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流水”(上)

作者: 下城東新

導讀【首先聲明:之所以將游記“分割”,絕不是為了多賺分數,僅僅是為了多貼幾張圖片而已】 東都“流水” 談及出游,我一直有個觀點:對於自然景色,只需詳細准備攻略,但不要事先作太多景色內容的探詢,以盡量追求驚艷的感覺;而對於人文景點,尤其是有著深厚歷史沉澱的地方,卻最好能事先作詳細的了解,這樣到了目的地,可以有的放矢,游覽的更加深入。而寫游 ...

【首先聲明:之所以將游記“分割”,絕不是為了多賺分數,僅僅是為了多貼幾張圖片而已】

東都“流水”

談及出游,我一直有個觀點:對於自然景色,只需詳細准備攻略,但不要事先作太多景色內容的探詢,以盡量追求驚艷的感覺;而對於人文景點,尤其是有著深厚歷史沉澱的地方,卻最好能事先作詳細的了解,這樣到了目的地,可以有的放矢,游覽的更加深入。而寫游記,最愜意的還是“流水”式,不必完全拘泥於時間和游蹤,信馬由韁,任意“流淌”。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其卓越的地理位置和治理條件,歷史上曾有十五個朝代定都於此。即使西漢高祖劉邦不情願地遷都長安,東漢光武帝劉秀最終還是將都城定在這裡;唐朝也是如此,雖然高祖李淵迫於士人壓力最終選擇長安,但洛陽卻長時間以東都之名與長安分庭抗禮,武則天時期更是將它定為都城,並更名為“神都”。

倒敘一、白馬寺外的發現其時已接近黃昏,可日頭卻似乎並沒有消減的意思。在這依舊充足的陽光沐浴下,我徜徉在白馬寺外的廣場上,默默地看著孩童們頑皮地攀爬兩座鑿於宋代的石雕白馬,嬉戲耍鬧,很開心的樣子。歷史在這裡不經意地卸下了他的厚重,就這樣與現實生活輕松地融合起來,顯示了他溫馨濃情的一面。



(嬉戲的孩子)

廣場左側有條小徑,信步走到盡頭,意外地發現一座不高不大的圓形土塚,上面長滿了荒草,墓碑上書“大唐名相---狄公仁傑之墓”。這,就是被林語堂成為“一代巨人”的狄仁傑的墓地?在詫異之余,不禁想起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大智敏慧、精於斷案的狄公形像,確實與這冷清的墓地有些反差。其實,斷案只是狄仁傑精彩人生的一個小側面,他一生剛正不阿,屢遭跌宕;卻又處事靈活,總能化險為夷,為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難怪他去世時,武則天痛哭號曰:“朝堂空也。”足見評價之高!



(狄仁傑墓)

可史載並不信佛的狄公之墓,卻怎會出現在這佛門之地?而且如此草草?回到家,我曾查閱了一些資料,也沒能找出所以然,但頭腦中卻還是有個想法:狄仁傑一生大多數時間為武則天所倚重,武則天信佛(至少表面如此),而白馬寺顯然在當時也是洛陽的佛門聖地之一,可能是基於這層因素,武則天將他葬到這裡。而對第二個問題,我的猜測是,由於武則天在歷史上毀譽參半,尤其是唐人對她的情感十分復雜:雖然她貴為太後,可畢竟她統治時期,任意誅戮唐朝宗室,並改國號為“周”,這在後世唐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恨意;而狄仁傑為武氏重臣,故而唐朝後人“恨烏及烏”,墓地不為顯赫也就不奇怪了(就如同武則天的墓碑是“無字碑”一樣)。當然,這只是我的主觀臆測罷了。

離開狄仁傑墓,繼續往裡,翻過亭橋,就見一座古塔聳立;可走到近前,卻見整個塔底區域被隔離帶圍起,旁有新老兩塊牌碑,碑上是這座古齊雲塔的介紹,據說它是目前留存在白馬寺景區最古老的建築;而標識牌上則印著“危塔”二字,提示它也許會在並不遙遠的將來消失(後查資料,該塔因遭雷擊,行將倒塌),著實令人惋惜。趕緊端起相機,為這已岌岌可危的歷史遺跡。


(白馬寺門)

倒敘二、白馬寺內的見識

重修的白馬寺山門居然是三層小重檐歇山頂的,有點像牌坊,這就已顯得與眾不同,而匾額則出自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之手。不難相像,重修者們塑造如此“耀眼”的門臉,是為了凸顯這座中華第一寺廟的不同凡響。想當年,東漢明帝劉莊派人西行取經,不但成功取到,還迎回了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皇帝大喜過望,決定仿造佛教習俗建造寺廟供兩位高僧修行。寺廟建成,為紀念白馬馱回經書,明帝就以此命名這座皇家寺廟。也就是從那時起,佛教才開始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踏入寺內,初看建築布局端方,似乎並無多少顯赫之處。很快,我就發現中軸路上擺奉的“小物件”,那是最初建造白馬寺時大殿的殿頂,這可是東漢文物啊!據旁邊導游介紹:撫摸這殿頂,然後再摸摸自己身上的疾患之處,就能“手到病除”。呵呵,導游總是能夠“見縫插針”地附會些“賣點”來調節氣氛!當然,從眾心理也讓我迫不及待地在已黝黑發亮、古樸華潤的尖頂上體驗了一把“妙手回春”的感覺。



(白馬寺最初的殿頂)

正殿的取名,可以看出“白馬”人的自負。通常寺廟中的正殿稱“大雄寶殿”,而這裡的正殿少了一個“寶”字。寺中的僧人導游神采飛揚地揭破謎底:“您在其他寺廟看到的大雄寶殿,意思是說那裡藏著眾多珍寶,甚至是鎮寺之寶;可我們白馬寺是天下第一寺廟,這大殿本身就是寶,所以不用再寫到匾額上。”



(大雄殿)

自從了解到韋陀像姿勢的奧妙後,凡是參觀寺院,我一定會去看看他的姿勢如何。白馬寺內韋陀的金剛杵是扛在肩上的,很少見,表示這座寺院對於雲游僧人是既不管吃也不管住;而常見的韋陀像金剛杵要麼橫在兩手合十之間,表示既管吃又管住,要麼手握觸地,表示只管吃不管住。這,是否又是這座寺院因資歷而生優越感的表現呢?

號稱“空中庭院”的清涼台本是寺中最令我感興趣的地方,但它最大的魅力要在霧天才能顯現;此刻艷陽高照,效果遜色不少。不過,寺廟內建在高台上的殿宇院落還是不多見的,尤其是院落內那千年古樹與依附其上八百年的寄生藤,確實堪稱奇觀。

這座古寺雖幾經損毀、幾經重建,但看得出,其中華第一寺廟的地位卻巋然不動,顯然古寺中人對此也頗為自豪。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寺內,我體驗到了一種寧靜,一種內心難以抑制的油然而生的寧靜,雖然當時游人並不見少;這種感覺是在喧鬧的少林寺中體驗不到的,也不同於山西平遙雙林寺中游人寂寥的安靜。我想,這也許就是白馬寺千年傳承的精神張力所產生的共鳴吧。


【小帖士:1、到白馬寺,可在洛陽老集坐56路或58路公交,大約半小時可到。 2、白馬寺門票35元。】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