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長安8——秦始皇陵、銅車馬和兵馬俑:虎視何雄哉

作者: mbjh

導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 秦風 ·無衣》 每次吟誦這首詩歌,都會被秦人昂揚的鬥志所感染,在一聲聲“豈曰無衣”的追問和責備聲中慚愧和汗顏;在一聲聲“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的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 秦風 ·無衣》

每次吟誦這首詩歌,都會被秦人昂揚的鬥志所感染,在一聲聲“豈曰無衣”的追問和責備聲中慚愧和汗顏;在一聲聲“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的催促和鼓勵聲中慷慨和激昂。這種感覺,在我親身佇立在秦始皇的地下軍陣前的時候尤為強烈。千百張沉默喑啞的面孔、成百匹舉頸昂首的戰馬,龐大的軍團、永久的寂靜卻無形中逼顯出巨大的張力。我仿佛聽到他們興奮的心髒在胸膛裡大力的跳躍、野性的血液在全身瘋狂的流淌,數千個被黃土陶片禁錮千年的勇猛魂靈,森然有序、嚴陣以待,只需王者一聲召喚,立刻破土而出、奔赴前線,死不旋踵。

惜哉能夠喚醒他們的那位千古一帝,也已在地下躺了兩千年。2008年9月12號,我在西安的第四天,終於要去看兵馬俑了,我很激動,把它安排在東線的第一站。孰知在306上碰到一個大眼睛姑娘,結伴而行後,她忽然對秦始皇陵來了興致,於是我們提前一站下車,我也在偶然中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可以拜謁這位生前死後都不斷創造世界奇跡的牛人的陵寢。



(秦始皇陵封土)

說是陵寢,而今地面唯余封土。那用了72萬勞力,花了整整37年修築的華貴地面寢殿館舍,早在楚霸王公報私仇的一把滔天大火中焚毀殆盡。就是封土,歷經滄海桑田、風吹雨刷、人挖鼠刨,如今也比建成時縮減不少。秦始皇陵應該有著史書上記載的最大的封土堆,高五十丈,約合今天的115米,近40層樓,巍峨如山,虎視平原。現代測量的結果卻只剩下了不足百米,封土周長也從原來的2000多米退縮到1000多米,正應了元代張養浩詞中所感慨的:“驪山回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土;輸,都變做土!”。(腦海裡突然回響起《無間道》中曾志偉那嘶啞的聲音:“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呵呵)

繞陵一周,駕馭電瓶車的年輕小伙在大眼美女的催促下勉為其難地介紹了一下周遭的情況。在這片方圓5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曾發生過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這裡廣袤深厚的黃土,曾經而且現在也掩埋著數不清的精美絕倫的珍寶。這裡的精彩,絕非駕車小伙隨手一揮般的那樣輕描淡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兵馬俑坑的發現已經震驚世界,但其面積卻僅僅只占整個陵區面積的0.3‰左右,誰知道這些沒有揭開的覆土下還埋藏多少驚天秘密?迄今為止,在陵區發現的600余處遺址中考古發掘的不過十之一二,已經出土的稀世珍寶卻不勝枚舉,包括唯一的秦代編鐘樂府鐘、“青銅之冠”銅車馬、“瓦當王”夔紋大瓦當、水禽坑中水上樂舞的青銅鶴、雁和天鵝,石甲坑中甲片細如魚鱗的將軍鎧甲,以及各種俑坑中形態角色多姿多彩的跽坐俑、文官俑、百戲俑、箕踞俑等等。

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也許只有一步之遙,而天賦異稟的贏政卻毫不猶豫將兩者都發揮到了極致。他奮秦國六世之余烈,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平息了中原長達五百年的戰火硝煙,統一政治、統一思想、統一經濟,統一文化,開2000年封建中國之先河;北築長城,南鑿靈渠,以鹹陽為中心,向全國輻射了以直道和多條馳道為主的高速交通網絡,先後5次大規模巡視疆土;大興土木,廣建宮房,盡藏六國之嬌,作為新朝宮的阿房宮更是“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一生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贏同學當然更不會忽視自己的身後事,他的陵寢在他即位當年就開始選址營建,造墓的石材曾經把渭河流水阻斷。非但如此,秦始皇更是發展和系統化了厚葬制度,創造了N個帝王陵墓的先例和第一次,不但自己的陵寢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而且直接被後來歷朝歷代作為標杆和藍本。如始皇因陵園過大,專門設置麗邑進行管理,開帝王陵園設邑之先例,後漢唐諸代均有沿襲。又如他在封土北面修建寢殿,改廟祭為墓祭,後世帝王紛紛效仿,故帝陵旁多有寢殿,不過常毀於天災人禍而已。諸如此類,不再歷數。

為了讓死後也如生前般雄霸天下、驕奢淫逸,贏政同主管修建陵寢的歷位相邦可謂殫精竭慮。今天發現的各種遺址、陪葬坑常常讓世人瞠目結舌、驚嘆不已。這裡,有主持祭祀樂舞的樂府,也有釀制祭酒的莤府;有秦始皇死後每日為他靈魂奉食的飤官,也有仿皇家苑囿與馬苑的珍獸坑和馬廊坑;有彰顯帝國軍隊的兵馬俑坑,也有裝滿軍服的石鎧甲坑,還有像征中央官署的文官俑坑;有供帝王娛樂的百戲,也有博弈的博具,有玩樂的水禽,也有祈神的樂舞……我真想不出,還有什麼是他們想不到的?恐怕繼續這樣發掘下去,現代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平淡。

至於慘絕人寰的活人活物陪葬,秦始皇也同樣敢為人先。丁點本事沒學到的秦二世,在殘忍暴戾上卻絕對比他老爹有過之而無不及。兩人強強聯手,很是干了點令人發指的事情。不提珍禽異獸坑中的鹿、麂,馬廄坑中數量龐大的真馬,單說這殉葬的各色人等,就夠讓人不寒而栗的。附近的村民都知道秦始皇陵西邊一公裡左右有條“殺溝”,據說是正午時分都是陰風慘慘,鬼影幢幢。到農業學大寨那會平整土地,膽大的人挖開一看,不得了,果然全是累累白骨,密密匝匝。目前已經探明的大型陪葬墓地多處,全是修築陵墓時死於非命的刑徒和工匠,粗略估計不下30萬人。可憐這些成日披枷帶鎖的苦力,還沒等到陵墓修成,自己就先成了贏政的殉葬。當修建了近40年的皇陵終於迎來了它的主人,上萬名幸存下來的手藝精湛的工匠卻同時無辜的成為了這位主人的生祭——他們統統被突然封閉的地宮大門活活埋葬在陵墓之中。同他們一起被掩埋的,還有許多沒來及流傳下來的工藝、技術和技巧。這一點是最令人耿耿於懷的,尤其是後面在參觀銅車馬和兵馬俑的時候,我簡直要為這些技藝的湮沒捶胸頓首、痛不欲生。難道胡亥就不怕他們在墓裡將他爹挖出來麼,這些工匠也應該先給自己挖過一條逃生的路吧(像《盜墓筆記》裡汪藏海給九奴王修雲中宮殿時那樣)?接下來,胡亥把秦始皇收羅的六國嬪妃和各地美女,凡是沒給他爹生過娃的,成千上萬一股腦活埋在秦始皇陵內城裡;然後為鞏固皇權,殺害了12個兄弟,碎屍了10個公主,逼死了不少王侯將相,有的就被陪葬在秦始皇陵外城邊。這些陪葬墓被發現的時候,裡面也有貴重的陪葬品,但墓主人大多屍骨支離破碎,甚或被射殺後再剁成幾段,以這樣慘不忍睹的手段對待自己的手足和功臣,秦王朝還能延續多久?唉。

在門口號角聲中,幾位身披鎧甲,體型高大的人開始半小時一次的換崗儀式,我倆也離開了這個汞含量嚴重超標的地方。為節約時間,沒有等306,而是打了個3塊錢的黑車。黑車就是比較黑,沒有開進停車場,結果站在大門裡的保安就是不讓我們穿停車場到兵馬俑博物館。我們只好和幾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一起,頂著烈日,繞了一大圈,問了無數人,從一個小區的側門鑽進停車場,這才發現側門就在保安身後。

大眼美女又一次用她的現役軍人證省了90塊的門票錢,看得我好羨慕啊。我的年票在秦始皇面前簡直猶如一張廢紙,好歹也是紙做的,你見過嗎見過嗎?請了個38元的講解,誰知她在攛掇我們買了電瓶車的往返車票後,就把我們轉賣給了另一個據說今天還沒有開張的大姐。

這位大姐帶我們首先參觀的就是銅車馬。這套彩繪銅車馬陪葬於秦始皇陵西側的銅車馬坑,在原封土堆未縮減前,位於封土覆蓋之下,被譽為是繼兵馬俑之後最偉大的發現。雖未經盜擾,但因盛裝的木槨朽爛,大量覆土砸落,由7000多個零件組成的兩輛銅車馬破碎成了3000多塊,斷口有4000多處。考古工作者連車帶土整體搬遷了10噸重的土方,前後花了整整8年時間,終於像繡花般的把這兩件國寶修護完整,成為我們今天在兵馬俑博物館裡看到的樣子,不能不說是古人智慧和今人努力共同創造的奇跡。不知道為什麼那天我們去參觀時,一號銅車馬上方的燈沒有打開,光線特別的暗,就是在這樣幽暗的環境中,我堅持著睜大探索的眼睛,貼近玻璃把這值錢的寶貝細細觀看。



(一號銅車馬:立車)

兩輛銅車馬,均以秦始皇鑾駕車輛之副車為原型,按真實車馬尺寸以1:2的比例嚴格鑄造並精心彩繪。尺寸雖有縮小,工藝技巧卻是毫不含糊。光是二號銅車馬上就有3462個零件,其中金質737件,銀質983件。整個銅車馬的制造大量使用各種機械連接、加工、造型、合金配比和彩繪工藝,其中單機械連接就分為不可卸和可卸兩大類,前者包括鑄接、焊接、鑲嵌、鑄補、紅套、粘接等工藝,後者囊括子母扣、鈕環扣、轉軸連接、策扣連接、貫彎連接、銷釘連接等方法,洋洋大觀,簡直就是一部鮮活的機械技術學。2000年前秦人使用的技術在今天看起來依然是匪夷所思、嘆為觀止。例如右驂馬頭上的纛,是青銅以加熱煆打壓切工藝制造的,平均直徑僅為0.1毫米;二號車上細如發絲的銅絲,粗細均勻,紋路平行,居然又是使用的拔絲手法,就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幾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如馬頸上帶的金銀項圈,由84個金銀管連接而成,相連部分放大25倍後才能看到焊接痕跡。2000年前的秦人是怎麼做到的?焊料又是什麼?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再如二號車那個碩大無朋的青銅車蓋,覆蓋面積達2.3平米,最薄處僅為1毫米,最厚也不過4毫米,這樣厚薄不均,狀若穹窿的巨大銅件居然是以渾鑄法一次成型。要達到這樣好的延展性和強韌度,哪些成分必須,合金如何配比,溫度多少適宜,對於今天的制造工藝來說,哪一項都是需要攻關的難題!而這些關鍵問題很明顯秦人已經非常熟練的掌握並加以運用了。他們在制造這數千個零件時,居然分別對待,使用了不同的合金配比,比如車輻要求機械強度大,青銅中錫的含量就高於13%;強度要求最高的車撐,錫的比例大到20%;另一方面,像輿底這樣要求韌性與強度兼備的配件,錫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而韁、轡這樣更柔韌的部件,錫的比例降到了6%。欽佩啊。

從種類上看,一號車應為立車,二號車為安車,也稱辒辌車。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前駕四馬。一號車長逾2米,高逾1.5米,重逾1噸,御手直立,恭敬端莊。這種車一般在帝王的車隊中用以開導、警戒和征伐。二號車長逾3米,高逾1米,重逾1.2噸,車輿上覆巨大車蓋,下分前後兩室。御手跽坐於狹小前室,小心謹慎又難掩意氣洋洋。後室為主體,四周以箱板隔離封閉,寬大空闊、門窗齊備,且皆可自由開合,冷暖隨意。駕車的八匹駿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披金戴銀,整裝待發。兩輛車均通體彩繪,紋飾華麗,夔龍夔鳳,菱花流雲,回環繁復,線條遒勁,高貴典雅。想當初,秦始皇5巡天下,就是使用同樣華麗精美,但卻寬大一倍的豪華車輿,近百輛列隊排開,駿馬嘶嘶,車輪轆轆,鑲金嵌銀,雕龍畫鳳,浩浩蕩蕩、前呼後擁,趾高氣揚,車隊綿延10余裡。那個叫一個氣派!看得時為亭長的劉邦是口水嘀嗒,豪氣頓生,脫口而出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即使狂傲不羈如項羽,也忍不住艷羨不已,酸溜溜地對項伯說,“彼可取而代焉!”



(二號車:安車)

而這樣的車馬在秦始皇的陪葬中絕非只有兩輛。

按照秦律規定,天子出巡時有三種不同車駕規格,其中大駕為81輛車(大駕光臨就是這麼來的?),在祭天拜祖時用;法駕減半;小駕為9輛,僅在微服私訪時用。以秦始皇自詡“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自負,銅車馬又是在他活著時造好的,他會只給自己一對車馬陪葬麼?就算他樂意,身為相邦的李斯,一生精於算計,在主持秦始皇陵修築大業的時候都快將整個鹹陽搬過來了,會放棄這個有典可查,有法可依的拍馬屁的機會麼?

而且,漢承秦制,漢代同秦代在皇帝乘輿制度上相通或相似。《後漢書》中關於皇帝車駕的許多論述已經在秦代出土的眾多車駕中得到了應證。關於車馬的裝飾情況,《後漢書·輿服制》中就明確記載“五時車,安車、立車皆如之,各入方色,馬亦如之”。所謂五色,就是按當時的陰陽五行說把空間分為五個方位,以五色代表:南赤、北黑、東青、西白、中黃。而這次出土的兩輛彩繪銅車馬均以白色作為彩繪底色,並在描繪中也大面積使用白色,正是代表了西方的顏色。那麼,有沒有可能還有代表其他方位的各色車馬呢?

最主要的問題是,二號銅車出土時,上刻“安車第一”的篆書。有第一,至少還有第二吧?而且當時發現銅車馬的陪葬坑總面積為3000多平米,分為四個區,僅在第二區開了不足20米左右的探方,就挖掘出這組銅車馬,可以明顯看到陪葬坑都是分為若干類似小區的,那麼還有其他車馬的存在似乎也順理成章了。期待挖掘、修復和保存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能更好更早的解開這個秘密。

根據史料的記載,盡管現已出土的兩輛車已經極盡奢華,但畢竟還是屬車,秦始皇本人乘坐的鑾駕恐怕還是另有其車。這也屬於秦始皇的首創,漢代延襲。“天子所御者六,余者皆四”,這種給皇帝乘坐的駕六馬的超級豪華車,叫金根車。據說是“羽蓋、金華爪,黃屋、左纛、金釳,方鋄,繁纓,重轂,副牽”,說不盡的繁復尊貴、艷麗奢華,但實物至今仍未發現。或者秦始皇陵有朝一日也能解答世人對於金根車的各種猜測和疑惑。

一號車上有一把銅傘,正好覆蓋整個車輿,頗有氣勢。傘杆插在一十字帶豎杆銅座上,銅座與輿底作不固定連接。傘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機關,通過不同機括的推拉組合,可以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從而使得傘蓋可以根據太陽方向的不同而調整合適的傾斜方位;不固定的連接使得銅傘打開機括後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為歇息於野外路邊的主人遮陽避雨;在有刺客襲擊的時候,傘蓋作盾,傘柄和內藏的利刃都可自衛反擊。博物館裡面還專門放置了一柄復制的傘柄供講解、把玩,據說為了仿制這個傘柄,車洗刨磨焊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招呼上了。就在我一心要把裡面的利刃折騰出來看看而上下其手的時候,回來找我的講解一句話就把我當場擊斃:“找裡面的東西吧?哼哼,現在的工藝還沒有仿制出來!”唉……

被帶到銅車馬館外面空曠高大的大廳,講解慎重地走到巨大的石制圓柱旁,嚴肅莊重地對我倆說到:“現在,介紹我們另一樣寶物,也是臨潼特有的玉石——藍田玉!”·#¥!~¥%——*¥(禁不住抓狂中……)

關於兵馬俑的發現,很多資料上講的都差不多,無非是西楊村村民打井,打出了陶俑,當地干部很重視,及時向文物部門彙報雲雲。然而在這裡,我卻聽到了另一個版本。據說當年挖井的楊氏三兄弟中,只有老大認為這是個文物,然後用自家的板車拉著,去縣上找人看。文化不高的老楊自己也不知道該給誰看,看過的人也都不認識這到底是個啥。但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先秦軍民勇敢執著的精神和冥冥中無形的使命感,促使他只要有時間,就拉著那車破磚爛瓦一趟又一趟往城裡跑。跑了三個多月,終於引起了臨潼文物局的注意,開始在臨潼博物館裡修復這堆爛瓦片,於是,才有了後面的故事。也不知道到底哪個版本是真的,不過後來我在參觀臨潼博物館的時候,真的看到了幾個兵馬俑,據博物館的人說就是最先發現的那幾個。如果他們說的都是真的,那麼,我們的確應該像當地人過年貼的一幅對聯中說的那樣感謝老楊(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全靠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再者,一號坑中打井的地方並沒為這幾個流落在外的戰友特地空出位置,而是同旁邊一樣擺滿了士卒,這說明有的同志沒有堅守原位啊,依照嚴酷的秦律,這可是了不得的大罪呵。在看到我們明顯地表示出對老楊的敬佩之情後,講解不失時機地說道:“老楊就在這裡,待會可以帶你們去看看”,啊呀呀,莫非這一切都是為了傳說中的簽字售書?

為了不至於在看過氣勢恢宏一號坑後對二、三號不屑一顧,我堅持看從二號看起,結果醞釀了許久的大吃一驚的感覺在二號坑前提前釋放,最後看一號坑時還是沒有預期的尖聲驚叫。哈哈。還沒走進二號坑,一股潮濕的霉氣就撲面而來。講解很無奈地對我們說,“二號坑現在遭遇了保存的技術難題,發霉了。查出來的霉菌就有四十多種,我們已經同瑞士簽定了滅菌協議,但現在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怪不得西瓜去年底來的時候二號館閉館,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原因。講解很不希望在二號館裡面多待,我只好裝作沒看見她怏怏不樂的目光,自己東張西望。

二號坑總面積約為6000平米,平面呈曲尺形,門道清晰可見。現在只開了若干個的探方,大部分地方只是取走表面覆土,露出了棚木和蓋席遺跡。由於兵馬俑坑使用的黃土都是特制的混合土,並經過炒制,所以有的地方還蓋著薄膜以保護未氧化風化的土層或遺址。當年項羽攻入鹹陽,不但燒毀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對埋藏在地下的兵馬俑也沒有放過。不僅奪走軍隊手中的武器,臨了也是一把大火,簡直就是“火雲邪神”轉世投胎。兵馬俑坑的建築形制基本為坑內夯土形成若干狹長過洞,洞底鋪磚,洞邊有木制立柱,洞頂覆蓋棚木和竹席或蘆席,其上再用黃土夯實。陶俑從門道放入過洞後,立木封堵,夯土填實,一個完整的地下軍事營壘就形成了。楚霸王實在夠狠,一把火燒的木制結構完全碳化,頂部夯土重重砸在陶俑身上,沒碎成齏粉亦然不錯了。尤其是一號坑,。棚木完全燒毀,連土牆都燒趴了,修復好的兵俑比旁邊的土牆還高。俑身上彩繪的鮮艷色彩所剩無幾,除了後期考古保護技術不到位,這場大火也功不可沒。遠遠看去,一號坑秦俑大多泛紅,也算是浴火重生了吧。

對於二號坑的軍陣名稱,頗有爭議。就戰術編組而言,中國古代基本的編制,都離不開左、中、右或前、中、後這樣的三軍制,秦兵馬俑也應該是在三軍編制的基礎上,隨兵種的大量豐富,出現的奇正兩軍,而二號坑的秦俑正是奇兵兵種的生動體現。所謂“以正合,以奇勝”,這一作戰思想幫助秦國在摧毀六國有生力量上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戰——長平之戰上獲得了空前的勝利。這是中國古代有史料記載以來,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著名戰役,戰國末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終於在今天山西省高平縣正面遭遇,孰死孰生,將完全決定未來中國的命運。在趙孝成王中反間計,不顧藺相如的冒死勸諫臨陣換下老將廉頗,取而代之以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時,45萬無辜趙國將士的命運似乎就已經成為有“人屠”之稱的秦將白起的俎上魚肉。白起深諳“奇正相生”之術,正面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司馬遷《史記》),最後,趙軍被截為三段、糧草不濟,被圍46日後,趙括被射殺,40萬降兵被活埋。趙國15歲以上男子消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永遠失去了與秦抗衡的能力。



(跪射俑)

史書上提到的兵種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二號坑看到。二號坑的東北端為弩兵陣,外三排為立射,內部為跪射,這符合弓弩陣射的原則,即前無立兵。影視作品中常常為表現滿天箭羽的恢宏場面,將射手組成一個龐大的兵團,萬箭齊發,很是熱鬧。每當看到這裡我就禁不住想,難道他們不怕把別人射成刺蝟前先把站前面的自己人射個透心涼麼,呵呵。明顯秦俑非常寫實地體現了弓弩這一特點。所謂“射戰以雲陣”,當前幾排的戰友射擊後,迅速後退蹲下拉弦上箭,原先蹲下准備好的士兵立刻上前站立擊發,輪番出入,如行雲翻滾、箭無停頓。當年輕氣盛的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弩箭射殺於陣前。

白起派出阻斷趙國主力的5000騎兵,從二號坑的北端可見端倪。這5000騎兵,人數不多,但明顯戰鬥力極強,不但將截斷了趙軍南部同北端統帥的聯系,而且很快過丹江,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為秦國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鋪平了道路。秦昭襄王就是聽到趙軍糧道被斷,興奮地跑到河內,將當地軍民人人升爵一級,然後親自帶著當地15歲以上的男子奔赴前線,插入趙軍在長平的壁壘,徹底斷絕了趙軍的後路和糧食補給。從秦俑的裝備來看,當時的秦騎兵依然沒有使用馬鐙,在馬上主要的射殺工具還是秦弩,近距離時使用銅劍。這些騎兵俑的大量出現直接動搖了學術界以前關於中國古代騎兵起源於趙的定論。

二號坑南端是六十四輛戰車組成的車陣,由於車後沒有隸屬步兵,大大提高了機動作戰的能力,被認為正是白起將趙軍分割包圍後,出動的用以衝擊擾繞趙軍的輕兵。戰車兩輛一組,即利於左右夾擊,又方便兩側掩護。想來趙軍被困一個多月沒糧食,已經開始自相殘殺以食人肉,秦軍的每次突襲和衝擊都將給他們造成多麼大的恐慌和絕望!

而白起調集的兩萬五千人的奇兵,很可能就是二號坑中部表現的車、步、騎綜合編組的軍隊。因為劫人營寨,機動性同重兵器都應兼備才是。就是這樣一支強悍的部隊,將45萬趙軍逼到了孤軍深入的口袋陣,然後面對趙軍自殺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突圍,堅若磐石,故若金湯。

最讓人驚訝的還是遺落在坑中的那些武器。按照秦律“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規定,從武器上殘留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細節。不論是前後相差十幾年的,還是在不同地方建造的,只要是同類兵器,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幾乎完全一樣,包括數量最多的幾萬只銅箭箭鏃,誤差最大也不過才0.2毫米。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原楚國的屬地也發現了秦國的兵器,居然同兵馬俑坑裡的完全一樣。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了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那就是標准化。所有人都知道工業標准化是現代生產才具備的一個特征,因為分工太細,只有行業標准化,各廠商產品才能組裝,從而實現大規模生產。大家熟悉的Dell電腦,就是充分發揮了現代生產的標准化特點,按照行業統一標准和顧客的需求裝配電腦,而且不會被某個OEM廠商局限,從而實現了利潤最大化。2000多年的秦國,不過才處在農業社會剛剛開始的階段,居然實現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基本生產准則,我只能說,可怕,實在是太可怕。

秦人最早發跡之時,位處西北高原,常年同游牧民族雜處,備受騷擾。秦國最初幾代國君均死在保衛家園的戰場上。常年的征戰使得秦人在不斷的總結中進步,最終設計出一批當時最先進最科學的武器,並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國推廣。所以,秦國遍布各地的兵工廠,都夜以繼日,盡忠職守地生產著統一規格的結構復雜的銅弩機括、有著子彈般外廓線的箭鏃、合金配比完美的超長銅劍、長達七米的長矛,永不生鏽的戈戟……這使得轉戰南北的任何一支秦軍,都擁有當時最強的殺傷力,而且在武器損壞的時候,還能隨時更換相同的部件,反復使用。有這樣最優秀而精良的武器,有這樣最靈活而嚴整的軍陣,還有什麼能阻擋這個以國家為單位的戰爭機器?



(兵馬俑1號坑)

終於如願以償地站在一號廳裡面,面向秦軍這個最大方陣。離我最近的士兵們沒有鎧甲,沒有頭盔,甚至連武器也被奪去,但是他們全部堅韌的固守在這裡,有的神情肅穆,有的目光堅定,也有的稚氣未脫,他們全部凝望前方,仿佛父母妻兒的叮囑還回響在耳際:“不得,無返!”是的,他們的目的,就是在戰場上取得敵人的首級。戰旗獵獵,戰馬嘶鳴,那才是他們馳騁的天地。當初任何一支軍隊,面對這樣一些輕裝上陣,挺矛揮劍,奮力砍殺,萬死不辭的死亡鬥士,都會不寒而栗,不戰而敗。這個崛起於西北,民風彪悍,生產發達的國家橫掃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正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千古一帝,大秦始皇。金戈鐵馬,橫掃六疆。

熄盡狼煙,一統江山。廢除封建,集權中央。

設郡立縣,政通令暢。書同文字,規範度量。

鑄銅造幣,興牧揚商。車馬同軌,馳道寬廣。

開拓嶺南,扶持農桑。萬裡長城,鐵壁戌防。

五巡天下,飲馬長江。雄才大略,威震八方。

駕崩沙丘,舉國哀傷。鑿山築陵,龍臥泉鄉。

八千兵俑,車馬金光。揚我秦風,萬世呈強!

——未經本人許可,請勿轉載,更多精彩照片,請點擊http://mbjh2008.blog.***/查看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