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山西行已經過去整整三個月了,當初也只是草草記錄了一下行程,直到今天才有空把這些見聞感受細細地挖掘整理出來,不知道還有無意義,但權作是一個綿長的回憶吧。
7月23號這天可以說是歷來行程安排最緊湊的一天,一天到達七個地方,突破了以前在蘇州一天游五個景點的紀錄。當然了,當然行腳僧的成分多點,而此行是因為包車的緣故。
我們此前已經去遍了大同市內的所有景點,所以今天預備是乘車遠行,將雁北有分量的景點一網打盡。從大同出發,為了保證一天內能包羅晉北這些有價值的地方,昨晚和裴哥約好七點出發。我們早晨5:30起床,裴哥在6:40開車到達,退房離開。因為歷來的原則是吃特色的,玩特色的,不講究住宿條件;當然此行也有資金限制的原因,所以選擇的是50塊一晚的招待所,但位置在九龍壁後面,是個交通很方便的所在。
三人一起到旁邊的九龍賓館,每人10塊的自助餐。羊雜粉很新鮮,可以不適應口味,覺得還是不如羊肉湯好喝點。然後等到了裴哥所聯系好的兩位和我們拼車的女士,於7:30左右出發。
出大同市向東南,八點四十左右到達杜莊土林,也就是在水流侵蝕的一個低窪盆地裡數十座各自獨立的土峁和土山。和新疆的雅丹地貌類似,只是彼處是風蝕,而此處是水蝕地貌,每個土山底部都遍布流水侵蝕過的蚯蚓般的紋路。而西邊的那個小湖泊水平如鏡,十分清澈,周遭是綠油油的蘆葦,聯系著就想起了《大話西游》開始紫霞撐船出場的那個蘆葦蕩來,好像是在寧夏沙湖拍的吧。離開土林,9:00鐘左右經過路邊的那個所謂500年的窯洞,老人邀請上去坐會兒,要趕行程所以沒有上去。
9:40的時候到達懸空寺,門票60元。這裡是夢寐以求的地方,它可以說是山西旅游的一張名片。站在金龍峽底仰望著對面峭壁上“掛”著的一組建築,好似是是絕壁上鮮艷的壁畫。建築好像積木般處鑲嵌在斧劈般的翠屏峰半山腰石壁上,頭頂上面是突出的巨岩遮蔽了烈日的曝曬和暴雨的衝刷;而腳下60米才是谷底,即使再大洪水也無法侵淫分毫。順路朝南走,看到峽口那個大水庫,再沿水邊折回,便已經到了懸空寺的腳下。越過李白所題的“壯觀”石,登山階到寺前。寺內道路曲折回環、殿堂層次多變;台階以及坡道經過無數的足底摩擦,又窄又滑。此行最想領略的還是那些承重的木柱,並不是樓閣和棧道底那20多根好像筷子般的插入山石的立柱,而是下面橫向的深入石壁的木梁,據說又叫“懸梁臂”,是利用力學原理將樓閣的重心移入岩石深處,所以能支撐了這40間殿宇1400多年而巋然不動。
10:40離開懸空寺,十幾分鐘後遍到了恆山景區。大門票是20元,這邊的攔車售票者看起來還是很彪悍的。十一點鐘開始登山。說起來對恆山的了解還是很少的,拋去懸空寺外,僅知道張果老曾經在此修煉過,而剩余的那點點印像都是來自於收集的那套1991年的郵票了。懸空寺是郵票的4-1,向上攀登大約10分鐘便看到了4-3:大字嶺上雄勁的“恆宗”二字。個人覺得恆山和嵩山的山型很相似,看上去雄渾峻峭,壁立千仞,但又顯得比嵩山更高大,畢竟2000多米的海拔另其他四岳望其項背,所以才有魏源“恆山如行,嵩山如臥”的說法來。恆山的景點還是相對比較集中的,正面山壁如同屏風般,而黃瓦紅牆的寺觀都零散點綴在蒼松翠柏之間,只有北岳寢宮和飛石窟藏在正面視線所不及的東邊山坳裡,那裡也正是郵票4-4的“雲中勝跡”。進入寺廟群的門票36元,順著路線將寢宮、北岳大廟、九天宮、純陽宮和會仙府等寺廟一個個參觀下來,12:15便出了景區門。但這時覺得有點不甘心,因為寢宮南面還有個姑嫂崖,那裡的樓閣好像是叫梳妝樓來著和懸空寺很像,剛才沒有去,所以想折回看看。於是讓俊矢在外面等著,我一個人又兜回去。一路小跑加疾步,到了那個地方,空落落的,僅有個道姑閑適地站在崖前,草草瀏覽了殿堂便回轉,出門一看才花了15分鐘。然後下山,十分鐘便到了停車處。
13:00左右在渾源縣城的“小媳婦”涼粉店吃飯,3塊一碗,味道不錯,十分滑嫩。其他還有3塊錢的炒餅三份,大刀牛肉18塊,過油肉18塊(似乎是)。裴哥到附近買了點蠶豆傾入涼粉中,介紹說這種吃法好。晶瑩的涼粉、紅辣椒、綠蔥花、加上黃蠶豆和黃豆干、視覺上十分的賞心悅目。而口味也的確很不賴,爽滑和酥脆的綜合口感。
14:20左右到達應縣,這個縣城多少有旅游業的帶動作用,規劃較好,佛宮寺外面是長長的旅游商業街。應縣木塔建於公元1056年,八角攢尖,明五暗四,700噸的整體全部為純木結構。原名為“佛宮寺釋迦塔”,如今原來的佛宮寺早就在千年來的天災人禍中灰飛湮滅,而木塔歷經近千年的風雨雷電和多次地震戰火竟仍然屹立在這關外大地上,仍然雄偉昂然而又富麗堂皇。面對著這位近一千歲的老人家,敬畏感難以言表。木塔周圍盤旋著許多燕子,密密匝匝的,喧鬧不已,或許也在這裡世代安家有千年了吧。沿著昏暗的木階爬上二樓,可以很明顯地嗅到一股陳腐木頭混合著鳥糞的氣味。登臨二樓,撫摸著砍盡黃花梁所造就的門窗欄杆,在近距離接觸下才發現塔內的狀況和它光鮮的外表對比是多麼的迥異。枋柱許多處已有開裂,有些根本不著力的地方甚至莫名其妙地插著釘子;地板尤其是牆壁上洇蝕點點,有如老婦臉上的壽斑,偶而還包有鐵皮;最觸目驚心的是二層以上東北方的柱子已經明顯地扭曲變形,連門窗都開始傾斜,畢竟幾百噸的重量全部從頂部傳到底部,所以下面的一兩層的梁柱自然是首當其衝,難以承載。據介紹,塔的中心部分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三根梁現在已經完全壓碎了,如今它的間隙調節功能已經喪失,而且自身的荷載功能也失去了,已成為一個劈裂的陳材。不過看眼前的樣子,目前專家也未能拿出有效的整修方案來,其實到現在今人所不能解釋並解決的古人的工藝問題又何止這一例。
如今,在木塔後面正在打地基築台子,一個新的1:1的仿制品很快就要和老塔比肩而誕生了。現在疑惑的是,且不提建築技術,我們到那裡去尋找數量如此巨大的木材?當初建造木塔耗費了一萬多方的木材,幾乎砍絕了附近的原始森林黃花梁,所謂“砍倒黃花梁,建起應州塔”。木塔最粗的柱子直徑就有六十多釐米,其他的幾百根梁枋在今天也是粗得罕見,恐怕國內只有興安嶺和四川盆地才有吧。就算全部能夠找到並千裡迢迢運來,但是這樣耗費巨資勞民傷財只是為了造一個假文物意義大麼?不過話說回來,我們是很善於吃老本的,當代科技建樹不大,而老祖宗傳下的東西卻喜歡不停地嚼啊嚼。當前的復制技術還是相當地爐火純青,很有可能將來也像鸛雀樓等等一樣建一個鋼筋混凝土的仿木結構“木塔”。
屆時這座古塔將不止是目前的僅限游客登臨二層,而是全塔封閉,游人只能佇立腳下,仰視其容了。不禁想起早些年“熱淚盈眶游三峽”的項目來,雖然現在三峽猶存,但它已經基本和本來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歷史文化割斷了,真正意義上的諸葛亮、李白、杜甫和陸游等人的三峽已經永遠消失了,是不是現在我們也該抓緊時間進行“淚流滿面木塔告別游”了?短則數年後,它可能真的要成為博物館的文物一般,永遠封存,再也不允許登高臨絕地而“念天地之悠悠”了。據說若干年後懸空寺也要給游客吃閉門羹,游人只能在山下仰著脖子像欣賞壁畫一樣地遠眺,似乎比這裡還慘些。也不知我們廣袤國土上的建築文物是不是以後都要漸漸地謝絕零距離接觸了?
16:50左右到達廣武舊城。城牆門洞樸實無華,上端還有三組仿木的鬥拱;城門原色原味,還是幾百年的原物。讓我想起兒時的常村來。徜徉在城牆上猶如田埂般的小道上,牆西北角是個僅剩斷壁殘垣的烽火台遺址;看牆內瓦房古木,尋常巷陌,雞鳴犬吠,花木掩映,是一個半閉塞的小農世界,不禁想起兒時的常村來。歷史的車輪在城牆內外消消停停地碾過,而這裡的生活作息方式似乎受外界變化的影響不大,頗有懷舊感,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親切而又陌生。在城門內破舊污濁的馬廄前留個影,自我感覺很有意義。
5:50左右到達雁門關。經過一荒寂的小村,看到了夕陽下的關樓,有些破敗,但是那種蒼涼而雄壯的景像卻更加突顯;還有那邊山坡下的端正古樸的李牧祠加上門口兩株松樹,這種景致給人似曾相見的感覺,可能是在以前聽的兒歌裡出現過的吧,很是喜歡。遍視關內外的山色,感慨良久。後在返回的那一刻,猶豫了一下,還是爬上了關樓,重新領略斷壁殘垣映斜陽的壯美。8:00離開雁門關,繼續前行。
近10:00鐘的時候在沙河鎮路邊一小店吃飯。
夜色中繼續趕路,後排座夾在中間雙手無處可抓,想迷瞪一下也不能。車行近11點的時候邊開始翻越五台山,寒氣逼入車內,遍體發涼。看到窗外黑黢黢的山嶺襯托著多半個昏昏的月亮,一路上經過無數盤旋曲折的山路,過了鴻門岩,經過五台山收費處(168門票),便慢慢地深入五台腹地了。
24:00抵達下榻的賓館,洗漱後,抓緊時間睡覺。
今天的行程非常充實也非常滿意,主要還是虧得了裴哥這個資深的導游司機的安排。由此及彼,也讓我對早上剛剛離開的大同非常地留戀。第一,在於遍布市區的眾多的文物古跡;第二是削面館和粗糧館等本地的特色飲食,可惜的是出名的大同火鍋無緣品嘗;第三就是這裡的人了,除了盡心盡力的裴哥之外,還有在車站耐心指路的大嬸,善化寺時聊了一個多小時的大娘,以及旅館裡親和的服務員大姐,都讓我對這個城市很有好感。可能好多朋友都有同樣的經歷,對一個城市的旅游評價除了景點外恐怕最能打動人心的還是當地的民風了。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一個陌生人的幫助會讓你難以忘懷,一個陌生人的惡語同樣會讓你難以忘記。但是大同的市容還是有好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目前好多地方都在動工翻修,我相信過些年再來這裡定然會煥然一新的,等待著還能再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