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運”游(34)——口外八廟(十三)

作者: zhaohq88694748

導讀 (避暑山莊.外八廟.大清全盛圖)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准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准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後仍繼續叛亂,並勾結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後,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 ...


(避暑山莊.外八廟.大清全盛圖)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准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准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後仍繼續叛亂,並勾結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後,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俄國。

兩股叛亂軍隊被剿滅後,乾隆為了紀念兩次平叛的勝利,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准噶爾、杜爾伯特、輝物和碩物)上層貴族設宴封爵,因為清王朝政府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桑鳶寺,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即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遠普寧”。

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准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准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

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放在首位。乾隆承襲“修建一座廟,勝養十萬兵”的祖訓,實現“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目的。普寧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諸部與清王朝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絡的主要位置。六世班禪東行朝拜皇帝時下榻在普寧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領袖哲不尊丹巴圖克圖以及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來普寧寺朝拜。普通僧侶信眾,也長途跋涉到普寧寺禮佛進香。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的產物,清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的紐帶。

這是攝於30-40年代的一張老照片:



(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老照片[轉貼])

由左至右是:普寧寺,附屬於普寧寺的普佑寺,最東面的廣緣寺。

站在丁字路口向東隔普寧路看過去,那就是普寧寺的寺前街:



(普寧寺的寺前街)

寺前街整條路段的南面舊建築已經夷為一片平地。

您別高興太早,這不是為了恢復清代舊貌,一個大膽地超大規模的開發項目將在大佛眼前實施!!!

路邊有一張開發後的效果圖讓人震撼!



(開發效果圖)

........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過整體維修後,更具宗教藝術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世界之最。

普寧寺始建於1775年,1961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廟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築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輝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



(文保碑)

待續。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