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富士山是個晴天,非常幸運。因為如果陰天或者下雨,富士山被雲霧遮擋就看不到了。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沒有先在遠處拍富士山全景(那景致壯觀極了,就像一座高聳入天的神山!其實它也只有3776米高,比起我們喜瑪拉雅8000多米的高度來,簡直算不得什麼。可是日本平原地勢低,東京的海拔高度在水平線以下,就把一座富士山襯托得巍峨崇高,遠處看上去真的就像通天的山,難怪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是那麼神聖),回來的時候已被雲層遮住,留下了一點遺憾。
富士山屹立在本州島的東南海岸,跨靜岡,山梨兩縣,距東京80公裡,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國的像征。它的名字來自日本少數民族阿依努族的語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這是一座比較年輕的休眠狀火山,至今還不時傳來隆隆的轟響,據記載,自公元781年以來,富士山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12月,當時噴出的岩漿岩淹沒了兩座較老的火山,形成了現在的錐形巨峰。近300年來該地區不時有地震發生,表明它還處於活動期中。
富士山的美在於它圓錐體的外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形狀都是一樣的,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來贊美它。它的形成約有 1 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衝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它由劍鋒、白山岳、大日岳、伊豆岳、駒岳、成就岳、三岳和久須志岳等“富士八峰”組成,在這“八瓣芙蓉”環聚的山頂,有直徑約800米、深約200米的巨大火山口。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山麓處形成無數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噴氣現像。最美的富岳風穴內的洞壁上,結滿了鐘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這罕見奇觀被稱為“萬年雪”。
富士山有4個主要的登山口,分別為富士宮口、須走口、御殿場口、富士吉田(河口湖)口,我們走的好像是富士吉田線。先在游客中心看了一段電影,還有其他圖片資料介紹,看到迄今為止登頂年紀最大的是一位百歲老人。富士山的登山路程,按習慣劃分為十合,即十個階段。由山腳到半山腰為五合目,這一段是可以開車上來的。由此向上至六合目、七合目,直到山頂的十合目,就必須徒步攀登了。登富士山最好的時節就是我們去的七八月份,太早氣溫過低,九月下旬山頂又開始積雪,因此九月後便封山,禁止游客攀登了。
我們是走到半山腰的,這一段盤山路坡度並不大,成群結隊的人們或列隊前行,過結伴說笑同行,更有頑皮的孩子前前後後嬉戲打鬧,不像是登山,倒像是一家人逛馬路。我們還遇到一群坐著馬車上山的孩子,他們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問好。富士山有植物2000余種,垂直分布明顯,海拔5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林,500~2000米為溫帶落葉闊葉林,2000~26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2600米以上為高山矮曲林帶,自海拔2900米到山頂均為火山熔岩或火山砂覆蓋,是一片既無樹木又無泉水的荒涼地帶,山頂終年積雪。一年當中,它有一半時間籠罩在朦朧的雲霧裡,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披著一層又薄又輕的白紗;在空氣干燥的秋冬兩季,它卻一覽無遺。在我們登山的路上,富士山頂也是時隱時現,有時山霧襲來,人都被那薄紗似的雲霧裹挾,但大多數時間可以看到峰頂。只是從山道上拍富士峰頂,全沒有了在遠處眺望全景時的雄奇巍峨。
登山的路並不是柏油路面,而是黑色的煤渣狀物體,想必就是火山砂了。它們有梨核大小,踩上去不陷腳,卻能很快地將雨水滲濾下去,且沒有灰塵。我揀了幾塊藏起來留作紀念。之所以要“藏”,是覺得也許它是不被允許的,要是每個游客都揀幾塊……呵呵,汗一個。
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五合目處,這裡海拔已高達2305米。它既是徒步登山的起點,也是富士山上最熱鬧繁華的地方。有商店、飯店、旅館等各種旅游服務設施,有可供拍照的標志和觀景台,還有一間小郵局引起了眾人的興趣。我們在這裡買了明信片,並請營業員加蓋了郵戳。在徒步登山口處合影留念後,本來就准備“打道回府”了,畢竟老媽媽已是八十高齡的人了。可是大家都還意猶未盡,連老媽都說不覺得累,於是向上又走了一程,才下山到了山中湖。
富士山不僅是日本的像征、日本人心目中的“聖岳”,它及周邊景點構成了日本的黃金旅游地帶,辟為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在富士山北麓有5 個堰塞湖,由東而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木棲湖,海拔都在820米以上,人稱“富士五湖”。我們所到的山中湖最大,面積6.75平方千米,海拔982米,在日本的高山湖泊中排第3位。由於它的湖岸如同一雙臥牛,又稱臥牛湖。湖畔坡度平緩,綠草如茵,湖面闊大,波光粼粼,有黑白天鵝在水上游弋。我們拾到一支潔白的天鵝羽毛,漂亮極了。湖畔有座高1104米的大山,據說山頂有座一流的“富士旅館”,向入住者特別約定:倘入住旅館超過1分鐘看不見富士山,為表歉意立即退回住房費。從富士山回到市區,我們在家附近的一個回轉壽司店(後來又去過多次,可日文的店名怎麼也記不住)吃了日本壽司。別看小店不大,來的人不少,我們得在門口坐等候餐。不過這種回轉壽司屬快餐性質,很快就輪到我們了。
圍繞著店中央不停運轉的傳送帶的,是一圈火車座席,傳送帶中心就是忙碌著的廚師們。坐席旁邊有盛著沫茶(一種草綠色茶粉)的罐子,根據個人喜好在自己杯子裡放上適量的沫茶,往自動開水龍頭下一推,一杯香噴噴的沫茶就泡得了。(吃過幾次壽司後發現,沫茶與壽司真是絕配,生鮮海味和芥末的腥辣,只有沫茶可解。)從傳送帶上揀自己喜歡的壽司取用,蘸上加了芥末膏的醬油,那用海苔裹著的飯團和上面的生魚片,入口鮮香,真是美味!不過第一次吃千萬記得,不可加太多芥末,吃的時候別吸氣,否則就會像我,被芥末嗆得涕淚交流,呵呵。
在日本,吃壽司大概就像我們在家吃桂林米粉,是最普通的大眾食品(當然,後來我們也到很講究的高檔壽司店去吃過),一份(一碟)100日元,吃完了數盤子結賬。第一次吃或許是新鮮,或許是登富士山累了,大家都吃了10碟左右(兩個侄兒甚至吃了十五六碟),七個人吃完的盤子堆積如山,怪嚇人的。後來最多也就七八碟一次/人,合人民幣四五十元。不過說實在的,吃生魚片(當然不止是魚片,還有種類繁多的各色海鮮),我也只敢在日本吃,它們真的新鮮美味,吃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是在吃生東西的芥蒂。回國以後就不敢問津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生東西不能吃的排斥感不請自來,沒辦法。

(登富士山)

(富士山道上)

(2305米登山口)

(壽司店)

(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