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桂花

作者: 五月may70

導讀山寺月中尋桂子。 今年的桂花愈發開的遲了。國慶都過了才暗香浮動。往常似乎中秋前後,某個清晨,打開窗戶,清涼的空氣中,就會有種秋天特有的混雜著泥土和草木葉的新鮮味道。做個深呼吸,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彌漫其間。然後定睛一望,原來是院子裡的桂花開了。似乎一夜之間細細碎碎的金黃小花已爬滿枝頭,毫不吝嗇地釋放著自己的熱情。走在小區裡,走在大 ...

山寺月中尋桂子。

今年的桂花愈發開的遲了。國慶都過了才暗香浮動。往常似乎中秋前後,某個清晨,打開窗戶,清涼的空氣中,就會有種秋天特有的混雜著泥土和草木葉的新鮮味道。做個深呼吸,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彌漫其間。然後定睛一望,原來是院子裡的桂花開了。似乎一夜之間細細碎碎的金黃小花已爬滿枝頭,毫不吝嗇地釋放著自己的熱情。走在小區裡,走在大街上,清風深情款款地吹過來,讓桂花獨有的芳香氤氳著、彌漫著、流淌著,貪婪地深吸一口氣,再吸一口氣,恨不能將這我最愛的花香多多地儲藏在記憶的小罐子裡,讓未來的每一天都充盈著甜蜜的滋味。只有聞到了桂花的香味,才覺得秋天已經到了。所以當我鼓動劍休假一天去窯上看桂花時,是理直氣壯的。其實我當時連窯上這兩字都不知道是怎麼寫的,就知道傳說那裡有二千畝桂花。想想看二千畝的桂花盛開,那該是怎樣的馥郁芬芳啊!不醉幾回桂花香,此生枉為蘇州人.蘇州市的市話是桂花,蘇州人是怎樣喜歡桂花也是有記載的。摘抄一段:蘇州的桂花有早晚兩種,早桂開於秋分,晚桂開於寒露。花如米粒,有白、黃、赤之分,分別叫作“銀桂”、“金桂”、“丹桂”,花開時,香氣四逸,沁人心脾。蘇州人用桂花來浸酒、做醬,蒸糕,制露。因桂花樹木紋如犀,蘇州人稱其為“木犀”,後寫成“木樨”。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彌漫四鄰,逾日不絕,大有“獨占三秋壓眾芳”之勢。而每年八月桂花將開之時,天氣必有數日燠熱如暑,蘇州人稱之為“木樨蒸”,桂花必經此蒸郁,始開。自此,則金風玉露,秋涼送爽了。此時正是秋游大好時光,虎丘、山塘、天平、靈岩、上方等處以至於蘇城四郊,一縷桂花香中,游人如織。清人蔡雲《吳歈》詩有“七裡山塘七裡船,木犀香裡沸歌弦。十千那夠一船費,月未上弦直到圓”之句,可見當時蘇州冶游之盛。三言兩語,劍就與我志同道合了。車開了高架上轉來轉去,恍然覺得原來是在光福的路上。早春探梅,初秋訪桂的好地方就是光福,很好聽的名字是不是。有時候想想好笑,人們總是對異鄉旖旎風光念念不忘,卻對故鄉的美景視而不見。原來窯上就在香雪海邊上的一條小路,道路兩旁都是村民的房子,可以看到院落裡一匾一匾金燦燦的桂花,還有空氣中無所不在的花香。停好車子一問,才知道還要沿著道路走上去。轉個彎後豁然開朗,而香氣也愈發的濃郁,一下子眼前就出現了那大片大片的桂花林。

漫山遍野的疊翠浮金其實談不上是好看,然繚繞空氣中那怡人陶醉的馥香,卻說不盡的纏綿動人。

無意中一轉身,煙波浩蕩的太湖竟然就在路邊。

那潑墨山水於遙遠處,迤邐地從眼前劃過.

山色無定姿,如煙復如黛。已近晌午,陽光熱熱的照在身上,微風吹拂,很是舒服。

桂花林裡到處都是村民在采摘桂花,用大片的塑料袋鋪在地下,然後用竹竿敲打,落英繽紛,霎那芳華。實在是桂花的花期很短,令人悵然不已。

轉進桂花林中隨意亂走,遇見一老媼在獨自采摘。看上去老人很是寂寞,嘮嘮叨叨和我們閑話家常,妹妹(蘇州老人對年輕女子的稱呼),阿是來看桂花格,味道阿香?伲一徑勒裡廂,聞弗出香味哉。幾個子女都是在外地,他們要做事的,做公家事,都忙。在家裡閑著也沒事,就來幫女兒采摘桂花,辛苦嗎?不辛苦格,放心吧。做慣了。幾乎大哉?已經八十二了,重孫都十八歲了。

看著老人吃力的仰著頭敲打樹枝,心裡一陣黯然,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和老人反復說,阿婆啊,做不動就歇歇啊。

下山時想起,剛過了重陽節。

經過村子裡,看見桂花的收購價已經降到8元一斤了,而辛苦一天也不過就采六七斤左右。每一種美好的事物都有不足人道的辛苦。

從窯上出來,劍說我們去南山公園看石壁吧。看吧,光福來了很多次,也不知道是什麼石壁。

走進山中就覺得歡喜,三面倚青,一面傍湖,一條蜿蜒小路隨山勢而築,緩處路線舒長少折,陡處則路線頓置宛轉。山路兩旁郁郁蔥蔥,並無多少游人,既有“碧石青苔滿樹陰”的幽靜,又有“鳥鳴花發空山裡”的野趣,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在路延伸處的山頂上,濃蔭掩映中,露出黃牆一段,飛檐一角,是座背山臨湖,傍山築室而立的寺廟,永慧禪寺。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山這寺都是大大的有名。這山是叫蟠螭山俗稱南山,在彈山之南。蟠螭山因其狀如無角的蟠龍而得名。“山有曲折致靈,水有波瀾致清。”蟠螭山座落水際正得此景。它作蜿蜒狀鬥入湖中,有如水中島嶼,若遇雲嵐飄渺如海,則有“山在有無之中”之妙。而永慧禪寺也為石壁精舍,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據原《光福志》載:“明隆慶三年(1569)僧憨山復創”。相傳為憨山大師結茅之地。清道光中重建。寺內殿宇二十多間。整座寺廟因高而低順山勢而築,山門造型樸實如便家。入門東折方可進殿,頗合“山居僻其門徑”的畫理。當時只覺得寺廟雖破舊,也幽靜雅致。後院有一陡削石壁,上面布滿了文人墨客的墨跡。參觀了一圈後,我們在山門口的院落裡坐著與一位出家師傅和幾位居士閑談。說些什麼已經沒什麼印像了,門口高大的銀杏樹上一片片如小扇子般的葉子將金黃色的午後陽光輕輕揉碎。樹影斑駁,婆娑於金黃色的寺廟院牆上,院子裡靜謐安祥,做義工的阿婆在打盹,寺廟裡的叫花花的小狗溫順的趴在地上聆聽。似乎沒有風,可是樹梢的逸動偏又明了風的存在。一位居士說他經常會來寺裡住上一段時間,安心養性。是啊,靜思而生慧,在這樣的清靜之地總是有一些領悟和感思吧。“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追逐自由的腳步……”手機鈴聲不合時宜的響起,是媽媽的電話,詢問我們何時回去。是啊,該回去接小朋友放學了,要燒一頓晚飯了。中年的旅行,到底牽掛多些。車子沿著太湖大道奔馳,水天一色的夕陽下仿佛置身仙境,短短的一天有那麼多美好留下。於是又可以在一段時間裡無比接近家居平常背後的滴水穿石的堅忍。依然悵悵不已。何日更重游?旅游小貼士:光福鎮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位於蘇州市古城西南28公裡的太湖之濱,南鄰太湖區,西鄰太湖、北通長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 ,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游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光福主要的景點有鄧尉山塢、銅觀音寺、光福塔、司徒廟等 位於鄧尉山塢,是中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鄧尉梅花甲天下,以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著稱於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梅花盛開時,繁花似雪,暗香浮動;微風吹過;香飄數十裡。山上有“聞梅館”、“梅花亭”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題書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詩碑刻。周圍還有數百畝梅林,形成“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賞梅景點。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幾經興衰,現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築,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個農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像一尊,後送至寺中,於是被改為銅觀音寺。寺內殿宇富麗堂皇,除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金剛殿 、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後亭、台、池、榭、點綴雅致;奇卉怪石,羅列其中;樹林青郁,景色迷人。 光福塔又稱舍利佛塔。坐落於龜峰山巔,始建於梁大同年間,距今一千四百多年,1998年修葺一新。塔為四方七級,高38米,身邊寬5.18米。光福塔踞山臨湖,景色旖旎,猶如一幅洗煉的中國畫展現在游人面前。登臨塔山縱眼四望,但見高處峰巒攢簇,低處層林疊翠,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給人以“不在畫中,似在畫中”之感。 司徒廟位於鄧尉山山塢的梅林叢中,相傳東漢大司徒鄧禹晚年就隱居於此。廟裡供奉著鄧禹塑像,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株,已歷1900余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曾多次觀賞,並賜四株古柏為“清奇古怪”,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金剛經》石刻保存在廟內。據此,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將這組古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壁精舍在永慧禪寺後院內,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滿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題詠、游記,此乃著名的蟠螭山摩崖石刻二十六方。壁岩間更有一株千年的古石楠樹,扎根在石壁的岩縫中。其根一半在岩縫裡,一半裸露在岩縫外。由於樹身和樹根都一目了然地呈現給游客,並且樹身緊貼陡峭石壁,如蒼龍臥伏,又似巨蟒盤旋,沿峭壁蜿蜒曲折,向上爬攀將八米左右上崖頂後展開一片蒼翠,才是樹冠。樹冠四季常青,充滿生機,絲毫不見蒼衰之態。此石楠形如臥龍,故又稱“困龍”。 一進寺內,兩株相距一丈的銀杏樹十分搶眼,這是兩株明代的銀杏樹,右邊為雌性、左邊為雄性,每棵樹都要二人合抱,這對銀杏樹的“婚姻”已持續了600多年。銀杏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只有雌樹和雄樹栽在一起,雌樹所結的銀杏才能播種發芽。由此可見,光福古人在600多年前不僅知道雌雄銀杏樹要栽在一起的原理,而且已經在實際的生產中加以利用了。 院內另有宮庭寶物一件:鑲金碧玉竹。竹枝翠綠,嫩黃相間,猶如翡翠。相傳憨山高僧修煉得道進京受封時,御賜金銀珠寶,翡翠瑪瑙,高僧視而不見,唯獨受就兩株鑲金碧玉竹,帶回蟠螭山移植於寺內。如今,這碧玉竹仍青青翠影穿溜於壁裡縫間。 距石壁精舍西去一百米左右處有座憨山台。憨山台相傳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5),憨山大師修煉打坐、結茅之地。據史記載,憨山和尚法號德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故石壁精舍又稱謂憨山寺。憨山著有《憨山夢游集》、《山居詩》等。《山居詩》條幅一件,為罕世之寶。憨山台側,有一清澈見底,終年不涸的梅村泉。梅村泉為紀念清代詩人吳偉業命名的。憨山台有摩崖石刻八方,連同石壁精舍後院削壁上的二十六方摩崖石刻都為清代、民國石刻。這三十多方摩崖石刻,體形不一,含行、隸、草、楷、篆各體,各見所長。有李根源渾厚安祥的書法,有章炳麟含蓄凝重的書法,有吳湖帆剛柔相濟的書法,有谷秀鐘瀟灑飄逸的書法……。清代詩人孫原湘為《石壁》詩贊:“蒼蒼絕壁瞰湖邊,萬頃琉璃照眼前。風雨欲來雲滿地,人煙何處水浮天。松聲時作空中樂,鷗影都成世外仙,七十二峰看不了,一峰詩恩一飄然。”極盡了文人雅士游覽蟠螭山的感受。(窯上賞桂)



(歲月靜好)



(露邑黃金蕊,風生碧玉枝)



(光福窯上賞桂,石壁禪寺尋幽)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