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離開大理古城,卻見天氣放晴,抬頭看到蒼山之上白雲繚繞著積雪,心情頗為愉快。先坐車到下關,然後在下關西南客運站乘車去巍山。巍山古稱蒙化,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也是古代南詔王朝的發祥地,現代白族的源流。到巍山的路正在修,崎嶇不平,灰塵鋪天蓋地,又因為是上山路,車子開得既慢又顛簸。到了山頂一個叫“五茂林水庫”的地方,路開始平緩起來。這一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如果能在水庫裡泛舟垂釣,一定是種令人心曠神怡的樂趣。汽車快到永建鎮的時候,眼前出現非常遼闊的巍山壩子。但和魚米之鄉的大理所不同的是,這裡比較干旱,土壤呈現高原典型的赭紅色,與道路交錯的河流在雨季到來之前裸露著干枯的河床。紅土地裡一壟壟的煙田十分醒目。這裡還是回族的聚居區,沿途可看到清真寺,各家各戶的門上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對照寫著“主恩聖惠”之類的詞語。不少人家的院子裡都有座五、六米高的塔樓建築,塔樓下面沒有窗戶,僅在上面開了氣窗。這種塔樓面積不大,我起初以為是貯存食物用的,問了當地人才知道是用來烤煙。作為主要的經濟作物,雲南的高原紅土很適合煙草的生長,煙草銷售到全國各地,為雲南帶來了極大的的經濟利益。然而,明知有害健康,我們身邊的煙民卻仍浩如煙海,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悲哀。開往巍山的公路上,除了來往的汽車,時常可以看到短途馱運客人的馬車行走。在大倉鎮附近,還看到一個大型騾馬交易市場,在這裡交易的不僅有騾馬,也有黃牛、奶牛。永建、大倉鎮的一帶都是以前回族馬幫的勢力範圍,此地還盛產善於在山地行走的滇馬。雲南回族的先祖是在元朝開國時由中亞遷入的穆斯林,自古以來善於經商,巍山的回族馬幫主要經營臨滄、思茅的茶葉,向北運送到大理、麗江等地,由此帶來的繁榮,一直持續到昆大鐵路、高速公路的建成才漸漸走向衰落。中午到達巍山縣城南詔鎮。汽車站離古城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在車站附近隨便找了家旅館放下包,招了輛摩的進入古城。古城的中心是彝族土司建於明代的拱辰樓,樓下是個四四方方的廣場,從四條大街延伸出去。古街是南北方向貫通的兩條街,曰南街,曰北街。街面雖然是新修的石板路,排水系統也很現代,但街邊的商鋪均為明清樣式,保存也很完好,顯然是經過了修舊如舊的處理。在古街上行走,遇見的也大多是本地人,觀賞古樸的街景,感覺十分遐意。按圖索驥找到巍山名特小吃的“老王耙肉餌絲”,餌絲纖細有嚼勁,肉絲是用上好豬腿肉煮了一晚熬成的,很遠就聞到香氣撲鼻,肉湯濃厚極為鮮美。相傳南詔王皮邏閣曾用此招待過唐朝使節,雖然可信度不高,卻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的小吃。行程較緊,吃完餌絲就包了摩的直奔巍寶山。古街就留待巍寶山回來以後再細細游覽吧。包車來回說好50元,竊喜價錢談的不錯,誰知摩的馬力不行,爬坡極慢,20公裡路開了1個小時,當中還因為馬達極燙擔心事故,不得不步行一段,實在是啼笑皆非。一路上,見到山崖邊緣有很多仙人掌,植株十分茂盛。到了山門,與司機說好回去時間,便買票進門。巍寶山是道教名山,與星羅棋布的佛教聖地相比,道教名山屈指可數。山上的道觀大約有十幾座,分布在登頂的路途上。巍寶山也是南詔的發源地,往山上走的第一座建築就是南詔土主廟,是供奉南詔歷代君主神像和牌位的神廟。歷史上的南詔統一六詔後,從巍山遷都大理建立了國家,是現代白族的祖先。然而,現在的這座南詔土主廟,卻成了彝族百姓頂禮膜拜的聖地,不知彝族與白族之間是何等淵源。巍山自明代起由彝族土司自治,彝族與元代遷來的回族成了巍山縣最主要的民族,發展至今成立了彝族回族自治縣,更早居住於巍山的白族反倒成了少數。巍寶山到處是參天古樹,山道被樹蔭遮蔽,吹來涼風習習,甚是快意。繼續往上,依次觀看了文昌宮、太子殿、玉皇閣等道觀,規模都不是很大,建築古舊,為白族建築的樣式。道觀內遍植花草,守觀者既有道家也有居士。文昌宮的大殿有彝族歌舞壁畫,玉皇閣的進山殿裡供奉著道教四大天王的彩塑,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因為和司機約好了兩個小時後返回巍山,到了魁星閣便不再往山上走,尋找另一條去往長春洞的岔道。事先查閱資料得知長春洞是巍寶山最具特色的建築名構。不料因為地圖描繪不清,錯走了不少冤枉路還沒找到長春洞,直到時間將至決定放棄下山時,才意外發現去長春洞的小道。試著走了一段,覺得目的還很遙遠,權衡了一下,決定遵守與司機的約定返回下山。未去長春洞,成為我們這次巍寶山之行的很大遺憾。去長春洞途中經過一怪樹林,與整座山的蔥蘢相比,這裡樹木全都光禿禿的,地上滿是枯葉。樹干瘦削扭曲,一副猙獰模樣,大概這是北國的樹種吧。下山僅用了半小時不到,到古城正好下午四點鐘,時間還很充裕。我們到拱辰樓下車,拱辰樓封閉無法登樓,因此無法看到巍山古街的全景。沿著古街往南走,一眼可以看到古老的星拱樓,遠方的白雲和山景歷歷在目。街邊的商鋪五花八門,多為本地居民日用服務,有米店、書店、裁縫店、理發店和各種修理店等等。雜貨店裡賣用草繩編織成的草堆凳子,坐起來舒適有如沙發,而且顏色又鮮艷,價格也不貴。可惜我們長途旅行,空有購買欲望而無法攜帶回家,只好作罷。體現巍山傳統文化特色的店鋪,像蒙化民族服裝店是制作彝族服裝,南詔書刻部是專寫楹聯和制作碑刻,還有一個蒙化醬螞蚱令人感到好奇,不過我們去的時候店門關著。靠近星拱樓的街角有賣涼粉和涼蝦的,涼蝦也是用大米粉做的,只是形似蝦米。冰鎮涼粉混合涼蝦,買了1杯才1塊錢,味道很不錯。過了星拱樓看到“蒙化老家”,這昔日的巍山劉氏大宅院門面不大,符合財不外露的設計思想。網上的資料說這裡辟成了小型博物館,搜集了漢族和彝族的一些民間物品,擺放布置凌亂,缺少文化氛圍,網友認為不值得一看。因此我們沒有買票參觀,只是在外面的扎染店看了看,很想買幾個扎染杯墊回去,恰好營業員錢找不開,只好離去。回旅館的路上,還領略了建於民國的蒙化公園。公園內最古老的建築是明代文廟,明倫堂、文源亭等建築也都是美侖美奐。巍山城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的,也有公交車,但是那種敞開式的電瓶車,當地人隨叫隨停,好像也沒有專門停靠的站牌,非常有趣。我們不熟悉巍山的公交線路,自然無法乘坐。將近傍晚的時候,我們路過古城牆外有著幾棵大榕樹的廣場,發現廣場上多了很多倒扣放著的大竹簍,竹簍旁邊有塑料或者木制的凳子。我們想不出這是派什麼用處,決定天黑以後再過來看看。等到八點鐘我們再去廣場一看,廣場上人聲鼎沸,大家三五成群圍坐在那個大竹簍旁,有喝啤酒的、有喝各種茶的、有嗑瓜子的,不分男女老少,統統聊得興高采烈。原來這是本地居民晚上休閑社交的場所!真是別具一格的情景,仿佛回到古風盎然的時代。(記於2008年10月30日)(巍寶山道觀)

(道家天王塑像)

(五顏六色的草堆)

(拱辰樓前)
(巍山古街)

(民族服裝店)

(大竹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