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紀行(四)皇居•靖國神社

作者: gz&bz

導讀今天先去了皇宮東御苑,然後去了靖國神社。 皇宮位於東京火車站附近,面積1平方公裡,隱藏在大片樹林和庭院的深處,是日本天皇的居處(因此日文叫“皇居”)。這裡本是德川家族居住地江戶城(最早為太田道灌始建於1457年,後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入主江戶,至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年間全部落成。與此同時,日本橋、銀座大街等相繼建成,江戶城初具規模。進入明治 ...

今天先去了皇宮東御苑,然後去了靖國神社。

皇宮位於東京火車站附近,面積1平方公裡,隱藏在大片樹林和庭院的深處,是日本天皇的居處(因此日文叫“皇居”)。這裡本是德川家族居住地江戶城(最早為太田道灌始建於1457年,後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入主江戶,至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年間全部落成。與此同時,日本橋、銀座大街等相繼建成,江戶城初具規模。進入明治時代,天皇一家入住江戶城,其名稱也先後由江戶城、東京城、宮城直至今日的皇居)。它分內苑和外苑兩部分,內苑為日式庭院設計,有10萬余株樹木,郁郁蔥蔥。主要部分叫“新宮殿”,系戰後所健,居中的正殿是天皇會客或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長和殿是天皇生日接受群眾祝賀之地;豐明殿為宴會廳;吹上御所則是天皇居住地;東御苑是對外開放的部分皇宮庭園。外苑為西式設計,建有紀念館、棒球場、體育館等設施,俗稱皇居前廣場,已辟為對外開放的公園。

由於沒趕上對外開放時間(皇宮每年對外開放兩次,一次是新年——1月2日9:00-15:00;另一次為天皇誕辰日——12月23日8:30-13:00),我們沒能進去參觀宮殿(說實在的,看過北京城的故宮,恐怕走遍世界都已“除卻巫山不是雲”了),只在外邊看了看,拍照留念。

皇居前廣場松青柏翠,綠草如茵。靠近皇居附近的地面,則以碎石子鋪路。沿著垂柳婆娑的護城河走,可以看到東南城壕上架著一座造型莊重優美的雙拱石橋,就是著名的二重橋,過了橋便是皇宮的正門,所以二重橋也被看作是皇宮的像征。東側,高聳著一座三層城樓,稱為“富士見擼”,無論站在哪個方向望去,三層城樓都以同樣的造型出現在人們眼前,因此又稱為“八方正面城樓”。

東御苑作為日本皇家的御花園,和我們故宮的御花園相比有所不同。故宮御花園奇花異草,水榭樓台,曲徑通幽,更有飛檐雕花琉璃瓦的亭閣,最具江南園林特色。而日本皇宮的東御苑則不同,它相當空曠,道路寬闊、古木參天,依山勢而建,隨處可見巨石壘就兩兩相對的巨大方墩,據說過去為一道道防衛的護宮門,有一點像紫禁城寬可跑馬的城牆,牆上聳立著參天古柏。東御苑裡建築不多,相隔很遠才會見到日式的一到兩層風格簡潔樸素的房舍,過去做什麼用的不得而知,現在是作為游人休憩之所。苑內除了道路廣植樹木,據說有一代日本天皇是植物學家,因此院內許多珍稀植物,都掛有說明牌,可惜我們不懂日文且植物學的知識貧乏。再有就是巨大的草坪以及名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的庭園遺址,可見池塘木橋亭台,池中游魚歷歷可數。如果把兩國的御花園作一比較,中國的小巧玲瓏,雍容華貴,日本的則厚重拙樸,洗盡鉛華。靖國神社離皇宮步行有半個小時路程,它在旅游景點介紹中根本沒有一席之地,只因近年來日本首相的參拜頻頻受到譴責,反而成就了這一景點的紅火。不過據說,自從日首相參拜後,天皇再也沒有去過。外來游客到此,不外是想看看這個靖國神社到底什麼樣。其實日本的神社多如牛毛,每個縣、市、社區都有自己的神社,建築布局也都大同小異,只因這靖國神社為天皇所建,故有所不同。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靖國神社供奉的亡靈,最早從明治2年(1869)6月戊辰戰爭中戰死的3588人始,之後有佐賀之亂,西南戰爭,日清戰爭,日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滿洲事變,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等事變和戰爭中戰死的軍人,此外有嘉永6年(1853)的“黑船事件”,以至明治元年到15年間幕府制度末期多難時代的“安政大獄”,“禁門之變”等事件中為國獻身的仁人志士,還有在戰場上發揮博愛精神的紅十字會成員、隨軍醫療救護人員、女子通訊話務人員、軍工廠工人、民間防空組織人員以及衝繩鹿兒島“對馬丸”輪上被無辜炸死的兒童等等的亡靈,總計達2466000余人。其中比較特殊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聯合國以戰爭罪犯判處的1000余名戰犯,在靖國神社中稱為“昭和殉難者”。 靖國神社的重要祭典每年有兩次,“春季大典”為每年4月21-23三日,“秋季大典”為10月17-20四日,祭奠由天皇親派的御使主持,皇族親臨參拜。自神社創立以來,天皇和皇後同時親臨參拜的,明治時代有11回,大正時代5回,昭和時期54回。此外神社還經常舉辦新年祭,建國紀念祭,祈年祭,昭和祭,御創立紀念日祭,明治祭,新嘗祭,天皇御誕辰奉祝祭等等。就游館:靖國神社於明治15年(1882)開館的就游館,是以展示近代日本戰死者遺物以及與各戰役有關物品的一個歷史博物館,平成14年(2002年)進行了擴建,一二兩層充實了展品,有戰時的遺品,遺書,遺照,當時的火車頭,戰鬥機,武器以及被擊落戰機的殘片等,成為一個立體的學習近代戰爭史的場所。我們參觀靖國神社的當天,看到自神社山門至“游人下乘”處,很長距離內分四列停滿了大巴車,但步入神社內卻並沒有看到有多少游人。不過據說由於國際社會的輿論,除日本右翼為達政治目的利用每年的春秋季大典造勢之外,來此觀光者多,祭拜者少。而且平成天皇是反對在靖國神社供奉戰犯的,因此繼位以來從未到靖國神社參拜過。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專門用來安放歷次內外戰爭中喪生亡靈的神社,我們還是見到一些也許對受過日本軍國主義戰爭迫害國家和人民不能容忍的景像。譬如神社內到處可見的二戰中某番號軍兵種戰友會的“獻木”(捐種的樹木),送夫上戰場的婦嬰雕塑以及戰馬、軍犬的雕塑,還有就游館中展品及宣傳印刷品中文字的表述等等。其實,戰爭對於任何一方的人民來說都是劫難,看到送夫上戰場的婦嬰雕塑,我感到的是深切的悲憫,除了戰爭狂人和懷有圖謀的政客,誰不企盼和平安寧?從靖國神社的山門走出來時,看到正對著它的是東京理科大學的牌子,畢竟已經不是戰爭年代了。或者說,在經濟實力,人才競爭這場沒有硝煙的現代戰爭中,我們與其斤斤計較於每年春秋祭典中日本首相是否參拜供奉著戰犯的神社,何如把精氣神兒和人力財力用在發憤圖強、振興國家和民族上?



(大皇宮二重橋,富士見櫓)



(皇宮御花園內景)



(靖國神社正殿門)



(靖國神社雕塑)



(靖國神社就游館)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