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爐)
普陀宗乘之廟碑亭前的香爐只是擺設。
外八廟中只有普寧寺(大佛寺)香客們是可以進香的。
碑亭開拱門,下有石基欄杆,四出踏道。

(亭內三座碑)
碑亭內立有石碑三座:
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碑,記述建廟背景及經過;
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大都尊崇藏傳佛教。
拉薩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一個中心。
而藏傳佛教宣稱布達拉宮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據說有三處: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
《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說到:乾隆帝認為,觀音發祥於印度,然後先到西藏為本土,所以在承建觀音道場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東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
西為《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
東西兩座碑記述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過程及清政府撫恤該部的情況。
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漢文為乾隆親筆。
沒見到馱石碑的赑屃。
碑亭內向南望過去是山門:

(碑亭內向南望)
碑亭內向北望過去是五塔門:

(碑亭內向北望)
碑亭以北為五塔門。三拱門白台形制,實壁盲窗。上砌女兒牆。
白台上立五塔,從東往西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色代表一個佛教教派。清代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
五塔門前置石像一對,為大乘像徵:

(大乘之像)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