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為小弟家房屋的建築商在入住三個月後進行例行回訪,並對所有不滿意的地方和出現的破損進行維修,所以沒出去玩。上午去了健身房,下午寫寫東西。到東京後感覺真的進入了休假,人很閑在,心很寧靜。這當然與環境有關,靜謐,遠離喧囂和緊張;除了和家人,與國內的任何關系都基本中斷——帶出來的133手機沒法用,在上海就打不出去,到日本後無法充電(這裡是110v,和國內不一樣),連當鐘表用的功能都廢止了。閑來無事,翻看了一些有關日本的書籍,結合自己此行所見所聞的切身體驗,談談對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一些看法。“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是一個令人欲說還休的國度,有旅行家評論她是“最摩登的現代,最傳統的古典”,深以為然。日本在世界上是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其現代化程度居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凡到過日本的人們有目共睹的。但日本又是一個在環境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不惜血本的國家。它的歷史遠沒有中國等文明古國長,但是它的國民對民族傳統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它的傳統節日,它的民族服飾等等,至今為一代又一代日本國民傳承,僅此一點,就是許多文明史遠比其久遠的國家沒有做到的。日本人視櫻花為其國花,他們熱愛它的燦爛,同時又贊美它的凋零。櫻花的生命短暫,日本有民諺說“櫻花7日”,即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只有7天,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左右,形成櫻花邊開邊落的特點。它之被尊為國花,不僅因其嫵媚嬌艷,更有它經歷短暫燦爛後隨即凋謝的“壯烈”。 櫻花凋落時,不污不染,決絕干脆,因而被尊為日本精神。所謂“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便死,也該果斷離去。敏感的心理特征日本在中國的東邊,稱為“日出之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它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4個大島和周圍10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總面積為37.8萬平方公裡,人口1.27億,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日本是個狹長的國度,緯度從北緯24度到45度,北端到南端距離長達3000多公裡,而從東到西卻只有1個小時的車程。大多數日本人居住在中部最大的島嶼——本州島上,坐落著首都東京的關東平原,面積只有1.6萬平方公裡,卻是日本最發達的地區。從地理上說,日本是個年輕的國家,還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全國到處是火山(約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就有100多座,最高峰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日本位於“不安靜的飄帶”——環太平洋斷裂帶上,平均每天約有四次地震發生,東京大約每60年就有一次大地震,這些“不定時的火藥桶”和頻繁的地震,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日本的孩子從小就接受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應變能力的訓練,無論走到哪裡,首先了解安防設施及安全通道的走向,成為他們近乎本能的習慣。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雖然國土狹小,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貧乏,但日本的經濟發達,國民生產總值已占全世界的1/7,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經濟大國。由於它變化多端的地形和特殊的地理環境,被譽為極富自然美的國家,山地約占全國總面積的76℅,有大小溫泉1200余處。據日本政府總務省統計,截止2007年11月底,日本人口總數為1.2779億人,其中男性約為6231萬,女性約為6548萬,65歲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5%。日本是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08年的最新統計結果,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9.19,居世界第三;女性平均壽命為85.99,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歷史及其發展日本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前,但直到第四世紀大和朝廷宣告成立,才奠定了日本的統一局面,今天的日本國基本上就是在大和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公元8世紀的史書《古事記》及《日本書記》記載,第一代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那一天相當於目前的公歷2月11日,為此將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大和國歷經300多年,隨後的1000多年在戰亂中向前發展,雖於公元645年發生大化改革,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但武士階級把持著實際控制權,諸侯割據引發了全國性連綿不斷的內戰。鐮倉幕府,德川幕府等都是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士集團,皇帝成了傀儡。19世紀末20世紀初,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制度,重組政府,引進土地改革和義務教育,推動一系列維新政策並通過新憲法,這就是著名的“明治維新”。從此日本由封建社會較為迅速地過渡為資本主義社會,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這是亞洲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一個亞洲小國打敗一個歐洲強國。隨之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占領朝鮮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欲圖在亞洲建立“大東亞”帝國,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日本的慘敗。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幾乎完全癱瘓,物資匱乏、糧食短缺、物價飛漲、黑市盛行。1946年出台的新憲法賦予日本人民更多的權利,天皇正式宣布放棄神權。經過重建經濟,自1961年始,日本經濟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1967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英法,次年超過德國,1979年接近一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從而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擁有許多先進的生產制造技術,在造船、煉鋼、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造紙、化纖、精密機械、家用電器、數碼產品、半導體、電力、電子計算機、液晶顯示器、移動電話、網絡通信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經歷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及80年代的泡沫經濟後,目前日本經濟處於停滯不前狀態。大和族的集團意識日本人種之謎至今是人類學的一個疑案,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日本人屬於蒙古人種,因為不少嬰兒的臀部上有稱之為蒙古斑的青斑,另外十分之八的日本人是單眼皮並微呈浮腫,從淚腺到外眼角有一條叫“蒙古褶”的橫線,這也是日本人屬於蒙古人種的證明。而日本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公元3世紀前後,不堪秦朝統治的秦人紛紛東渡日本,方士徐福就是在那時帶領大批童男童女乘船入海求仙,據傳其到達地正是今天的日本。日本人中不少人相信此說法,把徐福奉為日本人的始祖,盡管這一觀點缺乏確鑿的證據。在世界人口大國中,日本無疑是種族構成最為純粹,文化同質性最高的一個,在它1.27億的人口中,99%是大和族人,只有少數朝鮮族、漢族的外國僑民以及唯一的少數民族阿依努人,人數不到2萬並處於同化的邊緣。這種單純的民族構成在客觀上加強了日本作為一個單一大家庭的日本集團主義意識。一位西方人形容日本人就像“一群小魚秩序井然地朝一個方向游動,一塊石子投入水中打亂了隊形,它們就又轉變方向成群向相反的方向游去。”這個比喻揭示了日本人強烈的合群意識,他們養成了明顯的社會歸屬意識,首先把自己當成日本人,其次才是獨立的個體。為了團體如家庭、公司或整個社會的利益而犧牲個人欲望的觀念,普遍能被日本人接受,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戰後短短的時間內,日本能迅速在廢墟上崛起。“大和精神”與秩序日本有一句諺語:豎起的釘子必須給錘下去。日本人就是這樣地生活著,在一個小島上,人們擁擠地居住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為貴”這一孔子的主張,卻被東鄰的日本人牢牢地吸收並為己用,把“和”視為一切社會交往的首要原則,“大和精神”也成為日本民族的靈魂。幾個日本人聚集在一起,便會根據某些准則如年齡、社會地位等在相互間排列名次,然後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方式。他們的生活有嚴格的秩序和等級,每個人都要盡職盡責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每個人都要向上級表示尊敬並無條件服從。日本人多禮,據統計,一個日本人一天要鞠近百個躬,從45度到60度,甚至90度,這是由於維持了一千多年的血緣集體為中心的社會,其結果導致形成了這種不用言傳只用一種動作即能互相理解或相互心領神會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日本和日本人——高度發達的現代物質文明和固守著的傳統意識、等級觀念,秩序,嚴謹,謙卑,內斂,還有骨子裡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執著,有一點古板但並非不苟言笑,有一點冷漠但並非不近人情。總而言之,這個國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這個民族也有很多令人欽佩之處。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是不容抹殺的,但是軍國主義不等同於日本人,更不要說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後人了。所以,我對一些國人偏執的“小日本”仇視心理不敢苟同。還有一些人在渲染當代日本人對大陸中國人的蔑視,我想這是一些素質欠佳的同胞不夠文明的言行舉止造成的(譬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不守秩序,甚至想方設法逃票、在磁卡電話機上做手腳占小便宜等等)。據我的觀察,日本人並非鄙視大陸中國人,而是鄙視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人。對於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不管你來自何方,他們都會報以尊重和敬佩。弟弟所在的公司就是由幾個中國的留日博士創建的,他們以實力在這個高科技發達的國度站穩了腳跟,自然也得到日本人的欽佩和敬重;兩個侄兒在學校裡學業優秀,鋼琴彈得好、球也踢得棒,日本同學以和他們交好為榮。弟弟一家在日本已經十多年,但他們並不打算入日籍,兩個孩子都同時學習中文,每年都要回國看望奶奶和姥爺,他們從來不會羞於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其實即使是日本人自己的群落,他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絕不“親密”,所謂相敬如賓,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各自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我以為,這才是社會人和睦相處的最佳境界。國人那種要麼好得合穿一條褲子還嫌肥,一旦鬧翻反目成仇就不共戴天;只要是同一團體的,無論對錯不講原則地一味縱容甚至包庇;還有就是熱衷於窺視別人隱私,津津樂道於傳閑話、翻雲覆雨,這種人際關系才是真正不正常的。我想,對於國人毫無原則的“哥們義氣”和幾敗俱傷的“窩裡鬥”,恐怕早已是名聞世界的話柄了。與其“打腫臉充胖子”,標榜我們的先人曾經如何如何,何如腳踏實地、躬耕田裡,塌下身子把我們的經濟搞上去。須知要贏得世人的尊敬,得從我們自身做起,難道不是麼?

(國花,國魂)

(東京夜景)

(東京銀座)

(時刻精准的新干線列車)

(高度現代化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