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溪探景記續

作者: hsadai

導讀黃山西南部岡村,有一處有唐代就有記載的景區,這就是阮溪景區。據始撰於唐代、成書於北宋景佑年間(1031-1034)的黃山首部專蓍《黃山圖經》雲:“第十七上升峰,連仙人峰西,高八百仞,黃有人姓阮於此峰頂上升。今有阮公源、阮公溪,谷呼為阮溪。山下往往聞峰上仙樂之聲。”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閔麟嗣著的《黃山志定本》雲:“上升峰,近仙人峰,高八百仞。 ...

黃山西南部岡村,有一處有唐代就有記載的景區,這就是阮溪景區。據始撰於唐代、成書於北宋景佑年間(1031-1034)的黃山首部專蓍《黃山圖經》雲:“第十七上升峰,連仙人峰西,高八百仞,黃有人姓阮於此峰頂上升。今有阮公源、阮公溪,谷呼為阮溪。山下往往聞峰上仙樂之聲。”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閔麟嗣著的《黃山志定本》雲:“上升峰,近仙人峰,高八百仞。”‘上升’何以名?因人也,昔有阮仙翁於此上升,故曰‘上升’也。‘上升’何以名?因雲也,峰常為雲所擁,浮浮沉沉無定形,遠望勢若上舉,故曰‘上升’也。峰上往往聞鈞天之奏,似遠而近,似近而遠,聽之者曰:‘天樂來矣,天樂來矣!’山中人質稱之,則曰阮峰。”我一看到這個“阮”字,就想到了宋代《太平御覽》和明代馮夢龍輯評的《情史》中記的“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山偶仙女”的佳境;就想到魏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鹹的詩文音樂,竹林幽靜生活。我於1972年至岡村探景時,就想沿溪而上探尋這個神秘艷美的地方。

今年7月8日,應岡村村委會之約,我考察了阮溪景區,一同考察的人員有村支部第一書記王輔勵、書記蔣兆鈺、副村長蔣兆泰、阮溪坑組長戴和水、會計戴長太、黃山新華書店經理張建基。7月22日,農歷六月初六,大暑,我們從岡村出發(我和張建基則先從天香山莊乘車至岡村),沿阮溪古道,翻越興嶺(海拔1205米),經田畈裡、焦村、太平,返回天香山莊、岡村。一天行12小時,環繞黃山一周,行程130公裡,其中徒步考察阮溪古道(從阮溪坑至田畈裡)15公裡,非常艱苦。

阮溪景區,是黃山的一道大峽谷,縱深10公裡,谷中峰奇山翠,森林茂密,遍布溪中。有四大景群,仙樂麗情,是她的文化主題:

第一景群,和樂迎賓。此景群在景區入口處,鼓、笙、瑟、琴四潭由瀑布連綴,百音交響,歡迎嘉賓光臨。摩崖上刻有《詩經·鹿鳴》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第二景群,阮琴飛瀑。主景是20米高的瀑布,名阮琴瀑,飛落在翠潭中。形似阮鹹琵琶,彈不停的仙樂,訴不盡的衷情。瀑邊摩崖上刻有南朝梁文學家江淹(444-505)寫的《效阮公詩》:“歲暮懷感傷,中夕弄清琴。戾戾曙風急,團團明月陰。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誰謂人道廣,憂慷自相尋。寧知霜雪後,獨見松竹心!”

第三景群,神女仙居。此處環境寬暢、幽秘兼備,坦坪、陡崖、潭池、瀑泉、石屋、岩洞、花草、樹木,天然巧妙。風聲水聲鳥聲,如仙樂舒暢;草香樹香花香,似溫柔鄉中。這是神女仙子的人間花園庭院,勝似“劉晨阮肇入山遇仙女”的佳境。摩崖上刻有阮籍作的《詠懷》詩:“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纖羅衣,左右佩雙璜。修容耀姿美,順風振微芳。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寄顏雲霄間,揮袖凌虛翔。飄搖恍惚中,流盼顧我傍。悅懌未交接,晤言用感傷。”

第四景群,海上黃山。阮溪頂端是興嶺。站在嶺上向北望去,黃山橫空摩天,浮於雲海之上,無雲時則浮於林海之上。從東向西,依次可見雲門、雲際、天都、蓮花、光明頂、雲外、九龍諸峰,特別壯美。

在阮溪景區人口處有一座小山村,稱“阮溪人家”,房舍清潔幽雅,村民淳樸熱情,能接待游客住宿餐飲、休閑度假,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美。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