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隨想(一)

作者: 香遠亦清

導讀題記 我不算一個懶人,但卻是個超級虎頭蛇尾的人,所以,兩年前的滇西北游記,至今卻還沒有完成,於是如今只能成為游玩的記憶,簡稱游記。 促使我去完成這篇游記的,是最近在網上看了很多游記攻略,為下一站做准備。深深感謝每一位真心把自己的足跡和心得以文字的形式奉獻給大家的驢友們。於是,也願意把自己這一路行走的經歷與大家分享,盡管我那一路我是走 ...

題記

我不算一個懶人,但卻是個超級虎頭蛇尾的人,所以,兩年前的滇西北游記,至今卻還沒有完成,於是如今只能成為游玩的記憶,簡稱游記。

促使我去完成這篇游記的,是最近在網上看了很多游記攻略,為下一站做准備。深深感謝每一位真心把自己的足跡和心得以文字的形式奉獻給大家的驢友們。於是,也願意把自己這一路行走的經歷與大家分享,盡管我那一路我是走的懵懵懂懂,只因為有一個堅強的後盾,一位有多年自助游經驗的美女,在這裡,真的非常非常感謝她。

(2006/09/09 – 2006/09/16)

九月九號:

早晨八點就起了,天下著雨,有點涼意, 似乎一夜就入秋了。行李早已經准備地差不多了,只是打包一下。給家裡的幾盆綠蘿和吊蘭澆了水,最擔心的就是怕兩星期不在,花蔫了。

下午,雨依然沒停,便在淅瀝的小雨中出發了。

乘的是春秋航空的班機,經停常德到昆明。在常德降落的時候,看到的是艷陽天,之前不知道常德在哪裡,還以為在江西,這會才知道是湖南的某一處。很好聽的名字,叫桃花源機場。

飛機繼續往西南飛行,晚上六點三十左右到達昆明。降落前的幾分鐘,往窗外望去,看到一個很大的湖泊,那一刻,我認定看到的是昆明湖,但事後證明是個誤會,昆明的的哥告訴我那是滇池,單從字面上看,確有一點匪夷所思之處,一向湖似乎都應該遠比池大,然而在昆明,這樣的認知反而會令人誤入歧途。

我們一行四人,落腳在昆明的一家青年旅舍 - 大腳氏。旅舍座落在一條通往居民小區的小道上,昏黃的路燈下,兩旁的樹上一蔟一蔟的黃色花團在風中搖曳著,頗有一種風姿,很遺憾,不知是什麼樹,也許是槐樹吧,我不確定(後記: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告訴我,那其實是瓊花)。原有的兩扇大門緊閉,卻在旁邊開了一個小門,外面掛了一面頗有古韻的簾子,一走進去,左邊便是一個吧台,右手邊是一排長桌長凳,沒有點燈,只有如豆的燭光,再穿過一道方形拱門,兩邊依然是木質桌椅,和燭光。再穿過一道,終於看到有人在上網,有人坐著聊天,一下子我有了一種愜意的感覺,或許出來旅游就是為了尋找這樣一種感覺吧。

再往右穿過一道門,終於看到了旅舍的兩層樓房,與那兩扇大鐵門圍成了一個長方形的院子,,應該是以前某個職工宿舍大院改成的。推開一扇如籬笆門一樣的圍欄,便是登記的總台。開旅舍的人很會做生意,登記的大桌子邊是一個擱物架,上面陳列著大小不一的各種陶罐,都有明碼標價。出了總台往右手拐,便是樓梯,樓道牆壁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旅行者的留言,有一句給我印像很深:我是一根木頭,在旅行中發芽。

青年旅舍,似乎讓我回到了大學時代,上下鋪,公用的洗手間,浴室。大學的回憶總是純真而美好的,所以這一刻似乎也變得如此的美好而令人回味。

聽說昆明有一條很出名的酒吧街,我們慕名而去。其實酒吧於我而言並無太多吸引力,那似乎是一種心靈空虛的表現,但同行的一個女孩很感興趣,我們便也算是去感受感受。酒吧街在一個很出名的廣場,叫金馬碧雞廣場,所謂金馬碧雞,是兩座相對的牌樓(在夜色的掩映下,翹檐下繁復的建築結構讓我想起了最能代表中國建築藝術精華的角樓,當然絕對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而且我摸過,那並不是古老的木結構,應該只是今人的仿制而已),廣場的一邊靠著馬路,而另一邊則是商場,小吃店,往深裡走便是所謂的酒吧街。我們吃了一碗久負盛名的過橋米線,便找了一家酒吧坐下來。酒吧的感覺永遠都是這樣,燈光曖昧,聲音嘈雜,酒精彌漫,還有充滿欲望和浮躁的人群,吃著爆米花,喝著啤酒,隨著音樂搖擺身體,和著DJ高聲吶喊,其實沒有任何別的感覺,就是一種空洞和發泄。

九月十號:早七點起床,洗漱完畢,八點准時出發,今天要坐車去麗江。

走出旅舍那一扇小門,昨晚看到的黃色花團原來是白色的,可能是昏黃的路燈騙了我。街上風不小,天也陰沉沉的,聽說這兩天有冷空氣,所以感覺有點冷颼颼的。打了的到了車站,才知道我們來錯了車站,要等的話,要過兩三個小時的車才有票,無奈之下,我們和另外一對也是自助游的情侶被一個熱情拉客的女人拉到了一輛中巴車,那女人賭咒發誓的說九點准時發車,手忙腳亂的放好行李,同行的男孩也稀裡糊塗的付了車錢給那個女人,才知道我們碰到了二道販子,被賣了。一張八十幾塊錢的車票,卻被收了一百三十幾塊錢,而且還不知道何時能開車,那個拿了我們錢的女黃牛也眨眼就不見人了(後記:這裡要提醒准備去的朋友們,這種時候,一定要頭腦清醒,最關鍵是不要提早給錢,這樣才能爭取主動)。無奈,只能等著車開,總算結局還好,只是等了一個多小時,十點過一點,車子終於開動,不過很有意思,車在高架上轉了一圈,不知為何,竟然又轉回了那個車站,總算還好,只停留了幾分鐘,車子終於出發了。一路經過楚雄,便是大理。大理給我的感覺便是雲南的魚米之鄉,收獲的季節,車窗外一路都是青黃的麥田,還有古樸的農舍,仿佛回到曾經的江南。

再經劍川,鶴慶,大概晚上六七點我們才終於到了麗江,天依然下著不大的雨,有點冷。問了路,知道車站離麗江古城只有大概十分鐘的路程,一行人便背著行李,在淅瀝的雨中前行。結果走了將近二十分鐘才進到古城,此時真有一種又累又餓的感覺,於是在靠近四方街的一家小吃店,買了很出名的麗江粑粑,也許因為餓吧,咬著感覺很好。啃著粑粑,幾個人開始分頭去找客棧,古城裡面客棧很多,而且都是四合院式的,價錢基本都在五十到七十之間。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家定下。說來也巧,本來我看的是另一家客棧,但因為當時看的院子已經沒有空房間,於是客棧的小妹便帶我穿過院子的後門,拐到了一條更幽深的小街上的另一個院子,我沒看上,卻發現這個院子再往縱深方向還有一家,借著拱門上的大紅燈籠隱約可見幾個大字:老字號客棧。走過一道長長的種滿花的廊道,穿過一道門,一塊長方形的空地,兩邊依然種滿了花。再往前走,便是院子了,院子裡也一樣,到處是花的氣息。老板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中年婦女,很有幾分風韻,看得出是一個有涵養的人,她很禮貌的微笑著和我打了招呼,帶我看了房間,標間的配置,很干淨,七十塊錢一晚。於是便決定住下了。

晚上在一家當地有名的小吃店吃的,叫復興隆,什麼雞豆涼粉,黃豆面,沙鍋米線,餌塊等等,都嘗了嘗,我一向對吃不太敏感,所以即便吃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不過這樣一個略有一絲寒意的夜晚,在飄雨的古鎮,吃著熱騰騰的面食,依然有種說不出的快樂和悠然。

古城的夜晚,雖然下著雨,卻依然人聲鼎沸,燈火通明,和著潺潺的流水聲,唱著永恆的旋律。著名的酒吧一條街,更是令你有一種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河的兩岸,各式的酒吧,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倒映在流水中,還有那不絕於耳的對歌聲,到處都是不加掩飾的笑聲和歌聲,令觀望者也會由衷或者不由衷的將笑意掛在臉上。盡管也有點感覺如此這般的恣意放縱令從歷史中遠遠走來的古鎮過於濃重的被印刻上了現代的痕跡,但是如今的麗江,除了那青石板,亙古不變的流水,和訴說著歷史的四合院,還有什麼不是現代的呢?

我們遠離了喧鬧的對歌,選了一家叫一米陽光的酒吧,相對安靜,因為遠離河畔。喝茶聊天玩笑,至午夜,興盡而歸……

九月十一號:

早上七點多起床,出門在走出巷子的一家早餐店喝了一碗酥油茶,一個荷包蛋和一個花卷,食之無味,只為裹腹。

雖然已被多次告知若打算去梅裡,則玉龍雪山完全沒有必要去,但終究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所以我們堅持去了,出了古城,按照網上攻略找去玉龍雪山的七路公交車,一路上便有人不斷跟著我們,要說服我們乘他們的車,有了在昆明乘車的經驗,我們對這樣的已經一概不信了,然後就發現在一條馬路旁邊的小岔道上停了很多類似於昌河的小車,旁邊一幢建築臨街角的一隅上寫著七路公交車,我們便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似乎不太像是騙人,可這些人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騙人的,因為我們始終沒有找到攻略上所說的紅太陽廣場,最後我們跟著另一幫人一直又往前走了一段,終於發現了真正的七路公交車,正對面就是紅太陽廣場。果然那些是騙人的。

我本打算去犛牛坪,因為覺得可以看看高山草甸,又是開發較晚的,去的人還不會很多,感覺應該是不錯的。誰料想,上車一問,才知道交通上有點麻煩,這車並不直接到那裡。然後車上的售票員又開始跟我們兜售騎馬上山的玩法,並且說在雲杉坪,犛牛坪可以看到的景色在那裡也能看到,我終於被說動了,便決定去。花了將近兩百塊錢買了票,終於坐上了馬,走過了山腳那個因為一個外國人而出名的村子 - 玉湖村,據說那位名叫洛克的外國人在這裡整整住了二十七年,走遍了如今所謂的大香格裡拉地區,並將自己的所見整理成冊,介紹給外國人。村子裡的建築,看的出很老了,也稱得上是一個古村,與麗江古城的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這裡很多的房子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按照那位馬幫的大哥的話說,他們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石頭。不過,有一樣東西,我看的出,他們也不缺,那就是水。而且是最純淨的雪山融水。一路上,水聲都跟著我們。

走過村子,眼前豁然開朗,是一處草甸,遠處有幾顆蒼勁的古樹,很突兀的矗立在這曠野上,有兩棵特別的高大,相依在一起,沒有樹葉,只有遒勁的枝干伸向天際,不知為何,讓我忽然想起楊麗萍那一出很出名的舞蹈 - 兩棵樹。從任何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姿勢,真的就像一出自然界的舞蹈,在陰沉灰朦的蒼穹下,它們讓人感覺到了生命的頑強和可貴。

繼續前行,不再是草甸,路開始變得不太好走。基本就是馬道,有一段馬也不太好走,便下馬走了一段,此時的海拔已經有兩千多,沒走幾步便已經有點氣喘噓噓,狹窄的山路旁盡是松樹,蕨類植物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終於我們來到了一處中途停靠的驛站,幾處簡易的房子,有一些當地人,正搭了烤架在那裡賣小吃,很簡單,就是一些土豆,玉米,紅腸,牛肉串等等,不遠處便是一處草甸,滿眼翠綠,遠遠看去倒也賞心悅目,只是一路走去,卻到處是亂扔的紙屑,包裝袋,如此天然的一處草甸,竟然成為了一個游人的垃圾場,真是令人心寒啊,所有的美好印像消失殆盡,一人之力綿薄,微不足道,我只能做好自己的,卻無法去禁止他人如何做。繼續往前,雖是蒼松滿山,雲霧繚繞,興致卻不如何了,此等景色也只能算做秀麗,但卻還不能讓已經見慣江南山巒的我有驚艷的感覺。不過途中所見有幾株松樹,確實讓我有回眸的衝動,我不知道那叫什麼松,反正在江南似乎很少見,長的很齊整,一層一層的,下面大,越往上越小,直到頂端,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九月的季節,樹上還結滿了松塔,泛著淺灰紫色,一粒一粒嵌在那一片松綠之間,很有一種韻味。

終於我們到達了終點,海拔3800多的一處大草坪,一見之下確實令人有點失望,所謂大也就只是兩座山峰之間的一塊平地而已,真有一種上當地感覺。於是,未幾,便下山返回。一路走一段,騎馬騎一段,很快便回到了村前的那塊大草甸,在一處石頭壘起的圍牆的另一側,我竟然看到了黃燦燦的油菜花,真有意思,都九月了,竟然還能看到油菜花,也不知是何緣故。

回麗江的路上,搭了一輛出租車,本想直接回麗江的,可最終在司機的攛掇下去了拉市海,最終證明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其實也就是一片很大的濕地,但這會不是候鳥遷徙的季節,湖面上除了遠處的一群鴨子,什麼鳥兒都看不到。不過,這裡倒是一處騎馬的好地方,空曠而平坦的草地,跑起來應該很舒服。我們只是在草地上走了走,便准備打道回府了,此時發現回麗江的車不好叫,在那裡等著的出租車基本都是包車的主,而一般的小面的卻非得等到人滿才開,最後我們總算搭著一對從哈爾濱來的夫妻的出租車回了麗江。(後記:中間有兩個小插曲,一個是到拉市海的時候,因為下車時車門不小心碰到了旁邊輛的士,其實也就是碰了一下,完全沒有問題。那個司機就開始想敲詐我們一筆,我沒說什麼,只是告訴他,要賠可以,叫110來就行。那家伙看我是女生,覺得肯定好欺負,所以一上來就很凶,我心裡其實有點害怕,但嘴上沒軟,就告訴他,要麼打110,否則沒門。帶我們來的司機見情況,便說和了一下,算是過去了。這裡想說的是,出門在外,當然首先要和氣,但是碰到這種無賴想敲詐的也不用太害怕。另外一個,是離開拉市海的時候,因為帶我們來的司機說話不算話,溜了,於是搭了一對夫妻的車,這對夫妻人很好,就是有點沒心眼,在回來的路上,被出租車司機帶到一個騙人的商場,碰上個操著不知道什麼口音的“東北老鄉”經理,結果被騙著買了幾百塊錢的所謂翡翠手鐲。初次出去的朋友,這一點一定要當心,現在隨便哪裡,都有這樣的騙人商場,伎倆都是如出一轍,千萬長個心眼)

九月十二號:

今天要去虎跳峽,天還是陰沉沉的,不過還好沒下雨,可是到橋頭鎮的時候天竟然又下起了雨,買好了票,我們同另外幾個人一起乘一輛小面的,出發前往張老師家的客棧,那是我們今天徒步的出發點。面的司機很愛說,一路都在說著這一路有多危險,不定就會有石頭砸下來,還說八月二十二日便有一個游客被砸中身亡,我想那應該是從橋頭鎮就徒步進去的背包客吧。路況確實不太好,到處都是亂石堆,中途,在一處地方,司機讓我們下車拍照,說那裡便是上虎跳。往下望去,可以看到停車場和觀景台,那裡是旅游團可以到的地方,所以車滿為患,到處都是人。雖然我們站的地方很高,但是依然可以聽到金沙江水流聲,現在是雨季,夾帶著泥沙的江水咆哮著在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間穿行,江水中間那塊上虎跳石清晰可見。

中午十分,到達了張老師家的客棧,雨已經越下越密了。在那裡竟然很巧的又碰到了與我們一同坐車到麗江的那對情侶,他們比我們早一天到虎跳,估計是走高路從橋頭鎮一直徒步到張老師家,今天計劃應該和我們一樣,是走低路下中虎跳。他們一幫子人很多,估計有八九個,因為下雨一直在那裡商量是走還是不走,據剛剛下去的人說,天雨路滑,那裡很難走,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出危險,所以走了半道就折返了。而且有兩個向導為了鼓勵各位請他們帶路,也在那裡不遺余力的說這種天下去有多危險多危險,於是我們中間便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太危險,還是請向導,一種則認為路就在那裡,沒有必要請向導,最終大家協調一下,與另外一對和我們一起進虎跳峽的年輕夫妻請了一個向導,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出發了,而那一幫八九個人,則最終選擇了不走下虎跳,用他們的話說,叫做留點遺憾,以後再來。

雨絲已經越下越密,所有的人都進行了必要的裝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裝備,衝鋒衣和衝鋒褲都是穿在身上的,最多就是在外面加一件雨衣,和我們同行的那對夫妻,明顯不是自助的背包客,所以各自套了一件雨衣在身上,便出發了。有經驗的向導就大不相同了,人家只是手撐一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雨傘,腳著一雙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旅游鞋,便給我們帶路了。出發之前,導游帶我們到了小道旁的一處制高點,登高遠眺。玉龍和哈巴雪山隱藏在一片濃濃的霧氣和一團一團厚厚的雲層裡,遠遠望去,灰蒙蒙的,卻不時可以看到一條泛著土黃色的水帶在兩座雪山的峽谷中蜿蜒而過,那便是金沙江。剛下去的一段還算好,是緩坡,而且是泥沙路,不是很泥濘,但不久,在前面的向導就回身叫大家要當心,這時岩石的台階路面便開始多起來,這些岩石都不是很規整的,想見當時修這條小路的張老師也是就近或者從塌方的岩體碎片中選了一些來鋪就的,有的台階很陡,而且岩石的路面非常光,一到了雨天,便很容易使人滑倒,也許是剛剛的一段緩坡,讓我有點忘形,又或者因為興奮而忘記了危險,總之我滑了一跤,還好,並沒有傷著哪裡,導游半開玩笑辦提醒的對我說,待會到了中虎跳可千萬別摔跤,那時要再摔跤可就要掉進金沙江裡誰也救不了你了。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因為我腳上的這雙徒步鞋,我將還要在未來的旅途中摔上無數跤。當然那一天徒步中,或許是導游的威嚇起了作用,或許是吃一塹,長一智,接下來的路依然如此,但我倒是沒再摔跤。側身走,或者手腳並用,反正都用上了,雖然看上去不雅觀,但此時是無法顧及所謂儀表了。也許因為光顧著走路了,一路倒也沒怎麼注意身邊的風景,但是那江水穿越峽谷而過的奔流聲卻始終伴我們左右,而且水聲越大,便意味著我們距離江水也越來越近了。雨依然在下著,而且絲毫不曾有減弱的態勢,雖然是有所裝備,但依然渾身都濕了,也終於我們下到了中虎跳,順著導游的指點,我們看到了那塊幾乎要阻斷金沙江去路的虎跳石,走過一段同樣不平坦的岩石小路,我們走到了離江最近的一塊大岩石上,此時奔騰咆哮的金沙江終於以最近距離的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混濁的江水不斷的衝擊著對面玉龍雪山那因為水流衝刷而變得光滑異常的岩體,也一次一次的向擋住她去路的虎跳石以一種勢不可擋的銳利姿態翻騰而過,無數湍急而暗藏凶險的漩渦和因為江水與岩石的碰撞而卷起的白色浪花,此時,已無法分辨落在臉上和身上的是雨滴還是撲面而來的江水,所有的聲音也已經淹沒在那雄渾的咆哮聲中。誰說水是陰柔的像征,在這裡,在虎跳峽的金沙江水裡,作為陽剛像征的玉龍和哈巴雪山,恐怕也只能自嘆拂如了吧。傳說,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姐妹,一路奔流要往東而去,上蒼便派了玉龍和哈巴兩兄弟來阻止,瀾滄江和怒江都被攔住了去路,改道而行,唯有勇敢的金沙妹妹,乘著玉龍和哈巴一不留神之際,縱身一躍,從他們中間衝決而出,頭也不回的向前奔去,於是便有了這著名的虎跳峽。虎跳峽又分三段,分別是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其中尤以中虎跳最以險峻壯觀著稱,徒步中虎跳是每一個到虎跳峽的背包客的願望。盡管出發前出發後都因為天氣的惡劣令人有點心情沮喪,同時又聽說了各種不同的關於徒步的危險性的描述讓人有點心存畏懼,但最終當我站在了這裡,在那一刻,我由衷的告訴自己,所有經歷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你怎能不走下來,親身感受這一種的濤聲如雷,浪花飛濺的驚心動魄和驚險奇絕呢?

站在臨江的岩石上,金沙江水從這一邊如千軍萬馬而來,又從另一邊奔騰咆哮而去,將原是一體的玉龍和哈巴雪山一分為二。導游指著我們剛走下的一處崖壁上的一條自上而下的大裂縫說,總有一天,那裡也會塌的。可見,遠古而至的這一場切割運動遠未停止。往後望去,便是兩邊高聳直立的陡峭崖壁,如兩扇巨大的守衛城門,據說這裡便是一線天,但因為零三年的一場地震,使得的一邊的崖壁震塌了很大的一塊,於是,如今的一線天也只能是徒有虛名了,但無論如何,這兩扇門的威儀卻依然不容質疑,前方是奔騰而向的江水,後方是雲霧環繞的遠山,仿佛是世界的彼岸,又似乎是世界的兩面。

尋覓的路途雖然遙遠,停留的片刻卻是短暫的,告別這如雷的濤聲,我們回到了小路上,此時又有一瀑山水從天而來,仰頭望去,仿佛從天而降的銀簾,然後便成了一股潺潺的溪流,在山間的崖隙中跳躍。

述流水而上,按照向導的說法,便是要登天梯了,不多久,便看到了一座垂直而上的鐵制梯子直架在90度的懸崖上,按照崖旁邊的溫情提示,我們還看到天梯邊的崖壁上還蜿蜒的鑿了一條曲徑,說是讓無勇氣攀登天梯的游者走的另一條路。此時,由於海拔的升高,已是氣喘不已,腿腳也有些發顫,但到了這裡,誰也不願當一個膽小之人,我也如此,再說既然到了這裡,碰到了新鮮玩意,自然不能錯過,盡管我也很是恐高,但還是爬了上去,兩只手拉住上面,一只腳再登上去,其實,只要不回頭往下看,根本也不會有任何膽戰心驚之感,可是一種好奇心的驅使,我還是回了一下頭,但見四面的青山崖壁,崖下是那已然遠去,但濤聲仍不決於耳的金沙江,不覺自己已是懸在半空中,李白曾有詩雲“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此時才真實的感到一絲的懼怕,於是手抓得便更用力了。天梯並不長,未幾,便已到頂,本以為已經到了終點,結果,沒想到還要繼續往上爬,才能到旅店。此時,已是氣喘噓噓,又冒著雨,心中真有一種想就此放棄的感覺,但是,山中僅此一條路,不可能走回頭路,於是,你不得不繼續往前走,不斷得往前走,想像著終點就在不遠的前面,這真是對毅力的最好考驗,此時,即便不能堅持,也必須堅持,因為沒有退路。人的耐力是無限的,是需要被激發的,因為很多時候,人裹足不前,往往是因為心理的首先退卻,如果在心理上已無退路,則生理上的無限潛能便被發掘出來了。

終於,在向導一再“快到了”的心理暗示下,我們終於看到蜿蜒的盤山公路,公路邊有一個小亭子,靠公路的一邊放了一張桌子和幾條供游人休息的長凳,另一邊則是一兩家小店,店主人是一位老婆婆,累極的我們坐在了長凳上,和她攀談了幾句,並問了旅店的走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一座公路橋,想來應該就是我們在中虎跳時順瀑布上看時仿佛架於雲霧之間的白色大橋吧。也許剛才一直在走路,所以只感覺到熱,雨水和著汗水流了一身,但這會一旦坐下來便感覺到了一股沁心的寒意,於是休息片刻我們便直奔旅店而去。

路不遠,走過那座橋不遠處便看到了一幢四層的白色大樓,外牆上寫著大大的TINA’S,不錯,這便是我們今晚的下榻之處,在網上很是有一點名氣的一家青年旅舍。屋外是一片很大的水泥地,一邊還搭了一個雨棚,雨棚底下放了幾張四方的木桌子,桌上放了一些什物,看來是旅店廚房洗菜的一處地方。迎面便是大門,走進去,一個很大的房間,右手邊是一個長方形的櫃台,既是登記之處又是一個小便利店供應一些旅行者們可能需要的物品,左手邊便是廚房,也是點菜的區域。正對門處靠牆放著一對太師椅,中間是一張茶幾。從太師椅上方的窗戶看出去,則是一個露台,沿著一個邊門便可到達這個露台,主人家很有創意的把這個露台設計成了一個開放式的餐廳,倒讓我想起了上海新天地的一些酒吧在門外設置的露天酒吧,夏夜涼風習習中,品著手中的雞尾酒,聊著不著邊際的天,看著身邊來來往往的人流。也仿佛身處杭州郊外梅家塢的一家農莊,品著濃濃的新茶,望著滿眼翠綠的茶山的那一種愜意,似乎此處,這兩者兼而有之。從櫃台處往右手轉,穿過一道門,便來到一處室內餐廳,地方並不大,也就七八個平方的樣子,呈狹窄的長方形,幾張正方形的桌子在屋中間拼成了一張長長的餐桌,兩邊靠牆整齊的依次疊放著藤編的靠背椅。穿過餐廳的位置,便是旅舍,頗有學生公寓的感覺。樓前對著玉龍雪山,餐廳的旁邊,旅舍樓前方是一處更大的露台,露台上種了不少的花,我都不大叫得出名字,想是雨露的滋潤,多開的很艷。露台的下方便是滾滾的金沙江,洶湧澎湃的浪濤聲,雖離得有些遠,卻依然不絕於耳。旅社正是建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邊,因此露台的下方便是哈巴雪山的陡峭峽谷,而對岸則是玉龍雪山的一支,陰雨天雖無法使人看到太陽的萬丈金光和山頂皚皚白雪之間的交相輝映,卻是制造雲霧的高手,飄忽不定的雲層,以及縹緲於瞬間的水氣,使得山間的靈性與神秘感頓增。

我們的房間在頂樓,靠樓道的一間大間,裡邊一共有六個床位,一個床位20 RMB/天,房間裡除了床位便不再有什麼了,房間的一頭有一扇窗正靠著公路邊,另一頭也有一扇窗,外面也是一個與底樓同樣的大露台,不同的是沒有種花,而是用於晾曬衣服之用。房間的旁邊有一個水槽,便於洗漱用。而公共的洗澡間便在樓與樓之間的樓梯拐彎處,廁所也位於內。確實是青年旅舍的風格。此時的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洗一個熱水澡,然後吃一頓熱騰騰的晚飯。這裡,都滿足了。尤其是晚餐時我們點的一只土雞,味道的確不同反響,令人久久回味。

徒步虎跳的路線,在老外圈中的名聲是比較響的,所以走這一條線時,可以這麼說,你碰到的老外要遠遠多於自己的同胞。在旅店裡我們就碰到了很多的老外,還有一對從香港來的夫妻。從交談中得知他們走的是一條與我們相反的路線,他們是先到達中甸,然後再到虎跳,再到麗江。還有幾個德國人也跟他們一起,和我們一起的小伙子是學德語的,而且特愛聊天,因此便和那一群的德國人聊了很久,也算是他對久未使用的德語的操練。

吃完晚餐,還見到了旅店的老板,胖胖的,黑黑的,個子不高,長得也並不起眼,不過眉宇間的氣度仍是不凡,據說此間旅社是以他的妻子TINA的名字命名的,這在別的地方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當地人,沒有多少文化,怎會想到要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呢,但在雲南,似乎不足為怪,也許是因為當地的旅游開發比較成熟,也許因為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有著名的外國人在雲南考察,比如洛克之流,並將之介紹給了世界,繼而又引來了更多的外國人。

九月十三日

今天是徒步虎跳的第二天,我們將沿著哈巴雪山上所謂高路的徒步路線,經過五指山,觀音瀑,二十八道拐等處到達大具,也就是我們昨天乘車進來的地方,行程約28公裡。早上吃過早飯,托運好行李,我們便出發了,天公還是不做美,昨夜和早上起床的時候都不曾下午,可我們剛一出發,天上便又開始飄雨了。雖然心裡有所抱怨老天,但依然還是整理心情上路了。路確實不好走,昨夜我們還打聽了一下,本來還以為高路會比低路好走,但事實卻是更難走。剛一出發,我們便不得不以我們的祖先的行走方式爬過一段又濕又滑布滿青苔和光滑岩石的陡坡。雨依然伴我們前行,眼前的哈巴雪山,雲霧繚繞,水汽蒸騰,遠遠望去,一個又一個的峰巒疊嶂,距離我們徒步將要到達的最高處 - 五指山,似乎有一種遙不可及的無力感,但是,我們,依然要堅持,凡是一旦開頭,便必須一直往前往前,便如那時間,便如那流水,此一刻已非彼一刻,回望只可作為一種記憶,卻不能也無法後退。所謂世上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真正當你選定其中一條的時候,你就沒有理由再去選擇那剩余的,無論陽關道,或者獨木橋,選擇便意味著承擔。因為我們選擇了徒步,所以我們要承受有此而帶來的一切,沿途會有美景,但必須要付出跋涉的汗水,行走的艱辛。

當我們稍稍走過一段相對較平穩的山路後,我們走進了山林中,那用石頭與泥土壘起的累積了無數馬糞的馬道,因下雨而變得泥濘不堪,終歸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外表的干淨總較之心靈的純淨更令人介意,所以一路上我們都在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身怕一不留神摔一跤,那可真比狗趴屎的感覺還要難以忍受了。參差的樹木沿路相伴,同時也為我們的重心找到了依托,總是時不時的抓住那堅硬的枝干,然後借力向上移步。感謝它們。

我們走的方向其實與大多數人的徒步路線是相反的,於是,開始有人與我們相向而來,我早說過,這條徒步路線在老外中是特別出名的,於是一路碰到的基本就是高鼻子的老外了,雖然對面相逢不相識,但是大家都彼此友好的打個招呼,相視一笑,甚至有人還會為彼此加油鼓勁,然後便擦肩而過了,雖是狹路相逢,窄窄的山路僅容一人經過,但大家都會彼此禮讓,讓其中一方的人先通過。或許這自然的山林洗滌了我們的心靈,或許雖然山路狹小,但此處給予人們的內心世界以最廣闊的空間,因此,在這裡,在外表的風塵僕僕下,我們卻獲得了最純淨的心靈與情感。

終於走過了那段濕滑陡險的馬道,而到了相對好走的山路上,此時雨竟停了。我們的腳步並沒有放緩,但是我們卻一路做著深深的,深深的,唚入心脾的深呼吸,滿山充盈的負離子讓我們陶醉了,這是大自然的無償賜予,我們可以盡情享用。那種感覺,卻是讓人達到了一種忘乎所以的境界,一切的塵囂,一切的煩躁,都通過這種深度的循環,被遠遠拋離了。記得以前高中時候的一位語文老師,曾經神神秘秘的教我們做過所謂的氣功,其實,就是一種意念法,閉上眼,感覺自己離開了地面,升入了雲端,然後一盆清泉自天上而來,從你的頭頂開始,緩緩流入你的體內,流過全身,蕩滌身心,然後通過指尖腳尖,緩緩流出,帶走了一切,於是你的身體,你的心靈同時得到了淨化,當你再次睜開眼睛,心中和眼中便有了一個清明的世界和無比純淨的心境。當時雖然似懂非懂,但是那種感覺我一直記得,此時,走在這小路中,我沒有閉上眼睛,也沒有運用我的意念,但是依靠自然的力量,同樣的,那種感覺又回來了。這清泉就是這滿山的蒼翠啊!

爬高了不少,彎過了不少,我們終於走到了一處山腰,兩邊的蒼翠代之以從高處而下的觀音瀑和仿佛飄在我們身邊的雲霧,以及在迷朦的霧靄中時隱時現的盤山公路和時不時就會夾在山林中出現的莊稼地,證明著人類在此處的存在。沿途又碰到了一班人,其中一位老兄令我們相當佩服,因為他背了行李,據說那才叫真正的徒步,負重前行,像我們這種的,只能算是休閑游了,真正的徒步者是不屑於如此的。但我真替他擔心,擔心他走那一段令我印像至深的馬道下坡時,是否真會摔一跤,又或者他要體驗的就是這種驚險中的樂趣?但於我,負重與不負重,並無區別,我介意的只是沿途的風景。

終於到了五指山,這是我們今天徒步的最高點了,此前我們一直在往上爬,海拔上應該已經升高了1000多了,此時海拔2600米左右,高原地區爬山,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海拔每升高一米,空氣便會稀薄一點,這對於人的耐力是一種最好的考驗了。像我,爬不了幾步,便已經氣喘吁吁了,於是停一停,歇一歇,大口大口的喘氣,心髒的跳動是如此的劇烈,令你無法不感覺到,等到心跳恢復到正常,然後再往上爬,再歇,如此循環往復,因此當到了這最高點,內心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這裡是一塊簡易的休息地,在山路靠懸崖的一端,從崖上遠眺,便可以看到那已細如絲帶的金沙江在玉龍山腳下蜿蜒,懸崖很陡,幾乎成九十度垂直,此時我發現沿著崖壁有很多不知名的草本植物,根緊緊的攀在岩石縫裡,而整個枝干軀體卻平行地向外延伸,綠色的枝葉,倔強的莖干,重力作用似乎在它們身上並不明顯,而是一直沿著陽光和雨露的方向前進著,紅紫色的小花,開的正盛。記得林語堂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叫《孤崖一枝花》,印像至深: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使生萬山叢裡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此處的崖壁之花,除去堅強和韌性,正有語堂先生所謂之率性與自由,以此花比之於現今城市生活中的芸芸眾生又何如?竟覺人不如花也!

其實我們是偷懶了,真正應該徒步三天的路線,我們卻用了兩天,而且走的遠比別人輕松,因為高路中最著名的一段稱之為二十八道拐,我們走得是下坡,而這段路所以著名,正在於它的上坡之艱難和眩暈。

天空又開始飄起細細的雨絲,此時我們看到前方有一處客棧,按照途中不時出現的溫馨提示,我們知道此處叫森林客棧,這是一幢兩層小樓,樓前用圍牆圍出了了一片很大的空地。靠路的一邊有一扇小門,聽得無人應門,而門確是虛掩著得,於是便輕輕推入,再大聲問了幾下,依然不見主人出現,我們就自便了。小樓很干淨,堂前空地靠路得一側竟然還大了一個平台,不知是為了方便路人觀光還是作為露天休閑茶座而設計的,平台下來的樓梯邊還砌了一個水槽,有自來水供應。

小樓的所有房間門都開著,空空如也,想必剛建成也不多時,上了二層,確發現走廊上放著一張四方小矮桌,靠牆角出還堆著幾條長凳。於是,我們便一切自主,取來凳子,圍坐在小方桌邊,取出包裡的干糧,補充能量。雖然所食者無非面餅,牛肉干之類聊以充飢的食物,但一路的游目騁懷,和說笑之間的朗朗心態,竟然讓味覺也受到了感染,覺得心尖和舌尖的欲望同時得到了滿足。於是收拾殘局,將凳子也放歸原處,並由衷的在心底謝過這位不曾謀面的主人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處中途休憩之所,忽然覺得很多時候心靈便如這小院一般,如果鎖上了便會彼此遙遠,而敞開了才能無限貼近。然而,有多久了,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敞開是什麼,該如何去敞開。狹小地鐵空間中的身體挨得是如此地緊密,可是心靈的距離卻是無限的遙遠,這真是一種悲哀的諷刺。

走出小院,輕輕帶上院門,我們繼續行走在這山間的小路上。又開始飄雨了,但是並不大,帶著愉悅的心情,腳步似乎也變得輕松起來。這一段都是緩坡,一路哼著小調,左顧右盼。

此後的路途,雨也停了,於是有了一種仿佛漫步鄉間田野中的輕松愜意,走在蜿蜒小徑上一路左顧右盼。

不知不覺間,海拔又開始往上升,雲霧也愈來愈濃,“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李太白的仙境在此,卻不想縹緲處竟見一賣水果的婦人,詢問下,知道從此以往,便真真正正開始走下坡的路。

走過一座農莊的時候,看到路邊一棵大樹上掛滿了青色的果實,好奇心的驅使,我們從較低的垂落處摘了一個下來,去掉青色的表皮和白色的果肉,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是大核桃,這才想起雲南是盛產大核桃的地方。長這麼大,核桃吃了不少,卻從不曾想過核桃究竟長在哪裡,這一刻,有一種感慨,所謂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其實行走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讀書,而引導你去讀這本書的是無所不在的大自然,她會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告訴你另一種生命的存在和這種存在的精彩。

此後的路途,因為感覺到時間的緊迫,我們開始加快步伐,因為是下坡,二十八拐於我們竟只是小菜一疊,看著與我們相向而走的徒步者,真擔心他們是否可以在天黑前到達中途客棧。

漸漸的,出現了村落,三三兩兩的村民,趕著牛,或者背著牛草,甚至還看到了背著書包的學童,走在回家的路上。於是,我們知道,離橋頭鎮已經不遠了。此時已然有種倦怠感,希望盡快到達目的地,終於,看到公路了,於是我們再也沒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了,於是揮手攔了一輛昌河面包車,順便我們也希望讓他直接帶我們去香格裡拉。與那位司機師傅討價還價了一番,成交,於是我們便順理成章的搭上他的車,去橋頭取了行李,然後往香格裡拉進發。此前在TINA’S碰到的那位香港朋友,曾向我們描述了這一段路程的驚心動魄,因為這一段路基本上是穿梭於濃霧之中,能見度非常之差,可以說,你既看不見對面來的車,也看不見你前面的車,若是在別處只怕公路早就關閉了。但這裡,這種情況卻是司空見慣的,司機們也已經很熟悉這樣的路況了,只是對於旅游的人而言,卻是不太能夠適應這種情況的,不過也許因為走了一天的路,太過疲憊,因此一路我們都睡著了,所以,無論凶吉如何,也記不起了,只是當我再次睜開眼望向窗外的時候,看到的已是大片的草原了。想是已經離開虎跳峽鎮,進入藏區了。此時的草原上綠中有紅紅中帶綠,不用說,是狼毒花開的季節了,因現在還不是狼毒最盛之時,故而紅綠錯雜,聽司機大哥說,狼毒最盛的時候,草原上是一片的紅色海洋,煞是好看。

夜幕降臨的時刻,終於到了香格裡拉縣的縣城。司機的車停在了一處青年旅社門口。這家名為藏地的青年旅社,正好位於一個三岔路口上,在網上多有人推薦,於是我們便打算落腳此處。不過很可惜的是,來得太晚,已經沒有床位了。於是只能找別的旅店。在離藏地不出100米遠的地方我們找到了一家。從外部的裝潢看來,頗有藏地寺院宮殿建築的金碧輝煌。然而真應了那句“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古語,外表的富麗堂皇,掩蓋不了內裡的差強人意。房間除了大以外,無甚可取之處,甚至連保暖都無法辦到。不過,從另一方面,或許我竟然應該感激這一點,正因如此,那一晚我用上了睡袋,而也正由於我用了睡袋,倒反而躲過了虱子的侵擾,而我的同伴,卻沒有那麼幸運,怕麻煩的她沒有取出其實已經隨身攜帶的睡袋,結果這令她最終未能躲過虱子的叮咬。藏地的虱子,那是相當厲害的,第二天,她的身上就多了幾個無名大包,奇癢無比。

那一晚,安頓好旅店後,便去旅店對面的一個澡堂洗了個舒服的熱水澡。於是一路的疲憊也洗去了一半,於是便打算去好好吃上一頓,順便逛逛。

這是一個不大的縣城,也許只有沿海一個鎮一般的大小。許是已太晚,本已很少的餐館也大部分都打烊了,大概在離藏地兩三百米的地方,總算還是找到一家重慶人開的飯店。點了幾個菜,又在樓下烤肉串的露天鋪子裡買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串串打牙祭。

吃飽喝足也有了能量,便到街上隨處走了走。飯店所在的位置正好對著一個小廣場,高原的夜晚,不比沿海,寒氣逼人。廣場上並不熱鬧,不過依然可以看到不少旅游的人。在廣場的一邊,是一條購物街,仿佛又回到了麗江古城的四方街。而另一邊則沿街有很多賣冒牌戶外用品的小店。想來到此處落腳的,基本都是奔著梅裡雪山去的,多少需要買一點裝備,因此倒也讓這裡的這些小店生意興隆。

(未完待續)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