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陀宗乘之廟沿著環城北路北側的便道向西行約800米,有一條柏油路通向北面。
路口的站點是殊像寺。
這條路不斷地有送葬的車隊駛入,路邊遺落著冥鈔和片片的白紙花。
我繼續西行,看到了路北面的殊像寺。
再西行,西面是一非常大的院落,好像是一所學校,或者是一家事業單位。
隔道向南望過去,是避暑山莊北面巍峨的群山。
其間有一條山谷,那山谷間的路應是通向山莊西北門的御路。
大清的帝後們當年在殊像寺拈香禮佛後,就是從那條路回鑾的。
站在便道上向北望過去,殊像寺前都是片片的小塊農田,無路可通。
原路返回殊像寺站點,查看站牌。
西行的站點有羅漢堂,殊像寺與羅漢堂中間有一站喚作“軍區療養院”。
常識推斷:
軍區療養院應該就是占用了廣安寺遺址。

(避暑山莊.外八廟.大清全盛圖)
廣安寺建於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廣安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因主體建築為戒台,所以人們也習慣稱之為“戒台寺”。
廣安寺以藏式碉房風格為主體,三進院落占地10000平方米。
山門為藏式方形白台,外觀二層,中辟圓拱門通道,拱門上方嵌石匾鐫刻乾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題寫的“廣安寺”門額。
左右有隨牆門,門內院中有四根嗎呢杆,上掛經幢隨風飄揚。
二道門仍為藏式白台,平面呈十字形,台上排列著三座喇嘛塔,三塔門的門額上乾隆親題:“持勝門”,三塔門兩側各有小形拱門,三塔門北中路兩側各有小院一座,東院是三層白台建築,面西,有面闊五間的房舍,名為“淨香室”,內設床鋪以供休息之用。相對面西二層白台,只是做點綴之用,院落中古松蒼翠,假山嶙峋,環境幽靜。
過淨香室,就是第三層院落,院內是該寺的主體建築戒台,戒台四周有牆圍合。
戒台面闊十一間,外觀二層,一層為實體台基,二層為立木架屋,實為單層建築。
中一間為琉璃罩佛龕,其余為梯形窗,乾隆題額“戒台”,殿內乾隆題匾“精勤圓澈”。
戒台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也是寺廟供佛和舉行儀式的道場,或方或圓,實際上也是一座壇城(曼陀羅)。
乾隆皇帝篤信喇嘛教,據說他曾在此戒台接受章嘉國師為他舉行的授戒儀式。
戒台內中心有一座大型禪台,分三層供奉佛像。
一層供奉護法神三尊,四壁佛龕內供奉有護法神49尊;
二層內供護持四大天王,四周供奉護法神36尊;
三層內供菩薩和28尊護法神,四周佛龕供奉菩薩及諸護法神,意為眾神護持壇城,使修行者不受魔(外道的邪念)的干擾和侵襲。
在戒台東南側有一座平台樓,台內正中是一座重檐攢尖方亭。
平台樓為三層,上層懸乾隆題額“定慧樓”,為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寫成。
樓內下層面南供奉五方佛,即:東方阿闊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在五方佛東西側牆的佛龕內,供嚓嚓佛2060尊,此種佛是喇嘛教中大德活佛的骨灰、藏香灰和藏泥合翻模而成,表面貼金。
二層樓正中面南供奉三世佛,兩側山牆佛龕供嚓嚓佛1034尊。
上層樓內供奉無量壽佛及宗喀巴畫像。
廣安寺是乾隆為其母皇太後祝壽而修建的一座寺廟,但是,此廟修成時,太後已逝,竟成了虛願,但建此寺更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攏絡崇信黃教的蒙藏王公。
廣安寺早已不存。
廣安寺遺址被軍區療養院占用,無法進入拍照。
廣安寺也不是“口外八廟”之內的寺廟。
放棄游覽西面的兩座寺廟(羅漢堂.廣安寺)遺址。
沿著柏油路北行約100米,有一條水泥路向西,通向殊像寺 :

(鳥瞰殊像寺[轉貼])
殊像寺始建於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
殊像寺位於普陀宗乘之廟與廣安寺之間,依山而建。
殊像寺布局嚴謹,采用中軸對稱的手法,大體分為前後兩部。
前部主要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和主殿會乘閣。
後部假山參差錯落,由蹬道、涵洞通向寶相閣、清涼樓等建築。
它是一座典型的園林寺廟。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後70壽辰,乾隆皇帝陪同皇太後去山西五台山做佛事。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顯靈的地方,有殊像寺和文殊菩薩妙像。
皇太後“默識其像而歸”,為了滿足皇太後的心願,乾隆皇帝決定在北京香山仿五台山殊像寺的文殊菩薩造像修建寶相寺,而後在承德修建了此廟。
現在的時間是: 08:30 .
山門外兩側有石獅,護衛寺廟。

(東側的角門.石獅)

(西側的角門.石獅)
殊像寺南為山門。山門的兩邊設有角門。

(殊像寺山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