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乾隆《普樂寺碑記》所述,普樂寺的興建,並不像普寧寺、安遠廟那樣,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是因為乾隆皇帝覺得從普寧寺、安遠廟向磬錘峰一帶望去,還有較大的空地可以利用,為使避暑山莊周圍寺廟整體合理布局,因而建了這座寺廟。
普樂寺雖然是一座喇嘛教寺廟,但寺內並不設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
這裡主要是供來避暑山莊朝拜清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瞻禮,居住的場所。
是住在那84間圍屋吧!
所以普樂寺不是“口外八廟”之一。
它只是乾隆帝敕建的一座寺廟。
在觀景台給體內補充了食物和水,休整後戀戀不舍地離開普樂寺。

(壇城)
現在的時間是:11:50 .
寺前廣場的北面有一條柏油路,順柏油路向西下到一半時,道路變成了條石鋪就的古御道。
古御道的盡頭是岔路,右邊是罄錘峰索道站,那裡已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再直行幾十米,有路標指向安遠廟。
此段路較遠,須15分鐘,且一路是上山路。
沿途的風景不錯:

(普樂寺全景)

(罄錘峰)

(遠望小布達拉宮.班禪行宮)
再發一張黃昏時我所拍的“錘峰落照”:

(夕陽下的普樂寺.罄錘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