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西安十多天了,這個周末終於有機會游覽了半坡博物館,大慈恩寺,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和華清池。西安曾經有十三代帝王在此定都,因此每一處景點都有許多的故事,以及不同時期的歷史。由於昨天才參觀了兵馬俑,因此就從那裡說起。 兵馬俑 從兵馬俑回來,還沉浸在那聲勢浩大的為秦始皇陪葬的“戰隊”中。美麗的華清池,傳載著楊貴妃和唐玄宗《長恨歌》的愛情絕唱,在驪山中久久回蕩。 所謂看西安歷史,三分靠看,七分靠聽,我們在參觀這些景點時都請了導游,因此也這裡也白活一些歷史根源:秦始皇13歲繼位,14歲開始籌建修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屬於一處叢葬坑。秦皇死後,項羽火燒阿房宮,並大肆破壞兵馬俑,打,砸,燒,將至毀壞。後來,兵馬俑坑道被陷於地底,直到2000多年後,兵馬俑於1974年被幾個打井的村民發現俑頭,繼而考古學家開挖,發現了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跡。值得一提的是,若當時打井的地點在向東偏離一些,兵馬俑可能還將要沉睡地底幾千年,因為很巧,發現口正好在一號坑的最東面。那個發現兵馬俑的第一人也成了大名人兒了,專門坐在那裡簽名售書,可惜我們沒見著。現兵馬俑景點共有三個坑,一號坑道規模最大,挖出六千多具造型,長相各異的兵俑,還有一些馬俑,它們像征著秦始皇的宿衛軍。照片上看到一號坑只開挖了前一部分,主要原因是這些陶俑都是上色的,但其色彩見著空氣72小時之內便完全消失,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他們灰頭土臉的樣子,由於考古技術有限,將其他的兵俑又埋了回去。二號坑大多數都沒有開挖。但據稱是其作戰基地,根據一個十字壁壘劃分其功能。三號坑在二號坑後方,破壞嚴重,據稱是一,二號坑的作戰指揮部。其實還有四號坑,據說坑道已挖好,但沒有裝填東西,所以就是空著。 其中一號坑前門發現兩輛青銅車馬,發現時候已經裂成了八千多塊碎片兒,工作人員花了8年時間,將其修復成原型的四分之一大小,兩輛車重達八噸,堪稱“青銅之冠”。由於兩輛修復的銅車裝在玻璃罩中,拍照不易,我特地找了資料照片,當中有許多的細節,都是當時手工制作,即使放在現代,很多技術也是十分高超的。比如,馬車的鏈子是金銀和接,由於二者融點不同,現代也很難實現,但當時已經做成了。再比如,當時傘柄的制造,都用到了鉚釘,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傾斜傘的方向,細節相當到位;當時還有青銅防腐的技術,通風的空調車等等,都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先參觀了銅車馬,先是看到了一對青銅的水鳥,那後面的圖畫就是秦始皇陵,據說陝西共有七十二座皇陵,唯獨秦始皇陵和乾陵(武則天陵)沒有開挖,主要由於技術有限,生怕保護不了文物。然後看銅車馬,那裡的人好多,我也沒細看,只是聽了導游對圖片的介紹,感覺古人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真是一流。 接著看了關於兵馬俑的360度電影,了解兵馬俑的制造過程,由來,被破壞,被埋沒,又被發掘的經過。然後,深呼吸,走進了期盼已久的兵馬俑一號坑。雖然在電視裡看到過坑道鏡頭,也聽過很多的人說起“不過就是看看”這樣的話語,當一大片兵馬俑呈現在我面前的時候,只能用“壯觀”來形容了。其實出土的兵馬俑都是碎片,都是考古工作者一片一片拼湊成的,所以,這世界第八大奇跡結合了古代和現代人們的力量,中華民族真是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為奇跡,原因在於每個俑都上色,而且造型不一,並且還有那“青銅之冠”開道。據說造型不一是由於當時沒有標准,匠師都是兩人一組,以對方相貌為參考制作的。要稱為“俑”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陶土制作,高溫烘制,為皇帝陪葬。我們繞坑走了一圈,每一點看,都是其實洶湧,而且確實每個人都不太一樣。回到家來,幾乎忘了他們的樣子,翻開照片,又對昨日之行多了一番回憶。(為了多拍照發到blog上,少了時間仔細品味,以至於回到家裡感覺啥也不記得,只能靠照片來補回記憶,下次要借二者平衡。) 從一號坑先到三號坑,很小的“指揮室”,車馬井然有序,但很多的碎片不時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遭受的踐踏。二號坑幾乎沒有被開挖(或者說開挖了但又埋上了)。聽說日本掌握了保持彩陶色彩的技術要幫助中國開挖,但條件是擁有坑內三分之二的文物,可惡的日本人!!我相信中國一定會研制出自己的技術。 最後又到一號坑看了看,還是感覺——“震撼”!! 由於時間匆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兵馬俑,向華清池出發…… (未完待續……)
MORE PICTURE, SEE: http://shintty.spaces.live.com/PersonalSpac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