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乘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屋頂重檐,歇山,上覆黃色琉璃瓦,檐額上懸乾隆皇帝親題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會乘殿”陡匾。

(會乘殿內老照片[轉貼])

(會乘殿內老照片[轉貼])
殊像寺天王殿遭焚毀後,天王殿中的布袋和尚被破格提升,坐在大雄寶殿內啦!嘿嘿!!:

(會乘殿內老照片[轉貼])
會乘殿內石須彌座上供奉三尊金漆菩薩,自東而西為騎坐白像的普賢、騎坐青獅的文殊、騎坐朝天吼的觀音。
一般情況下,三大士菩薩排列,多以觀音居中,但殊像寺會乘殿以文殊菩薩居中,為突出這裡是以文殊為主的寺廟。
在會乘殿三尊大士的前面供桌上,供奉著五供七珍、八寶等法器。
在供桌兩側各有座八角三層的楠木塔,每座塔上有340個佛龕,每個佛龕內供奉著銅鎏金萬壽佛一尊。
文殊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的略稱,“曼殊”音近“滿珠”、“滿州”。
據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曾經預言:東方主尊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因中國處東方,所以西藏達賴喇嘛所進丹珠書中多稱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因此,乾隆皇帝也就成了文殊菩薩轉世。
藏傳佛教經典只有藏文、蒙古文、漢文。
清朝皇帝認為,滿族是統治民族,是各民族的核心,在經卷中必須確立“國語”——“滿語”的地位,所在,在殊像寺建成之始,就開始了譯制工作。
歷時十七八年之久,共完成《大藏經》108套、《大藏全咒經》10套,《西番丹書克經》1部。這些譯制的經卷貯於會乘殿兩側山牆的經格之內。
此外,在經格中貯存乾隆皇帝親手抄寫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4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4部。
在經格下層還供奉乾隆皂帝幼年使用過的銀壺、金碗、瓷盤、像牙箸等用品。
因為此廟尊崇文殊菩薩,又把乾隆皇帝奉為文殊菩薩化身,以滿文經卷為主體供奉殿中,加之此廟由滿人主持並聚集滿族喇嘛60人,誦讀研習滿文經卷,所以殊像寺有滿族宗廟和乾隆家廟的含義。
會乘殿的東西兩側有配殿。
東配殿名“指峰”,西配殿名“面月”,配殿內供奉三尊瀝粉菩薩。
殊像寺會乘殿後是一座寺廟園林的精品,它的假山體量龐大,錯落有致,洞府通達,環境清雅,山路幽趣,富於變化,並將五台山的清涼山勝景,以移地縮天的手法,融彙在假山的傑作之中,這是一次園林藝術的再創造。
在假山山腰月台上,建有仿五台山殊像寺和北京香山寶相寺的寶相閣。
寶相閣是一座八角重檐黃琉璃瓦加綠剪邊的建築。

(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

(寶相閣內老照片[轉貼])
寶相閣內有石須彌台座,供奉著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在菩薩兩側各有一力士護法。
寶相閣中的文殊像比五台山殊像寺的文殊菩薩還要高出兩米左右。
寶相閣前的東西各有三間配殿。
東配殿名“雲來殿”,西配殿名“雪淨殿”,各供菩薩三尊。
登至假山頂部,有一座面闊九間的兩層樓,乾隆親題“清涼樓”,因為五台山有清涼山之稱,所以這裡設清涼樓,以與五台相合。
樓有聯:“地上捻將一莖草,樓頭現出五台山”。
樓下有額名“妙五福德”。
樓下有聯:“地分台麓示居國,座挹錘峰供養雲”。
樓上樓下各供奉五尊文殊菩薩,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開殿燒香。
清涼樓前各有東西配殿。
東配殿名“吉暉殿”,西配殿名“慧喜殿”,殿內各供奉五尊菩薩。
在慧喜殿西側,有一座庭院,院內正室三間,乾隆親題“香林寺”。
室後有月亮門,可通地勢較高的六方亭。
室前東面有一小方亭,西面有倚雲樓,是乾隆進廟拈香時休息和賞景的地方。
殊像寺有莊嚴肅穆的殿堂,也有別具一格的假山園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