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紀行(十三)日本印像•瑣屑雜記

作者: gz&bz

導讀一晃,在東京弟弟家住了20多天,很快就該回國了。該看的,該游的,該吃的,該玩的,都已經歷過。想來,應當還有不少東西,是那些景點所無法涵括的,在此留下些瑣屑的記錄。 吃在日本 在日本,尤其是在東京這種國際化的大都市,吃的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日本各地的美食和世界各國的代表性菜肴,在這裡都可以品嘗到。我們吃過意大利餐、韓國料理、台灣料理,也吃 ...

一晃,在東京弟弟家住了20多天,很快就該回國了。該看的,該游的,該吃的,該玩的,都已經歷過。想來,應當還有不少東西,是那些景點所無法涵括的,在此留下些瑣屑的記錄。

吃在日本 在日本,尤其是在東京這種國際化的大都市,吃的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日本各地的美食和世界各國的代表性菜肴,在這裡都可以品嘗到。我們吃過意大利餐、韓國料理、台灣料理,也吃過日本高檔星級酒店的自助大餐,程序繁復、充滿日式情調的“坐席”(正宗的日本料理,有點類似我們的“滿漢全席”,每樣有代表性的日本菜都讓你嘗到)和講究色彩、造型和餐具搭配,頗具藝術觀賞性的日式“定食”(有點像國內的套餐),當然吃得最多的還是壽司和各種海鮮刺身(中文意譯為生魚片,音譯“沙西米” 羅馬音sashimi),還有就是各式面條了。

說到吃面,這一點日中兩國很相近,從南到北都吃面條且種類繁多,中國的許多特色做法如拉面、抻面、刀削面等,日本也有,橫濱甚至有拉面博物館,可以想見面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我想吃面的人多,主要原因是可口、快當和價格相對便宜吧。出外游玩,要一份“定食”( 即配有葷素菜肴、米飯、鹹菜、醬湯或清湯的套餐)至少也在1500日元左右,而一碗面幾百日元最多1000日元就可以了。印像最深的是川崎La Cittadella購物中心頂樓食街的一家面館,我們每次去都會在那裡吃面,它的面有牛肉面、排骨面、龍蝦面、烏冬面甚至擔擔面、炸醬面,不過僅只是配料不同罷了,味道都差不多少,比如炸醬面就是在其他面裡擱點芝麻或花生醬罷了,不過還都挺好吃的。

我還注意到一種有意思的情況,在日本上飯館,吃熱食餐前上冰水(冬天也不例外),吃涼食則以熱茶為餐前飲料。再有就是無論餐館大小,筷子的外包裝紙袋都設計得獨具特色,值得收藏。另外日本餐館桌上一般都裝有服務鈴,類似無線呼叫器,可以隨時呼叫服務生。有的店還配有給長發客人綁頭發用的束帶,真想得夠周到的。不過對日本頗有名氣的蕎麥面,我不是特別中意,主要是太素淡了,不知為什麼蕎麥面就要素吃(吃過幾次都是素面,清湯寡水的)?

日本一些快餐性質的小餐館,一般都在進門處設有自動售賣機,客人先在上面選好要吃的飯食(一般是定食或面條),投幣後拿到餐券,交給服務員即可。有的快餐店還會有細致的口味要求問卷,你可以在上面勾選需要的口味,如要微辣、辣的還是不辣的,面條要軟的、硬的還是軟硬適中的,要不要放蔥等等。這種用餐模式既能照顧各人不同的口味要求,又大大節省時間和人力,方便快捷。

說到頗具藝術觀賞性的日式“定食”,我的評價是中看不中吃,那造型、那擺設、那與餐具和諧搭配的色彩,真的讓你看了賞心悅目,不過吃起來並不怎麼樣,看上去碟子碗缽一大堆,大多沒什麼吃頭。呵呵,也許我們選的定食檔次不夠?

日本的糖果點心不見得比國內種類多,但是做工精美,別具匠心,比如淺草的人形燒,川崎大師的久壽餅和喉糖,京都的“京果子”、多納圈等。三妹回倫敦前,我們又到淺草去了一次,除了瓷器,她還買了一些糖果帶回去,其中一種外包裝為身著各式和服的日本小偶人的糖果,真的是十分可愛。

說到吃,在日本料理中有幾樣幾乎是不能少的,那就是山葵泥(即芥末,日語稱為wasabi)、沫茶、海苔、咖喱和醬湯。沫茶和芥末膏不用說了,吃壽司和生魚片離不開它們,小侄兒回國吃不下飯,就一直嚷嚷著要“瓦薩比”。海苔更是最具日本飲食風味的元素,包飯團、做壽司、打湯弄菜,隨處要用到。日本的蓋澆飯也是很普遍的,如著名的 “天麩羅” (將蝦、 墨魚、 鮮魚等及各種蔬菜裹上面粉後用油煎炸)蓋飯和咖喱飯,弟妹在家自己做的咖喱飯就特別好吃。推薦大家可以到任何一家超市去買“咖喱料”(壓制成塊的現成咖喱料,二三百日元一盒,裡邊有像巧克力一樣分成十幾小格的咖喱料,用時掰下一兩塊,直接放入菜肴裡遇水即化),味道正宗又方便食用。它一般按辛辣程度分為四五個等級,我喜歡最高等級的,因為日本料理的“辛”很溫和,即使是“高辛”,其實也並不很辣。醬湯好像是日本料理中所有湯的統一配置,我不太喜歡,有時候喝點清湯更爽,擱了醬以後總覺得混混沌沌的。購物在日本 在日本購物可以說是一種享受,一來商業網點密集,二來商品極大豐富,三來服務一流。東京的銀座得名於造幣廠的所在地,它與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齊名,都是世界著名的商業街,也是世界名牌商店最集中的旗艦店區。 在這裡購物會有一種至尊的感覺,只是它的東西太貴了,我們也只是看看,買不起,所以也就提不起閑逛的興趣。

好在這裡的商業網點密集,在任何一個街區,購買日用物品都不必走太遠的路。況且它各地物價相差不大(銀座的東西貴是由於商品的檔次高),無論是大廈頂樓的觀光廳、高速公路的休息站、著名景點的紀念品店、大街小巷的自動販賣機、各種24小時便利店、大型超市、商廈、乃至機場的免稅店,除了有是否含5%消費稅的差別之外,價格差距不是很明顯。弟妹回國帶的禮品,經常說是在機場臨上飛機前買的。我們早被國內機場、海關高得離譜的物價嚇怕了,本能地認為一定是高價被宰的。這次出來才知道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在機場免稅店買中華煙和資生堂的化妝品,折合人民幣比國內還便宜。

這裡遍布各居民區的超市都是相當規模的百貨、副食品綜合商場,凡日常生活的用品應有盡有。尤其是家居用品,事無巨細全部為你想到了,大到家具、床品,小到杯墊、掛鉤、筷架,那些實用美觀的小東西,細致入微,美不勝收,簡直讓你愛不釋手。食品超市的東西鮮活、豐富,只是這裡的蔬菜、水果價格不菲,液態奶制品卻相當便宜。總之在日本,凡是需要手工勞作出產的東西就貴,而通過機械化、自動化流水線出產的東西就便宜。

除大型超市、24小時便利店之外,還有許多專營店,可以買到特殊需要的東西。比如弟妹就帶我去過東京的中國副食品專賣店,那兒有別處買不到的花椒大料、豆腐乳、山西老陳醋、紹興加飯酒甚至干米粉。

這裡還有不少百元店,每樣東西都是100日元,品種多得不得了,性價比相當高,像發卡、頭飾、眼鏡鏈、超好用的削皮器、帶放大鏡的長柄指甲刀(專剪腳趾甲的)等等,我買了不少帶回來送人。

這裡的化妝品大多是在藥店出售的,這是因為它屬於化學制品,須經國家醫藥衛生部門的質量檢測。出售化妝品的營業員可以為你做皮膚測試,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給出建議。我發現在國內成套出售的資生堂化妝品在這裡並沒有賣(想必是專門針對國外市場的),因為它的每一種都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進行配置,尤其是眼霜,都是單賣的。

這裡購物的包裝袋大都是紙質的,上面有店標和店址,圖案設計考究,做工精美又實用環保。服務員還可根據你的用途進行包裝,比如是帶出遠門的或是作禮品送人的,包裝自然不同。

日本商業、服務業的服務質量是一流的,它的任何商品(生鮮食品除外)都實行時限內的無條件退貨,不需要你提供任何理由。進出任何一家店都會受到鞠躬歡迎和歡送,服務員臉上始終掛著真誠的微笑,你絕不會感到有人尾隨身邊喋喋不休的聒噪,但在你需要的時候,只要一聲招呼,服務生會馬上來到你的身邊。在飯店裡,服務生必定蹲在椅子邊聽你說話,而不會讓你仰望著他點菜。在超市裡碰到售貨員上貨或通行,她一定會一邊退讓一邊說對不起,請你先行。呵呵,什麼時候,讓我們在國內也嘗嘗這當“上帝”的感覺?日本的教育 日本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都可就近入學,免費接受教育。他們很重視孩子的防災害與變故教育、安全生存教育以及承受能力的訓練。比如從一上學就要配備進行防災害變故演習用的物品(防毒面罩、逃生用的繩索等),孩子要洗冷水澡(不僅為強健身體,也為了磨煉意志),要學習自己洗衣服、做飯等等。家長必須與學校密切配合,不僅入學、開學、畢業典禮必到,開運動會、搞活動等等也必須到。另外日本法律不允許未成年兒童離開監護人,把孩子獨自放在家中是違法的,因此日本婦女婚後一般不再工作。其實日中兩國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屬於精英教育的模式。盡管它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和“義務”程度比中國強,但是許多家長不能滿足於官方公立學校的大眾化教育,而紛紛在課余為自己的孩子“加碼”,把他們送進補習和加強班性質的“私塾”。因此高水平的私立學校在日本的地位很高,連大學也不例外,如私立的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就是世界知名的高校。不過,由於目前日本的國立(國家主辦)、公立(地方政府主辦)大學只占大學總數的四分之一(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資料,目前日本共有659所大學,其中國立97所,公立75所,私立523所),為了能進入教育水准高、學費低廉且世界知名的國、公立大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學子們的入學競爭相當激烈。正因為如此,日本學生的升學壓力一點也不亞於中國,從初中開始,就要為將來的高考開始競爭重點學校了。我的大侄兒考中學時,就同時報考了幾所日本的重點中學(各校自己出題,學生自願報考),結果成績都不錯,最終選擇了築波大學附屬中學。日本的環境——有序,有禮 知道日本地域之狹,人口密度之大,你就不能不為它的市容之整潔、社會之有序、環境之優美、生活之寧靜而驚嘆了。確實,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秩序和細節完美的民族,這種秩序和細致,已經被他們發揮到了極至。

日本的秩序體現在方方面面:街上行駛的車輛,路上奔走的行人,廣告牌形制一致的街市,商店、飯館、JR地鐵月台、游樂場、超市等需要等候處的隊列,滾動式電梯上的右側站立,甚至一座座建築、橋梁,一條條大小街道,就連公園裡的花草樹木……一切的一切都詮釋著這兩個字——秩序。

最能體現秩序的,還有精准到秒的電車時刻:每一部車的到發時刻都清楚地顯示在電子牌上,說9:13到,你9:12還看不到車的影子。就在達到9:13的最後一刻,那風馳電掣的列車卻從從容容地來了。同樣,當你從一部電車下來換乘下一部車時,只要在發車時刻內趕到,絕對不會漏車。據說,坐電車上下班的日本人,就是按電車時刻表來安排生活起居的。只要計劃好時間,肯定不會遲到。即使由於極特殊的原因出現電車誤點,電車公司也會為你出具列車晚點原因函,以此作為你遲到的證明,非常人性化。

東京的繁華摩登和井井有條,環境的整潔寧靜和社會的安定有序,讓我們在贊嘆精致嚴謹的日本文明的同時,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切,來源於自覺遵循秩序,並懂得謙恭禮讓的高素質的人。我看到和接觸到的日本人中,絕大多數有大學學歷,他們彬彬有禮,善解人意,特別是很多氣質高雅、穿著得體的日本老人,尤其是女人,那一分優雅自信和謙恭內斂,讓人肅然起敬。在這裡,沒有人在公共場所吸煙或者喧嘩;高速路上即使堵車,也不會出現不按秩序搶路占道現像;街上不會有人亂穿馬路,即使深夜也不會有車輛逆行或闖紅燈;任何時候在小區的庭園、走廊上相遇,他們都會微笑問好,主動讓路並請你先行;這裡的街道永遠是那麼整潔如新,沒有半點污漬;這裡的車輛都擦得光可鑒人,連車轱轆都沒有灰塵。還有這裡的社會治安很好,在街上購物,你可以把不方便提攜的隨身物品放在街頭的店門口,等逛完了回來拿上走人,絕不會被人順手牽羊;有一次逛街突然發現三妹的雙肩包拉鏈敞開著,錢夾子又一時找不見,以為一定是被偷了,結果在另一個夾層找到了,虛驚一場;在水戶海濱公園,弟妹把裝著巨款的錢夾忘在了租來的自行車筐裡,最後還是找了回來,路不拾遺,絕非謬言。

這些,在國內是不可想像的。從日本回來那天,在浦東機場辦理入關手續時的喧鬧,突然讓我覺得恍若隔世——與此前20多天來漸漸習慣了的那個寧靜環境。(即使是國航班機,也還是沿襲了那個所自國度的風習的。只不知何以在途中斯文平靜的人們,一下了飛機就變了?)回到桂林,那個我一向引為驕傲的美麗清秀的小城,那個曾因率先實行市區內汽車喇叭禁鳴而讓耳根清淨的小城,那個讓我有著睥睨繁華大都市喧囂混亂與不便的自信的清靜小城,我卻看到了此前從未留意過的很多東西:即使清掃過的街道上,依然滿是清掃不去的痰漬、污跡;公共場所的喧囂、電影院放映期間此起彼伏的手機鈴聲;火車站、商場滾動電梯上沒有秩序的人們;在通行路口、門口、過道和自行車道毫無顧忌聊天、漫步的人們;在十字路口、交通道上違規闖紅燈、跨隔欄、開車全無規範的人們;在需要等待的場合沒有排隊習慣,且根本沒有保持距離、尊重別人隱私意識的人們……這一切曾經習以為常、見慣不怪的國人的素質,在我歸來後又經過了一個從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沒法子,入鄉隨俗也罷,耳濡目染也好,這就是物質文明決定了的精神文明程度,沒有人可以改變。但是從內心裡,我會懷念那個安靜的國度,那個有著世界上最大人口密度,卻如此井然有序、寧靜安詳的國度……



(水戶市夜晚燈火通明的小餐館)



(韓國燒烤)



(日式定食)



(信州蕎麥面,天麩羅)



(大侄兒的初中入學式)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