訴我去樓下的第二進廳堂洗漱;站在天井下,仰望天空,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用清涼的泉水洗臉、刷牙真是舒服。回到屋裡,收拾好東西,開始了我的第二天的呈坎之行。 首先要去看的古建築是位於村頭的羅東舒祠,該祠堂建於明萬歷年間,無論從形制,還是規格,都要遠高於一般的祠堂,在建築史 ...

2002年8月15日,呈坎、唐模、棠樾牌坊群、歙縣一早起來,老屋的主人告訴我去樓下的第二進廳堂洗漱;站在天井下,仰望天空,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用清涼的泉水洗臉、刷牙真是舒服。回到屋裡,收拾好東西,開始了我的第二天的呈坎之行。

首先要去看的古建築是位於村頭的羅東舒祠,該祠堂建於明萬歷年間,無論從形制,還是規格,都要遠高於一般的祠堂,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於1996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堂的第一進建築是儀門,在我國祠堂的建築當中,擁有儀門的祠堂建築是極其少見的。儀門的兩側是兩個碑亭,上面記載了一些有關祠堂的文字。在儀門前面亦有代表權力和身份像征的石鼓,門上繪有兩幅門神像,儀門上方懸掛一塊牌匾,上書“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八個大字。過儀門,就是祠堂的二進院落了,有露台和享堂,正中是甬道,兩邊是花圃,在左廂房中懸掛有十幾塊牌匾,歷元、明、清。民國四個時期,儼然一座牌匾展覽館。經過享堂,就到了祠堂的主體建築,我面前的是一座兩層建築,在第二層建築的閣樓上懸掛有一塊“寶綸閣”的牌匾。有的書上介紹說,羅東舒祠又稱寶綸閣,經當地一位從事這座建築多年的專家告訴我,這是錯誤的,應該稱羅東舒祠才對。整個閣樓寬29.5米,進深10米,寢殿由11開間組成,僅比北京故宮太和殿少了兩間,可見其規模與形制的宏偉與特別。整座建築有10根石柱,46根木柱,柱梁上多處有釘,這是懸掛牌匾和對聯用的。天花板上繪有十分精美彩繪圖案,雕梁畫棟,絢麗如初,要知道這是在明代繪上去的,直到今天依然這麼漂亮,令人眼花繚亂。兩邊有木梯,可上二層閣樓,樓上在過去是存放歷代皇帝賜予羅氏族人的誥命和詔書的地方,現在已經沒有這些東西了。在寶綸閣對面的一個小角落裡有一處女祠,在祠堂裡建有女祠這是十分罕見的,要知道,古時候女人是不能進入祠堂的。還有值得提的一點是在整座祠堂裡,所有的圍欄上的石雕圖案非常精美,而且無一相同。

總的說來,羅東舒祠是一處不多見的堂皇典雅、出類拔萃的古祠,我推薦每一位自助游愛好者去那裡看看。從祠堂出來,繼續朝村裡走,在村裡還能看見三處古更樓,現在已經在別處是看不到的了。走在巷子裡,隨處就可以看見許多的古民宅,有的在門旁掛上寫有“明代民宅”或是“清代民宅”的牌子。在呈坎村參觀游覽,就好像回到了過去的年代。

走在巷子裡,之後看見的是一處我國少見的三層樓,此處稱為“燕翼堂”,是一處明代民宅,兩進三間三層樓,大門的門罩上的磚雕,形制古樸,非常漂亮。該民宅內的建築式樣被視為明代丁頭拱與清代斜撐過度變形木構件,對於研究我國建築史尤為珍貴,故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種建築式樣在呈坎村還有七幢,據專家說,這七幢明代三層樓,不但歷史古老,而且全國數量極少,普遍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呈坎村還可以看到保存至今的長春大社,呈坎村原有4處社屋,其他三處已毀或是用作柴房、豬欄之用,只有長春大社一直完好的保存至今,實屬罕見。社屋是用來祭祀土地與五谷的地方,它與祠堂的功能有些相似之處,是封建社會重要的建築,故社稷有代表國家一說。該社屋建於宋代,現主體建築為明代重建,後寢為清代改建,門屋為新造;整個社屋占地994.9平方米,分門屋、正堂、後寢三部分。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出長春大社,朝南走,就出了村子,在村旁有一座古橋,名曰“隆興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光緒年間重修。隆興橋為一石拱橋,據傳為徽州過去建的第一座石拱橋。呈坎村現有古橋10座,有建於明成化年間的環秀橋,橋上有一座環秀亭,可供村人在裡面休息和閑談。

由長春大社往北走,可看到一處明代民宅——“羅潤坤宅”,為一四合院建築,建於明代中期,該宅院的樓上有美人靠和窗欄,磚木結構,尤為典型。該民宅有許多罕見的建築式樣,有鬥拱、復盆礎、梭柱、密閣柵窗欄精致,有拱眼雕花,異常精美,還有進門之後的明堂,稱豬食槽,中有青石板橋與前廳相連,此種建築亦很少見。該民宅也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村歷史悠久,有很多精美的古建築,走在村裡,猶如走進了古建博物館裡。這樣在村裡游玩了一上午,中午乘車離開了呈坎,前往下一個古村落——唐模。

由呈坎驅車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唐模,唐模村並不大,下車後,買了一張30元的門票,就朝村裡走去,迎面而立的第一處建築是八角樓,有一種小巧玲瓏之感,過去這裡是村人拴牛的地方。繼續朝前走,可看到一座牌坊,正面鐫“聖朝都諫”,背後刻“同胞翰林”,該牌坊於清康熙年間欽賜為該村許承宣、許承家兄弟而建,旌表該村九年間出了兩位進士而且同被康熙點為翰林,可謂世所罕見。該牌坊高為16米,四柱三間,牌坊雕刻精美,左右各有兩對石獅,尤為傳神。過牌坊,往村裡走,經過一處遍植檀樹和紫荊的園子,此園稱“檀干園”,園內有一小型的人工湖,稱小西湖。此湖是唐模人許以誠為了孝敬他的母親而出資,模擬西湖風景而建的,湖內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等西湖聖景,故稱“小西湖”。

唐模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是水街,顧名思義,是沿溪的街道,在檀溪兩岸建有許多店鋪,賣各種風味小吃,街道上建有遮雨棚,沿溪有一排的竹木長椅,稱為“美人靠”,是村人在街上行走累了休息的地方,亦可坐在長椅上欣賞風景。同時,在溪上建有一座高陽橋,一種類似於風雨橋的建築,坐在裡面,喝著茶水,欣賞著沿溪兩岸的景色,非常愜意。水街不長,大約100米左右,很快就可以走到盡頭。已是中午時分,遂走進一家店鋪,要了兩個菜(21元),吃了一頓午飯,非常可口。村中還有一棵千年銀杏樹,已有1360余年,傳為唐越國公汪華族人所植,樹心已空,但仍然活著。

從唐模村出來,乘車去棠樾,參觀我國壯觀的七座牌坊連成一片的棠樾牌坊群(門票50元)。在徽州境內有眾多的牌坊,牌坊是徽州歷史上的一枚枚勛章,是舊時徽州人的最高獎賞。牌坊建築奇巧,式樣各異,圖案精美,雕刻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而在棠樾,七座牌坊連成一片,在全國已經是獨一處了,自然而然地就被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座牌坊連成一線,由村頭直到村裡,其中有三座明代的,四座清代的,前後達286年,更絕的是這七座牌坊均是一個家族的,為旌表鮑氏家族各個有突出事跡的人物而立的,概括起來四個字——“忠、孝、節、義”,每一座牌坊,就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徜徉其間,聽著導游講述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看著微風浮動的荷塘,真是一種享受。聽完每一個故事,再去村頭的祠堂看看,亦有不少的收獲,參觀完棠樾村,乘三輪車回到了歙縣縣城。

從呈坎到唐模,再到棠樾,直到回到歙縣一共給了車夫30元。下車在縣城裡走走,順便去看了一下我國現存的唯一的一座的八角牌坊——許國牌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是為明代三朝元老許國而建的,他聲名顯赫,功勛卓著,故皇帝准許他回家建一座牌坊,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呢。

天漸漸地黑了,吃過晚飯,我於晚十點多乘北上南京的火車,離開了徽州。

完成於2003年2月6日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