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作者: amyliqiaoqiao

導讀西藏佛教,指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始於7世紀,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 從十一世紀以後,因對佛教教義的不同觀點,以及修行方式和 ...

西藏佛教,指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始於7世紀,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

從十一世紀以後,因對佛教教義的不同觀點,以及修行方式和傳襲系統各不相同,從而形成許多藏傳佛教的教派。早期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十五世紀中葉開始,新興的格魯派在清朝的扶植下,冠於藏傳佛教之首,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權。

格魯派(dge-lugs-pa)中的“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規,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又因該派認為其教理源於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格魯派創立以後,推行"靈童轉世"制度和"活佛"等稱號,有達賴和班禪兩大系統。

“靈童轉世”與“活佛”

活佛轉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以靈魂轉世說為根據,為解決宗教首領繼承問題而產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創於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噶瑪支派。該支派的首領都松欽巴公元1193年逝世時,遺囑弟子“將轉世再來”。弟子們認定噶瑪拔希為其師的轉世靈童,經寺廟10年培養,正式以該派首領身份活動,成為西藏第一位轉世活佛。

達賴轉世的認定,一般要經過以下程序:1. 觀察達賴圓寂時面向,了解有什麼遺言或暗示。

2. 請在世的班禪問蔔,判斷轉世方向。

3. 召集攝政和僧俗要員,讓專職降神的乃均、曲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4. 請山南桑耶寺的降神喇嘛曲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5. 派大德高僧到拉薩東部的曲科甲聖湖觀察轉世地方的地貌特征顯影。先向湖中拋撒哈達、寶瓶藥物等,然後擇地誦經祈禱,靜觀湖面顯現幻影,最後描繪出轉世地的環境和特征。

6. 攝政將蔔征和湖上顯征繪成圖,派出許多大德高僧分幾路前往確定的方位分頭尋找。

7. 在蔔算方位發現與蔔征和達賴圓寂大致同時出生的男孩後,先觀察其長相與動作,然後將達賴生前用過的物品與其它雜物混擺在小孩面前任其抓拿,並進行智力測試,看其有無"靈異"現像。

8. 如小孩表現“靈異”,又抓拿達賴用過的物品,選靈童的人便囑咐其家人要認真照看小孩,不讓外人接觸。同時回去向攝政等彙報。

9. 攝政擇吉日邀請三大寺活佛和僧俗官員一起,再請乃均、曲均降神,如無誤,則報告駐藏大臣,征求中央王朝的意見,並准備迎接。

10. 由侍候達賴的“三大堪布”和官員、軍隊組成龐大的迎接隊伍,前往接請“靈童”,連其家人一同接到拉薩。

11. 如果只選到一名“靈童”,就直接請駐藏大臣報請中央,請予免去“掣簽”而直接冊封。如果有多名“靈童”,那就要召集攝政和大活佛、高僧及官員到大昭寺,由駐藏大臣親自主持“金瓶掣簽”活動,將寫有各“靈童”姓名的簽放入瓶內搖後當眾掣出,定奪達賴轉世。定為轉世者,其家人被封為貴族。落選者也有較好的安排。

12. 被確定的“靈童”直接送至公塘寺或哲蚌寺學習經典。

13. 由班禪親自為達賴轉世者剃發受戒取法名,並親自教育轉世靈童一段時間。

14. 在中央王朝冊封令下達後,擇定吉期,由攝政、駐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員陪同前往大昭寺,先向殿中的“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牌位獻哈達,再進內朝拜釋迦牟尼佛像。

15. 向布達拉宮進發,在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儀式後,新的達賴正式確定,開始使用達賴的金印、權力。

“達賴”與“班禪”

在西藏,無論是寺廟,還是普通藏民家庭,大多供奉著達賴、和班禪的塑像或畫像。藏民稱達賴和班禪猶如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達賴、班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兩大活佛系統,西藏佛教界認為,達賴是“欣然僧佛”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班禪是“月巴墨佛”即無量光佛的化身。

傳統的說法是,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在人間的化身,而班禪額爾德尼則是阿彌陀佛在人間的化身,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導師,因此班禪的宗教地位似乎更高一些;但據說,阿彌陀佛是一尊消極的佛,他專心修行,情願把塵世間的一切都交給弟子觀世音菩薩打理。從歷史上看也似乎確實如此,班禪很少干預西藏的政治事務,即使是歷代班禪中政治上最有作為的羅桑曲結,也曾經放棄了代替當時被禁止轉世的達賴擔任黃教教主的機會。康雍干時期,蒙古准噶爾部占領西藏,引起清軍干預。入藏擊破准部後,清廷鑒於達賴喇嘛在西藏權勢過大,有意將西藏一分為二,分交達賴、班禪統治,但被五世班禪婉拒,在清廷固請之下,班禪最後只答應接受後藏的拉孜、昂仁、彭措林三宗做為領地。所以一般認為,在政治權力上,達賴要超過班禪,前者在過去是西藏事實上的世俗之主,班禪的政治影響力主要在後藏地區。

歷代達賴與班禪個人之間互為師徒,關系頗為密切。班禪方面:一世班禪為一世達賴之師;四世班禪為四世、五世達賴之師;五世班禪為六世、七世達賴之師;六世班禪為八世達賴之師;七世班禪為九世、十世、十一世達賴之師;八世班禪為十三世達賴之師。達賴方面:五世達賴為五世班禪之師;七世達賴為六世班禪之師;八世達賴為七世班禪之師;十三世達賴為九世班禪之師。傳統上,兩大活佛中的年幼者要拜年長者為師,只有二者都年幼或衝突嚴重時(如十世班禪和十四世達賴)才另尋其它高僧拜師。

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是佛教因果報應的說法。

佛教稱:善業是清淨法,不善業是染污法。以善惡諸業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果。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萬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惡鬼道、地獄道中循環往復,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輪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說是凡夫,生死流傳,不能出離,如同漫漫的長夜,雖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還是要受輪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間,這有形世間為無名煩惱所包圍,所以世間為五濁惡世。在六道輪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內,都要接受輪回,因此佛經說三界猶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煩惱無名之火所燒。

據經典所指出,行十不善業因緣故,要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行十善業道因緣故,則生天界及人界。所謂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靈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雖然享福,但是福報總有享受完的時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墮落,仍然要輪回的。

至於阿修羅境界,就是精靈世界,停留在精靈世界的靈魂,固然生前也修善業,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稱為「正神」,只能稱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羅境界的環境是最復雜,「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間者,以此類為最多。

故,人若有「正氣」,邪氣不能生。人若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

因此,所謂「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者也。

六道輪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回可以說苦多於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後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後才得解脫六道輪回。」


天葬、水葬

在西藏,僧侶和普通人在死後通常有五種送葬方式: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土葬。具有一定宗教地位的高僧通常采用塔葬,在寺廟工作的經師通常采用火葬,而普通人根據其社會地位的不同一般會采用天葬、水葬和土葬。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喪葬方法。

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喂食,直到吞食淨盡。

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恭請空行母到天葬台,屍體作為供品,敬獻諸神,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煙引來的鷹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據說,如此葬法是效仿釋迦牟尼“舍身飼虎”的行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在雅魯藏布江等江河附近,有水葬習俗。尤其是在夏日江河水漲季節,認為水葬不亞於天葬。天葬是將屍體喂"禿鷲",而水葬則是喂魚,效果是一樣的,均可以得到超度。水葬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其一是整屍拋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區盛行此俗。一般是兩人送葬,將屍背至水深急流之處拋入江中,並在入水處熏燒糌粑,葬儀即告結束。雅江日依一帶,人死後馬上在腰際上砍一刀,然後頭腳相疊捆好,放入背兜丟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龔埡地區的水葬。出殯多在夜晚,葬地選在水勢呈海螺紋漩繞的水域。送葬地有一木墩,屍體首先被置於墩上,用斧按關節從上到下肢解,砍一塊拋一塊,最後連砍斧、屍袋及四周血土一並投入河中。有的也設立水葬台,四周經幡環繞,葬時,由專門的水葬師,基本按照天葬的順序把人肢解,然後把骨頭搗碎,和上青稞面喂魚,然後喂肉!!乞丐及鰥、寡、孤、獨等經濟地位低下的人死後也使用這種葬法。

西藏的寺廟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布達拉”是梵文音譯,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故俗稱第二普陀羅山。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米,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它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無數珍寶。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始建於唐貞觀21年。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今天的“拉薩”。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築,殿宇雄偉,莊嚴絢麗。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藏語:bkra-shis lhun-po),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位於日喀則市城西的尼瑪山東面山坡上。扎什倫布寺為四世之後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蔔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

預瀏覽圖片請登陸http://***/amyliqiaoqiao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