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側院牆外的高點下來,沿院牆從寺前繞到西面院牆外看看:

(會乘殿)

(會乘殿)

(會乘殿.寶相閣)

(寶相閣)
天王殿正北地勢增高,上多級大石階可登達月台。
月台北起主殿會乘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重檐黃琉璃歇山頂。
下檐施五踩單翹單昂鬥拱,上檐施七踩單翹重昂鬥拱。
前後明、次間設菱花隔扇門,前檐梢盡間設檻窗,後封實牆。
殿內奉主尊文殊菩薩(騎獅),兩側有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像)。
供桌前東西各置萬壽塔,八角三層楠木,高兩丈,兩塔內供鎦金銅質無量壽佛608樽。
今壽塔猶存,鎦金銅佛在姜桂題任熱河都統時期被盜。
兩側牆壁置經櫥,藏滿文大藏經三部。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劫運一部,現存東京;一部流落西歐,現存巴黎圖書館;一部下落不明。
殿內橫匾“會通三際”,條幅“發心為眾生緣深入善權菩薩果,現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
會乘殿前東、西兩側有配殿,東為指峰,西為面月。
會乘殿北,順勢置假山,壘石穿洞,潛岩渡橋,溝壑縱橫,曲徑幽深,是五台山的縮影。
假山如朵朵祥雲,載運一座高閣,名寶相閣,又名淨名普現,重檐八角,黃琉璃瓦頂綠剪邊,正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四斜面設檻窗。

(文殊菩薩騎獅像)
閣內石制須彌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傳說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兩側有兩個力士像,各高3米。
閣內橫額“淨名普現”。條幅“佛說是本師宏宣像教,天開此初地示現獅峰”。
寶相閣前東、西有配殿各三間,東為雲來,西為淨雪。
登上第二層假山,正北有樓名清涼樓,又名相合台懷,兩層,每層九間,樓內供文殊。
一樓門額“妙五福德”。樓內條幅“地分台麓示居國,座挹錘峰供養雲”。
清涼樓前兩側有配殿,面闊五楹,東曰吉輝,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
淨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間,名香林室,室後設月門。
室前東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樓名倚雲樓,兩層。
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時,皇後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
殊像寺內原有一口大鍋,直徑2.41米,高2米,壁厚6釐米,由88塊銅塊鑄接而成,重約5噸,用18根鐵柱支撐。
大鍋平時儲水防火,每逢腊月初八,該廟喇嘛就用此鍋煮“腊八粥”,承德各廟的喇嘛都到這裡吃粥承恩。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後經常臨幸之所,建築布局高低錯落,內部擺設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猶其疊石更為馳名。
殊像寺今存會乘殿、山門、鐘鼓樓,余皆毀。
寶相閣是近年復建的。
把寺廟和園林融彙一寺之中,這在外八廟所有寺廟之中獨一無二的。
把整座寺廟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又把殿堂巧妙地布局在假山之上,這種宗教內涵和園林藝術有機的結合,成了我國寺廟園林的典範。
現在的時間是: 09:30.
該去小布達拉宮看看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