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游記

作者: 我愛獨行

導讀全文及照片請去***/henryshi418 朋友提議,2007年元旦前後去柬浦寨游吳哥,作為世界七大文明古跡的吳哥窟自然是舉世聞名,加之所有旅程都由友人代勞安排,何樂而不為。此後四天的觀感、增長的知識、留下的令人難忘的照片、曬黑的皮膚和留守在國內的朋友們羨慕的言語,都證明我當時的決定是如何的正確,以“不虛此行”來形容,似乎還不能盡表其意。 行程 我們一行七 ...

全文及照片請去***/henryshi418

朋友提議,2007年元旦前後去柬浦寨游吳哥,作為世界七大文明古跡的吳哥窟自然是舉世聞名,加之所有旅程都由友人代勞安排,何樂而不為。此後四天的觀感、增長的知識、留下的令人難忘的照片、曬黑的皮膚和留守在國內的朋友們羨慕的言語,都證明我當時的決定是如何的正確,以“不虛此行”來形容,似乎還不能盡表其意。

行程

我們一行七人,是2006年12月28日從北京出發,經昆明去暹粒(Siem Reap,“打敗泰人的地方”的意思)的,兩段飛行合計約6小時。當年吳哥王朝的中心,就坐落在這裡。由於在昆明住了一晚,因此29日上午抵達暹粒國際機場。盡管一路上一層層地脫衣服,一下飛機,還是讓人感受到了東南亞的“熱情”。25度的氣溫和晴好的天氣,人的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

柬浦寨邊防檢查人員的長相和制服,與美國大片裡越共的扮相查不多。對於從沒有到過東南亞的我來說,難以區別。甚至他們的語言,聽起來也很像越南語,盡管後來導游介紹,柬浦寨語更像泰語。

我持中國護照,過海關雖然慢(邊檢的效率比較低),但還算順利。只是同行的幾個朋友拿的是美國護照,就被海關關員發了一通感慨,諸如“美國游客很少來柬浦寨”、“美國很發達”、“你們美國人為什麼沒給我們帶禮物”之類的。特別是有關禮物一節,還提了很多次,不知他們的用意為何。當然我們不能助長這種“不正之風”。在“裝傻”幾次之後,倒也被允許進入了柬浦寨國境。

我們29日下午在酒店休息,之後的3天直到1月1日,我們都是每天一早出門,上午看1到2個景點;中午找一個地方吃飯、然後捏腳(暹粒的按摩院很多,手法還可以,也不貴),以作消暑;下午3點左右開始再游1到2個景點,晚飯後回酒店。

3天裡,我們先後去了吳哥窟、吳哥城、巴揚廟、巴肯山、***、***、女王宮、洞裡薩湖、藝術學院(Artison’s Asian),當然還花了不少時間進行一個對於女士們來說不可或缺、也是令人振奮的節目 – “購物”。以中國的眼光來看,吳哥的景點都比較集中,最遠的開車也就不到一個小時,所以這一行程不算太緊,但是想要靜下心來,拍一些好照片、思考一些哲學和歷史問題,則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特意請了一位會說漢語的導游,她對於我們了解名勝古跡、柬浦寨歷史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幫助很大。

2日上午,我們就搭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飛機,再經昆明回北京了。由於途中轉機,這一段行程需要整整一天。雖然回到了北京,但思緒還是留在了吳哥、留在了那一片神秘、美麗、熱情,而又那麼地不同的土地上。

景點

我們去的那些景點,都是每一個第一次到柬浦寨旅游的游客必到的地方。各種旅游書籍都已經把它們介紹得很詳細了,而那些精美的圖冊,更是表現了這些景點最美麗的影像,那些在真實的游覽中難以一見的影像。

然而,現場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近一千年前的吳哥王城及其附屬的神廟建築是巨大的、精美的,卻又是殘破的,但在殘破中透著歷史的滄桑。

吳哥窟只是吳哥王城中的一個寺廟,但其占地面積,足與北京故宮相若。吳哥窟的四周,鑿有“護城河”,一條長長的“金水橋”(其實是一條十米寬的直路)通向正門。進入正門後又是一條直路,兩邊坐落著對稱的兩座藏經樓,然後就是像征著須彌山的五座佛塔,一座主塔居中,四座輔塔排列在主塔的四角。吳哥窟整體布局簡單,但宏偉無比,給人巨大的震撼力。

吳哥窟主塔很陡,走上去是很困難的,只能用爬,還必須一口氣地爬,膽小的絕不能回頭看。(同行的女士有的曾經產生了放棄攀爬的念頭,也有的爬到一半就喪失了繼續的勇氣。但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下,沒有任何一個成員落隊,每一個人都到了主塔之顛,還留下了各種攀爬中的“倩影”。)不知道這樣的設計,是不是為了讓信眾產生一種對神靈的油然而生的敬畏。而下塔更是困難,由於出過不幸事故,因而修建了欄杆。即便這樣,還需要排上長長的隊,耐心依次一個一個地慢慢下塔。

吳哥古跡的建築藝術和宗教藝術都來自印度,其復雜和精美,讓人嘆為觀止。所有的牆壁都裝飾有壁畫和雕刻,主要反映的是或者婆羅門教或者佛教的題材。而巴揚廟的壁畫還表現了當時的戰爭場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是難得的柬浦寨史料。所有的石柱、門廊都飾有各種花紋。令人稱奇的是,這些花紋好像都是一個一個鑿出來的,而沒有模子似的東西,因為我們沒有找到任何兩個一模一樣的花紋式樣。(傳說吳哥古跡的石雕都是用當地特產的紅土制成的,紅土在濕的時候柔軟易雕刻,曬干後就變得堅硬無比,而且不會再度變軟。如果真是這樣,應該用一個統一的模子雕刻這些標准的花紋,工作量將由此而大為減少。)

巴揚廟是另一個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以“高棉的微笑”(或稱“吳哥的微笑”)而聞名於世。佛的頭像被雕刻在一個個佛塔頂上,每個佛塔的四面是四個不同的頭像,而整座巴揚廟有五十多佛塔,也就是有兩百多個不同的“高棉的微笑”。站在坡上,或者仰視或者平視著頭像,感受到的是寧靜和內心的喜悅。

由於當地的石材和土質的原因,吳哥的建築都泛著一點點的紅色,但是你也能到處看到黑色,那是泰人幾次攻占吳哥後留下的焚火的遺跡。很多石刻毀損了、壁畫模糊了、顏色脫落了…吳哥王朝前後興盛六百年,但最終還是無可挽回地衰敗了。人們可以從這紅與黑中、從這殘亙斷壁中,讀到很多東西。

我們一路上一直在思考,中國有什麼古跡堪與吳哥比肩 – 長城宏偉,但不夠精美;故宮精美,但規模遠不如吳哥;圓明園殘破,但沒有歷史…似乎我們只能等秦王陵被全部挖掘出來的那一天。

游客

吳哥是世界級的旅游觀光勝地,加之新年前後是旅游旺季(旱季),游客自然不會少。30日去巴肯山看日落,游人摩肩接踵地在山道上魚貫而行,與雙休日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不相上下。因為要攀登很高的石階,而大家都敢著上山看日落,一旦前一個人被推搡站不穩而摔下來,那可是一長串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後果不堪設想。

惟有一位披著橙紅袈沙的老和尚,獨自一人盤腿坐在山頂的一塊石頭上,欣賞著來來往往的游人,也被游人欣賞著,引來無數的照相機快門的哢嚓聲。

吳哥的游客是“世界級的”。在這裡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英語、法語、韓語、日語、俄語,等等。英語和法語游客是傳統的游客,作為原法國殖民地,吳哥就是法國人重新發現的,就像當年瑞典人、英國人發掘中國的西域一樣。據說這些年來,韓國的旅行團很多,可能與他們的經濟發展有關。當然亞洲游客裡少不了日本人和台灣人。亞洲游客往往是組團的,如果看到旅行社的小旗子晃動著,那一定是來自亞洲的旅行團。而歐美的游客往往是三兩成群,自由閑逛。

中國與柬浦寨在歷史上源遠流長,當代更是來往密切,中國游人也不少。(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在不同景點,常常能夠碰到同一批的中國游客。可能是因為大家去的景點都差不多的緣故吧。)但與其它地方相比,柬浦寨對於中國人而言,還是一個尚未開發的旅游市場。有朋友告訴我,如果春節期間去澳大利亞,你能看到的中國人比同時在中國內地的旅游勝地看到的中國人還要多。而在柬浦寨絕沒有這種情況。

與大多數的中國人不同,西方的游客很能“玩”。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坐飛機的時候,與幾批西方游客閑聊,他們或是剛剛抵達暹粒,下午就去了吳哥窟;或是從越南來到柬浦寨,還計劃去東南亞其它幾個國家。他們和我們一樣,深深地被吳哥的神秘所吸引,感嘆文明的神奇和建築的恢宏。

西方人的旅游還很有“文化”,至少他們一般都願意把旅游和歷史結合起來。你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西方游客往往都人手一冊導游書,邊走邊看,或者直接坐在神殿的地上,讀著柬浦寨的歷史。我想這一定與在五星級酒店的咖啡廳裡讀書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

圖書

說到導游書,不能不說一下暹粒豐富多樣、印刷精美的圖書。只要你在各景點門前一踏下車,或者在市中心的街道稍稍停留一下,或者在餐廳門口駐足一會兒,就會有一群手捧各種圖書的小孩圍在你身邊。用精美來形容這些冊子一點都不為過,最高級的銅版紙、最優秀的排版、最美麗的畫面…圖書以英文為主,中文的很少。內容是歷史、古跡的介紹,也會涉及風土人情,和當地各種消費場所的評價。

我第一次踏進一家書店時,我是有心買一本導游書的。但看到將近30美元的標價,我遲疑了。最後看到一本“英柬詞典”,標價才10美元,就拿著去了收款台(不是中國大型書店有POS機的那種,只是一個小桌子)。結果賣書的妹妹告訴我才3美元,我就知道這些書都是盜版的了。有了經驗,再經過不斷摸索地討價還價,一本標價24.99美元的書,最終5美元可以拿下;還有標價將近100美元的,也是5美元成交。我們一行七人,在離開柬浦寨時一共買了十來本書,慚愧地支持了一次“盜版”事業,但在暹粒,實在是買不到正版書。

我們又疑惑了,這些印楨精美的圖書是那裡來的,印刷工藝可是整體工業水平的綜合反映啊,難道柬浦寨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工業水准了?而我們看到的柬浦寨卻是那樣的落後。

安全

就在2007年新年之際,傳來了泰國爆炸和印尼飛機失事的消息。而我們身在暹粒,卻沒有任何不安全的感覺。

雖然內戰才結束10多年,據說很多地方還有當年的地雷沒有清理,但至少在旅游區是安全的。持槍的警察每天兩次巡邏,而平日裡,“安全”永遠不是一個談論的主題。靠旅游討生活的人比比皆是,導游、賣書的、開餐館的、按摩的、開三輪摩托的,就是沒有搶劫的,甚至沒有聽說有小偷,更沒有親身遇到了。這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甚至都難以做到。

安全,或者說“安全感”,對於旅游業來說是多麼地重要。至少,柬浦寨政府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錯。

建築

飛機一落地,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濃郁的東南亞建築風格,因為新建的暹粒國際機場就是一個典型的東南亞建築。

在暹粒市(依中國的標准,最多是一個鎮),沒有太高的建築,6層樓可能已經是制高點了吧。比較正式的民用建築是方形或者長方形的,但建築的正門往往有一個突出的門廳,與正堂融為一體,如同房子的大嘴,類似中國現存的摩尼廟結構。

城市百姓住的房子和中國南方偏遠地區的一層或兩層獨棟房子沒有什麼差別,但結構要簡單很多。一個小小院子,一棟直樓;進樓是一個大廳(許多人家把廳作為雜貨鋪或者手工作坊了),廳後是廚房、餐廳和洗手間;樓上一間住人。

偏遠一點,吊腳屋是常見的。竹結構或者木結構,也能看到磚瓦結構的,與湘西的吊腳屋並無二致。一層是空的,二樓是一筒間,僅此而已。沒有洗手間、廚房就在屋外的空地上。導游介紹,柬浦寨人習慣住吊腳屋,因為吊空結構可以防止白螞蟻、也可以防水。

在洞裡薩湖邊上,還有一種“水上人家”。名字很美,讓人聯想起南京的秦淮河邊,但條件就遠遠不如了。水上人家其實就是住在船上的人家。船的結構就是屋的結構。當然也有搭在岸邊的吊腳屋和建在水面浮台上的房子。現在聯合國和其它慈善機構在湖邊修建了簡易的學校、球場、醫院和教堂,就已是當地最好的建築了。

到暹粒的第三天,司機無意間走了一條以前一直沒有機會走過的,讓我們看到了暹粒的“法國村”,是暹粒市最高尚的住宅區,清一色的法式別墅,卻只“連綿”十幾棟,想來是外籍人士或者當地有錢人住的。但周邊的環境,對這些人來說就是“慘不忍睹”了。

暹粒市正在修建博物館,還圈了很大一塊地見聯排別墅,但總的來說在建項目與現在的北京不可同日而語。在市區,現在的土地價格大概是6萬美元一畝,是永久產權。

酒店

暹粒市最吸引人的建築要數各式各樣的酒店了。而暹粒酒店之多,密度之高,在世界上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用“十步一店、五步一館”來形容,也不為過。

暹粒的酒店,有雅致者如Hotel De Prax,據說是法國人的酒店,不大,但至少從外表看來富麗堂皇 – 石頭的外牆、高級合金的玻璃框,小巧而精致;有氣派者如Sofitel,遠比在中國的任何一個Sofitel更氣派,一棟棟小樓,掩映在綠色叢林之中…

我們這次住的酒店叫Royal Angkor Resort & Spa,五星級,價格不貴,聽了旅行社的介紹,就定下了。

我們是29日中午到酒店的,酒店大堂空空地沒有一個住客,我們還覺得很奇怪。問服務員,才知道游客都出去觀光了。到了第二天早餐時間,特別是在新年晚宴的時候,才體會到服務員所言不虛。我想在這旅游旺季,這裡住房爆滿的情況在暹粒其它酒店應該也比比皆是吧。

酒店的硬件設施雖然稱不上一流,與國內的國際五星級酒店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完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房間巨大、干淨、床也舒服。酒店有一個標准的碩大的游泳池,引得同行的朋友在到達的第一天就急不可耐地往池裡跳,享受陽光和綠波了。我們沒有打算到柬浦寨游泳的,誰也沒帶泳衣、泳褲,男士們就穿著運動短褲上陣了,說是在美國游泳都是這樣的!後來看到其他老外真是這樣,倒也坦然了。

酒店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每一個房間都有一個不小的陽台,可以喝著啤酒欣賞落日,或者日出 – 如果起得夠早的話。

柬浦寨不缺木材,因此酒店的很多結構和裝飾都是木質的 – 地板、牆壁、柱子、桌椅等。深色的木料,把酒店的大堂、電梯廳和房間打扮的古老而紳士。

酒店服務員都很友好,只是效率不高。吃早餐時,你必須耐心地等他們送來刀叉和咖啡,而如果你需要結帳,最好提前半個小時招呼他們。誰讓這是一個慢節奏、悠閑的國度。

站在酒店的大堂,可以聽到一種漫妙的音樂,寧靜而舒緩,音符是一個一個跳出來的,但因為每一個音符繞梁不絕,因此也就連成了一段樂曲。原以為是酒店放的CD,轉頭才發現,原來有一個小女孩在演奏。樂器如同中國的揚琴,木制的,不知怎麼地被敲打後,就發出了美妙的聲音。

柬浦寨人,或者是在柬浦寨的外國人,那些酒店主們,實在懂得經商之道。要打造世界級的旅游勝地,首先要解決的是住宿問題。我們一行小資們,玩得累點沒有關系,也不介意吃得差點,但一定要住得舒服、干淨。我想其他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的游客們和我們的想法也差不多。這就是為什麼吳哥附近酒店最多、最豪華的原因了。

環境

柬浦寨以平原為主,北部與泰國、老撾和越南接壤的地方有一些山區。從飛機上看吳哥附近,大片大片的水稻田,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的國家。僅有的幾座小山,僅僅是鑲在大地臉上不起眼的傷疤。我們“爬”巴肯山,山坡並不陡,與平地無異,也就只走了20分鐘。

暹粒市坐落在洞裡薩湖邊上。傳說洞裡薩湖在雨季和旱季,其湖面面積可以相差四倍之多。雨季留下的淤泥,非常肥沃,有利於種植。加之氣候的原因,湖邊一年可以種三季稻。

在吳哥,給我們留下的一個非常深刻的印像是它的空氣非常清新。我們在戶外的活動是很多的,而坐在暹粒的街邊喝咖啡實在是一種享受,除了咖啡美味、可以看各國的游人外,還因為桌椅板凳都非常干淨,沒有一點灰塵(這一點對於有潔癖的小資來說非常重要 – 顯然這不是服務員勤塊的緣故,而是因為空氣的質量就是如此。在北京和上海,不需要外出,就在辦公室待上半天,然後去洗手,洗手水就是黑黑的。而在吳哥,即便在外面游蕩一天,再洗手,都沒有這種情況。後來想想,這是暹粒幾乎沒有工業的緣故吧,沒有工業就沒有污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柬浦寨樹很多,也很茂盛。除了棕櫚樹、椰子樹外,還有一種棕糖樹,非常有特色。樹干直直的,沒有任何支叉,直到樹梢,才有茂盛的呈球狀的樹葉。遠遠地看去,就像一根棒棒糖。棕糖樹可以用來熬糖,是當地居民的收入來源之一。在著名的吳哥窟的正面照片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棕糖樹。

因為冬季是旱季,我們看到的天空都是藍藍的,非常透徹。而陽光所到之處,又不會感受到酷熱,反而暖暖的非常舒服。回來後,發現有一點曬黑了,但並不嚴重。這一點對於女士們非常重要。一路上,我們的心情一直是開朗的。

除了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和滿眼的綠色外,暹粒的環境就實在乏善可陳了。在居民區,垃圾滿地;除了市中心和一些主要道路,街道都是土路;即便在鋪裝路的兩邊,也都是沙子(但這些細沙不會飛揚起來,渾濁空氣);市裡流淌的河水是黃黃的,還隱隱地泛著腥味……

食物和餐館

除了剛到吳哥的第一頓午餐和新年晚宴,我們的其它正餐都是在酒店外吃的,而且都選的是當地菜。

柬浦寨的食物與泰國菜很像,葷食主要是豬肉、牛肉和雞肉,而蔬菜就更是各色各樣,很多是不上名的,還往往帶有特殊的香味,可能原來是當作香料來用的。空心菜很多,也很好吃。咖喱自然是少不了的,味道很正宗。在飛機場,見到包裝精良的胡椒粉、咖喱粉和各色香料,想是當地盛產而揚名全球的東西。當年的“香料之國”,應該也包括現今的柬浦寨吧。

食物的做法以炒、煮、炸為主,煎、燴較少。柬浦寨人把食物,特別是各種肉類都炒得很熟。我們猜想可能是當地氣候炎熱,為了保證衛生的緣故。但這種烹飪方式,確實讓口感喪失了不少,當地人也不知道放少量的嫩肉粉之類的東西。

大街上,到處都是柬浦寨菜,也能找到泰國菜、印度菜和越南菜,比較正宗的西餐可以在各大酒店嘗到,只是一路上從沒有見到中國菜。相信隨著中國游客的增多,中國菜一定是會有的。

柬浦寨也出產咖啡,而他們凍咖啡的做法和越南的差不多 – 在凍咖啡裡放入很多甜甜的煉乳,很適合我們的口味。當然各家咖啡館的水平都不一樣,要找到好的才行。

在暹粒,除了酒店,可能就要數各式餐館還算像模像樣了。在市中心的“餐飲街”(一個餐館比較集中的小區域),到了晚上真實頗為熱鬧。找食的游客、兜售各種書籍的小孩、拉“電動黃包車”的車夫、各色小販,在餐廳的霓虹燈的照映下,各自忙碌著。高聲談話聲、叫賣聲、歌舞聲、音樂聲此起彼伏。

總的來說,柬浦寨人不像中國人,都是饕餮之徒。他們似乎對於食物沒有特別的狂熱,對於烹飪的研究相比我們也還有很大的差距。

暹粒比較高級的餐館一般為上下兩層,樓下是開放的,整面牆就是餐館的大門;而樓上往往也有長長的“內陽台”,與整個二樓融為一體。食客可以悠閑倚著二樓陽台的欄杆,一邊喝著美味的凍咖啡,一邊欣賞著樓下的行人 – 看著他們的表情,讀著人性的百態。

因為在旅游區,各餐廳在晚上還有柬浦寨民族舞蹈以招攬顧客。一群或者穿著民族服裝、或者打扮成龍、魚、馬的演員,伴著慢節奏的悠揚的音樂(扶南樂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的)翩翩起舞。音樂是慢節奏的,舞蹈動作自然也是慢節奏了。每一場舞蹈似乎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但是對於我們這樣對柬浦寨歷史掌故一無所知的觀眾,只能算是“對牛起舞”了。跳舞的男男女女都非常年輕,甚至可以用“小”來形容,看上去只有12、13歲的樣子。我們第一次看到是感到非常新鮮,但每晚吃飯都是有不同的演員、演繹著相同的故事,久之也就提不起什麼興趣了。

經導游介紹,我們一天晚上還去了一個叫“大食堂”的地方吃晚飯。那可真是大食堂,近千人一起用自助餐、一起看表演。我們在那裡還碰到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一批或專業或業余的攝影師,這是給我們留下較深印像的中國游客之一。看到他們的“大炮”,真讓我羨慕不已。

特產和購物

柬浦寨聞名的特產不多,拿得出手的有寶石、絲綢、木雕、漆器和石刻等。

柬浦寨的各種寶石主要出產在柬浦寨北部山區,分為紅寶、藍寶、黃寶和白寶等,其中以紅寶最為珍貴,最好的紅寶據說色澤發暗但通透。柬浦寨所謂的白寶也叫柬浦寨鑽石,但色發黃、亮度不夠,其價格與南非鑽相比,自然便宜很多。

柬浦寨的絲綢主要用於制作圍巾、服裝和各種小件如錢包的表面裝飾。但我不明白為什麼柬浦寨的絲綢出名,因為在我們看來,柬浦寨的絲綢產品非常粗糙,節頭很多且大,染色也不均勻。但它自成特色,色彩多樣、服裝形式具有民族氣息,卻也引來了女士們的青睞。

導游帶我們去參觀了藝術學院,那是一個私人機構,培訓當地人掌握至少一門工藝手藝。而學員的作品,也就成為了商品。我們看到了柬浦寨木雕、石刻的制作流程,特別是在木雕或漆器上塗金鉑的環節,非常有趣。由於這些工藝品都是手工制作,因而非常費時費力,而其質量的好壞,全有賴於藝人的手藝。在藝術學院的商店裡,看到精美的漆器,木盒、首飾盒之類的東西,有讓人購買的衝動。木雕也相當不錯,而其它的就平平了。

我們一行七人,為柬浦寨的經濟作了不少的貢獻,除了住行吃導游費之外,購物也是不小的一塊。女士們買圍巾、買寶石、買首飾,而各種書籍是我們都喜歡的。

在吳哥,是在世界上任何旅游勝地一樣,買東西一定是要砍價的。而砍價的學問在於多比較,多聽多看,少主動出價。我們人多,相互比較、相互幫助,就能得到好的結果。在寶石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看中一塊12克拉的紅寶石,店主開價將近360美元,最後討價還價到100美元。在付錢之前,再找個朋友之前“聽取一下他的意見”。他故作專家狀仔細“鑒賞”了一番後,說60美元合適,絕不能超過80美元。結果當然是80美元成交的。當然欲擒故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有時也需要作出非常誠懇的樣子,讓對方相信我們是誠心購買,但在價格上卻絕不讓步。

千萬要記住的是,討價還價只是一種購物樂趣和心理安慰,不可太過認真。每當店主“忍痛割愛”般同意了一個價格,我們作為買主反倒有了一種失落感,擔心自己是不是買虧了,是不是還能夠再殺一下價。人總是貪心和不滿足的。我們准備回國後逛一下國內的珠寶店,看看同品質的寶石多少錢。相信一定會讓我們感到很滿足,回想這一、二十美元的差價,也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了。

導游小楊

我們很高興請小楊作為我們的導游。

小楊是柬浦寨人,80年出生,小小的個子,典型的東南亞人長相。她的中文很好,盡管有一些口音,但顯然比很多中國人的國語要好。在暹粒,有各種各樣的外語導游,小楊的哥哥就是俄語導游。

作為專業導游,小楊的專業知識很不錯,至少以我們“非專業”的水平看來是這樣。之所以請一位中文導游,就是希望能夠把我們已有的對於柬浦寨和吳哥的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而不需要在柬語、英語和中文之間來回轉換。根據我們的行程,小楊設計並安排了景點路線。從早上接車,直到晚上我們吃完晚飯回酒店,小楊基本一直不離我們的左右。在每一個景點的介紹自然是不可少的,但她沒有陪我們爬巴肯山,也沒有登吳哥窟的塔頂,她去的次數太多了,而那些地方也沒有太多需要介紹的。

聘請當地人作為導游,最大的好處是把他們作為一個窗口,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一路上,我們有問不完的問題,小楊都一一耐心解答。小楊是聽著紅色高棉的槍聲長大的,她說那時候如果有一天聽不到槍聲,還會睡不著覺。經過親身經歷,再通過她的口,我們深深地記住了柬浦寨的吊腳屋、雜貨鋪、水上人家、棕糖樹、臭魚和這裡的山山水水。

在我們要求的時候,小楊也會介紹我們去某家餐廳,或到某個商店購物。但她從來不會幫我們點菜,也不會推薦任何東西讓我們買。事實上,盡管我們邀請,她也不與我們一起吃飯;而在購物的時候,往往是看不見她的。

小楊還很幽默,幽默中透著柬浦寨人的樂觀。她解釋柬浦寨的大米特別甜,是因為他們幾乎不用化肥,而是每人每天帶著鋤頭去“施肥”;小楊26歲了,還沒有結婚,這在柬浦寨人來說已經是很“大齡”了,但她不著急,笑說他們的國王(西哈努克親王的兒子)還沒有結婚,所以她還有機會。

臨分手的時候,我們祝她找到合意的新郎,她像小孩子一樣開心地拍起手來。我們還主動給了小楊30美元作為小費,這是她從來沒有開口要求過的。看得出來,她非常高興。如果她有機會來中國,我們一定會非常樂意接待她的。

小楊家

柬浦寨之行的一大收獲,就是趁女士們瘋狂購物之機,我們三位男士拜訪了導游小楊家。

小楊現在和她的哥哥、嫂子和他們的四個孩子一起住。小楊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小楊一共有十一個兄弟姐妹)還在老家。

小楊家離暹粒兒童醫院不遠,不算中心的中心,但也不偏僻。從大路拐到坑坑窪窪的土路,在行車十來分鐘,就到小楊家了。她一家7口,住在一棟兩層小樓裡。可千萬別想像成是鄉間別墅之類的建築,他們的樓房,樓上樓下一共大約100平米左右,與廣東郊區那些賣了農地、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建起的“農民”破樓差不多。

進門是一個雜貨鋪,日常由嫂子打理,賣一些鍋碗瓢盆、紙巾被子之類的日用雜貨。哥哥是俄語導游,沒有接團任務時,也在家裡幫忙。雖然語言不通,但看得出來,小楊的哥哥是忠厚老實的那種,而嫂子則是堅韌剛毅,操持家務應該是一把好手。

穿過作為雜貨鋪的前廳,後半部是廚房兼餐廳,也就是10平米的樣子。煮飯用液化煤氣(煤氣罐),有一個冰箱,應該算是奢侈品,也可能作為雜貨鋪的生產資料。日常家庭吃的東西很簡單,和中國多年前一樣,餐桌上上一頓吃剩的菜肴罩在一個半圓形的罩子下,防止蒼蠅。

餐廳的左手邊是一個洗手間,抽水馬桶、洗衣機、淋浴器都有。小楊家畢竟是中產階級嘛。

廚房後有一個後門,經過一小塊泥地,就是鄰居家了。

我們原本希望上樓參觀一下他們的臥室,小楊的哥哥吱嗚了半天,我們也就不便堅持了。我想他們是不好意思吧。

小楊的哥哥有四個小孩,我們見到了其中的三個,長得干干淨淨,都非常清秀和可愛。而嫂子又懷孕了,將生第五胎。

我們在雜貨鋪門口與小楊全家合了影,道別後就匆匆離開了。事後同行的有心人告訴我們,小楊的哥哥還洗了三個梨,准備招待我們,我們很遺憾沒有領情。但是小楊哥哥靦腆的微笑、雜貨鋪幽暗的燈光、簡單但井井有條的廚房和活潑的小孩,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印像裡。

生活

我們在暹粒看到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就可以想見柬浦寨的整體生活水平了。

因為吳哥這一歷史遺產,暹粒成為了世界級的旅游勝地,而當地的居民想來也大大得益於洶湧的游客。即便這樣,小楊這樣的中產階級的居住條件、一輩子生活在吊腳樓裡的百姓、“水上人家”以湖為家的漁民、街上等候著載客的車夫和滿含期盼神情的賣書的小孩;整個城市及周邊沒有成規模的工業、沒有建築工程、沒有像樣的房地產,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聯想起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

剛抵達暹粒的第一天,趁伙伴們在休息的時間,我跑到酒店外的大路上站了一會兒,感受一下吳哥的氣氛。這是暹粒市的一條主要干道,連接機場與市區,但只有來回兩車道,還是人車混合的。當時正值下班時間,交通顯得非常繁忙。街上沒有公共交通工具,下班的人以騎自行車和電動車的居多,也有不少是坐卡車的,卡車上塞得滿滿的,讓我聯想到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場景。我們的導游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是摩托車,說是中國產的,Zhong Yu牌,我們沒想出來是哪一個廠子的。

在參觀小楊家時,我們問小楊他們家有沒有空調。她卻帶著驚奇的目光反問我們難道我們每家都有空調嗎?空調對於柬浦寨來說確實是奢侈品,因為我們連在餐廳裡都沒有享受過涼風的待遇。為了不太傷害他們的感情,我用英語告訴小楊的哥哥,他們現在的生活水平與中國只有10年的差距,繼續努力,就一定能夠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也不知他聽懂了沒有。其實,兩者的差距何止十年。

當然,在暹粒,富人一定是有的,否則誰住那些漂亮的法式洋房呢?可惜我們沒有能夠見到柬浦寨富人的生活。一天在街上看到50多輛雷克薩斯聚集在一個餐廳門口,導游事後說是第二省長的女兒結婚。

普通人的結婚就沒有這樣的排場了,但未必不快樂。我們在吳哥期間正值元旦新年,結婚的青年男女很多,我們就遇到了一次。新郎穿著白色的禮服,新娘則著民族服裝,在伴郎伴娘和一群親朋好友的陪同下,一同游吳哥窟!雖然簡單,但是多麼地浪漫!新郎新娘的笑容在陽光的映襯下,更加燦爛,讓我們這些游人也染上了不少喜色。

在吳哥4天,除了過海關、買旅游景點的門票、和每天兩次見到持槍的警察外,我們就沒有看到政府的影子。沒有城市規劃、沒有政府設施、沒有像樣的道路、沒有……但是導游介紹,柬浦寨政府給人民提供了不錯的醫療保障,看病不要錢。在柬浦寨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一般家庭是三個小孩,住院生孩子還免費。這到是解除了生活的一大後顧之憂。

也許是天性、也許是政府解決了後顧之憂,柬浦寨人都非常樂觀、悠閑。在他們靦腆的微笑中、在他們慢節奏的生活中,你看到的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我們沒有見到吵架、更沒有打架,甚至相互鬧別扭的情況也很少,反倒是我們常常因為服務速度太慢,多次對酒店或者餐廳的服務員發火。

車和交通

車,特別是車的普及率、款式和新舊程度,往往是一個地方經濟發達水平的最直接的反映。而我又愛車,因此特別關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各色車輛。

在暹粒,跑著的汽車大多是日本車,以佳美和花冠為主,但都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除的型號,應該已是開了十幾年了(那時候正好內戰結束、吳哥的各個景點正式開放)。老奔馳也能不時地看到,其他車型就很少了。吉普車也有,豐田陸地巡洋艦和雷克薩斯LX470,若在中國,都是七十萬以上的豪華車。接送旅游團的,是大巴或者小巴。我們包的就是一輛小巴,豐田7座車,也是老款式。其它的小巴品牌還有奔馳和日產。

暹粒還有一種電動三輪車頗有特色,寫著英文叫Tuk Tuk,但念做“突突”,是發動機的聲音,倒也非常形像。暹粒市不大,吳哥的各個景點相隔也不遠,所以“突突”的生意看來還不錯,很多“老外”都坐著“突突”到處逛。

不要以為暹粒經濟落後,車就不多。事實上,暹粒市區和旅游景點的交通還是非常擁擠的。我們在去巴肯山的路上,就遇到嚴重塞車,我們只能下車不行,這樣比開車快一些。

暹粒的司機開車都比較耐心,不急不燥,很少按喇叭,也很少超車,時速(在不塞車情況下)一般保持在每小時四十公裡左右。有時候我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干著急。

據導游介紹,整個暹粒市只有兩個路口裝備有紅綠燈,我們有幸經過了其中的一個,還見到一個交警 – 這可是我們在暹粒四天見到的唯一一個交警。

人情

整體而言柬浦寨人都非常友好,對於中國人更甚。

一天坐在餐廳二樓的陽台下吃飯,看到樓下很多小孩拿著各種旅游的書籍在兜售。一時興起,就下樓與他們討價還價起來。我一旦與其中的一個書販答上話,一群小孩就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好不熱鬧。看得出來,其中有些人的性格比較火爆,而有些小孩就比較儒弱。我還本准備買兩本書的,也與一個小孩談好了價格。而另一個小男孩來的比較晚,硬拖著我讓我把我的“定單”一拆為二,從他那兒買一本。結果前後兩個小孩爭吵起來。我立刻制止他們,讓他們內部協商好之後再來找我。我想後來的小男孩去做投資銀行家倒不錯,夠激進。

每每在街上溜達,都會有“突突”車夫面帶微笑地上前問你要不要搭車。如果你說不需要,他們也不會再堅持什麼,就默默地走開了。除了在旅游景點和餐廳門口兜售紀念品和書籍的小孩,在柬浦寨從來沒有碰到任何人堅持讓你做任何事情,在藝術學院的商店如是、在寶石店亦如是。

每次看到柬浦寨的小孩,雖然看上去髒髒的(可能是因為膚色的緣故),但其實都非常可愛。小楊的兩個侄子自不用說,在她家還碰到一個鄰居小孩,一個人在園子裡完。見到我們注意他,先是靦腆地盯著我們看,然後故意弄爆了手上的氣球,隨著“啪”的一聲,自己也高興地跳起腳來。那個男孩有一些眼疾,非常可惜。在柬浦寨,他的未來沒有紅地毯。如果他長大後有機會去發達國家,或者來中國,可能他的價值觀會像他手中的氣球一樣,破了。

而在女王宮裡的女孩就成熟很多,她似乎是保潔員的女兒,依柬浦寨的標准,是個小美人。在和伙伴玩的時候,知道很多游客對她感興趣,就故意擺出各種姿勢,讓游客拍照。我也不例外地按下了快門,但總覺得沒有小楊鄰居小孩的那張好。

一次在酒店的禮品店,我看到吳哥景點的畫冊非常精美,就問有沒有中文的。售貨員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一聽我說要中文書,就用中文問我是不是中國人。原來她的爺爺是從廣西移民來柬浦寨的,至今家裡還將中文,因此她的國語相當標准。女孩的微笑甜甜的,我至今記得。

不僅是中國人見到老鄉特別親切,普通的柬浦寨人對於中國人都非常友好。一般他們會首先猜我們一行是韓國人,然後就是中國人。商販們都會說一點點中文,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柬浦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有趣,他們還多多少少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痕跡。在柬浦寨,是女人“娶”老公,而不是“嫁”老公。掙錢、蓋樓、經商等等,都是女人的責任。當然社會發展了,這種情況也在改變,但柬浦寨女孩沒有等著嫁一個富翁的想法,至少我門見到的小楊、小楊的嫂嫂和酒店禮品店的售貨員沒有這樣。

我們問小楊,她和哥哥嫂嫂住在一起,給不給他們生活費。小楊回答說,原來是給了,後來嫂嫂不要了,說小楊要攢錢結婚。而小楊遲早要走的,沒多少錢。真是個善良的人。

語言和文字

柬浦寨人說話很硬,音節是一個一個蹦出來的。與中國話沒有一點相通的地方,自然是一個字也聽不懂。我覺得像美國大片裡越南兵(他們往往抓住美國兵後就嚴刑烤問)說話的腔調差不多,而很多人說柬浦寨語更接近泰語。兩種語言我都不懂,因此無從判斷。

好奇,我還買了一本英柬柬英雙向詞典,但實在難以細讀下去。倒是精通柬語和中文的導游,形像地教了我們幾句簡單的柬浦寨會話。剛剛回國,絕大部分就已經不記得了,卻記住了老婆是“不笨”,老公念作“不累”。“老婆不笨、老公不累”,這在柬浦寨真是非常確切,而在中國,似乎要反過來說才對。還有“再見”是“厲害”等等,不一而足。

柬浦寨的文字更是奇怪。主體文字歪歪扭扭,讓我們擔心萬一寫得不清楚,就變成了另一個字母。主體字母上下還會加注其它符號,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導游介紹,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和中國的像形文字不同,所以根本無法會意。我對照了那本雙向詞典,在英文或者中文中相近語意的單詞,柬文的寫法卻沒有相似之處。比如無論在英文還是中文裡,“肉”和“肉湯”至少是有一些單子或者字母是相同的,而柬文這兩個單詞的寫法卻完全不同,實在特別。

早年柬浦寨(扶南)和印度交往很多,婆羅門教曾經一度是柬浦寨的國教。那時扶南也是東南亞海外貿易的重要的中轉站,來自東西的商人都很多。此後真腊王朝和吳哥王朝先後與暹邏戰事不斷;再之後就是與越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瓜葛了,因此導致柬浦寨的語言和文字綜合各家所長,而又有自身的特點。了解了這些簡單的歷史,面對柬浦寨獨特的語言和文字,也就不那麼大驚小怪了。

物價和貨幣

柬浦寨的物價應該不算貴,即便在暹粒這樣的世界級旅游勝地,各種收費標准都來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我們住的酒店,如前所述,五星級,通過旅行社預訂,每晚才折合650元人民幣。我們一行七個人在鬧市區的餐館吃一餐飯,大概200至300元人民幣左右。導游費用是一天10塊美元,包車(7座的Van),每天50美金,還已經包括了給司機的小費。

所謂“吳哥”的景點很多,可以買聯票,40美元,可以在3天內游任意的景點(不包括洞裡薩湖),次數不限,沒有“珍寶館”之類的地方需要收取額外的費用。

我們一下飛機,性急的團員就在機場用美元換柬浦寨幣,1美元可以換3,800柬幣(此後發現彙率在1美元兌換3,600至4,400柬幣之間,不同兌換點、消費場所的差異很大)。進了市區,我們才發現原來美元在暹粒才是“通用貨幣”。餐館的標價、書價、按摩、水果攤,甚至景點的門票,都是美元標價、美元成交的。最後,已經兌換在手的柬幣成了紀念品,被我們大家刮分了。

結束語

短短四天的旅程很快就結束了,當我們再次經昆明回到北京時,大家和我一樣有一種說不清的親切感覺,畢竟我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畢竟這次旅行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記憶,遠遠超過本文的範圍。我們都或多或少與以前不同了,因為我們看到了並且親身體會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明、現在卻落後了的國家,和一群貧窮卻善良的人們。

旅游是辛苦的,但旅游的樂趣不僅僅在於看景點本身。接觸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社會,是一種很好的體驗,甚至對各人的人生觀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旅游的另一個樂趣就是攝影。准備、拍攝和後期的制作,都充滿了挑戰和興奮。看到一個好的作品,自會洋洋自得,還少不了爭著與朋友們分享。這次我們回來後,還有人提議精選一些好的照片制作成台歷。元旦的旅游將給此後的每一天留下美好的回憶。

當然組團旅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結識一批新朋友,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交流各式各樣的問題,是一件得益菲淺的事情。回國前的最後晚餐時,“團長”總結這次旅行時,說是一次“成功的旅行、和諧的旅行”。真的,一行七人,此前交往不多,卻能在整個行程中互相幫助、互相體諒,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執,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笑言,在結婚前一定要和戀人作一起長途旅行,這樣才能真正考驗對像的品質。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