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行跡(2)

作者: 摸著石頭過河

導讀第二天順利與客戶達成意向後。本來作為乙方的我們應該宴請甲方的,因為我喜歡翠湖,本在翠湖賓館的楓丹白露定了桌餐,但是甲方堅持要請我們。見我特別喜歡翠湖,推薦了翠湖另外的一個地方。叫翠湖1923。 翠湖1923是一位王九嶺先生的故居,是雲大的創始人之一。甲方中的一個領導還說,這棟古宅曾經是一個幼兒園,他就就讀於這個幼兒園,從小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 ...

第二天順利與客戶達成意向後。本來作為乙方的我們應該宴請甲方的,因為我喜歡翠湖,本在翠湖賓館的楓丹白露定了桌餐,但是甲方堅持要請我們。見我特別喜歡翠湖,推薦了翠湖另外的一個地方。叫翠湖1923。

翠湖1923是一位王九嶺先生的故居,是雲大的創始人之一。甲方中的一個領導還說,這棟古宅曾經是一個幼兒園,他就就讀於這個幼兒園,從小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真是很有文化品位的人。這家餐廳正對雲大正門,環境非常優雅清淨。古宅的建築風格為老昆明傳統中的“一顆印”結構,吸取了蘇州滄浪亭的建築特點,在傳統的四合五天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老宅古風留存,引入現代時尚元素,韻味十足,成為昆明目前最新滇味餐廳亮點。古宅有情,宅外有景,情景交融,別有洞天。當歷史的塵埃穿越時光的隧道款款而來,當每一層階梯、每一塊青磚傳達出歲月歷練的問候,吃,也就不再是單純的吃的行為,而是一種追尋、一種渴求、一種感悟的過程。

跨進1923的院落,直直走過一條將近20米的黃色房屋一側的小徑,乍現眼前的便是一灣游弋著紅色魚兒的淺塘。無論是外部環境得天獨厚的翠湖,還是院落內水景的修葺,1923都給人一種水汪汪的濃厚的人文歷史的浸潤。

看來甲方是經常在這裡用餐的,在引導小組的引導下,我們到了庭院內二樓的一個包房,包房裝修很古香古色,有王九嶺先生和家人的照片。從窗戶外看去,看見入門處還有一排玻璃房子,按我的性格更喜歡在庭院中的玻璃房子用餐,閑暇時問了一下服務員,原來玻璃屋中只適合4人用餐,而老房屋裡基本都是包間,比較適合商務宴請。個人認為,在玻璃房子裡吃更能體會到庭院美食的妙處,尤其是聽著悠揚的樂曲,看著淺塘裡游來游去的紅色魚兒,看著飄落在水面的落英繽紛,托腮沉思的時候,心靈就已經這麼休憩下來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食物倒成了其次,不過在這裡還真第一次領略了滇菜的美味,沒有川菜的辛辣,也不像粵菜的清淡。我們點的幾個特色菜公布如下:

番茄牛肉:48元。具體的名字不是這個,但是大體不離。牛肉燉得很爛,牛肉塊切得很工整,牛肉筋等剔得很干淨。應該是加入了一定量的番茄醬調味,但是加得不多,基本保持了番茄的原味。很爽口的一道菜,適合作為葷菜,串葷,甚至是湯菜都可以了。相信,這個菜汁拌飯,一定非常可口,或者說,很下飯。酸辣金針菇:18元,頗具傣族風味的一道涼菜,金針菇汆過後切得很整齊的碼放在盤子裡,菇腳處理得很干淨。檸檬汁和酸醋的不同酸味交融,讓這道菜口感不錯,很爽口。為了增加香味,還擺放了制作泰國菜常用的香菜。不足之處時酸醋的味道過重了一點,酸得有點生硬,不如賴客·巴釐的青木瓜沙拉酸得恰到好處,層次豐富。

包心豆面湯圓:10元/4個,出現在傳統雲南小吃頁面。制作得比較考究,擺放等也很講究,軟糯始終,湯圓心甜而不膩。只是,平均2.5元的價格實在是有點愛不太起來。當然,初到雲南的游客還是值得一嘗。

豆花米線:8元/碗。相比豆面湯圓,這個小吃就不夠看了。豆花米線很講究醬料的調配,但是1923的米線就沒有注重到這點,只能說,僅是碗米線而已,與端士小鍋的直接不能比。

其他的一些大魚大肉反倒沒有引起我的興趣,這個豆花米線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在小龍四方街又吃到了一次據說超級正宗的武城路豆花米線。我是很喜歡這個小吃,但是同行的一個同事就很不喜歡,覺得賣相難看。

總的來說,翠湖1923的文化韻味足,環境是真的不錯,尤其是吃完之後,如果還有雅興,可以趁著到翠湖公園散步的機會感受一下昆明老年人的精彩夜間生活,聽一聽市井之聲的演唱會,看一看自得自樂的舞蹈演出……也是一種昆明情調的體驗麼。



(豆花米線)



(大門)



(餐巾紙)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