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奇妙,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可能會演繹出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一只美麗的蝴蝶輕輕煽動一下翅膀,也許釀成一次猛烈的風暴;一本書成就了一部電影,一部電影又成就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過去叫王村,現在被稱作了芙蓉鎮,一影成名不知道是福還是禍。198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謝晉導演,劉曉慶、姜文主演的電影《芙蓉鎮》,拍攝地選擇了王村。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山清水秀的芙蓉鎮,鎮上有個女子胡玉音(劉曉慶主演)與丈夫黎桂桂以賣米豆腐為生,在 “ 四清”運動中,他倆被打成“新富農”,黎桂桂被逼自殺。鎮黨支書原是胡玉音的戀人,此時也因階級界限不清而降職。二流子王秋赦反而成了運動骨干,還當上了黨支書。胡玉音在三年漫長的掃街生涯中與右派分子秦書田(姜文主演)漸漸相愛,厄運仍頻頻降臨到他們頭上。冬去春來,被判刑的秦書田終於回來了,而吃運動飯的王秋赦卻成了瘋子。影片先後獲得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十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第二十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第三十三屆西班牙瓦亞多利德國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表彰獎和觀眾獎;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
沒有電影《芙蓉鎮》,王村也許和千百個類似的小村落一樣,仍然默默無聞地深藏在湘西。自從《芙蓉鎮》上映之後,沉寂多年的王村便聲名鵲起。當地不少群眾被攝入鏡頭,什麼時間說起來依然有滋有味,哪條街是胡玉音和秦書田掃的,哪棟房檐下他們避雨,哪間屋子裡他們成親。還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自己的鏡頭在影片中哪裡出現,出現了幾次多長時間,現實中的街道在哪裡,成為一生的榮耀。如今,“芙蓉鎮”已成為王村的代稱。外地人知道湘西王村的不多,知道湘西“芙蓉鎮”的倒是不少。
芙蓉鎮是湘西古丈縣的一個小鎮,位於張家界通往鳳凰的中途。 古丈因盛產茶葉和蜂蜜而聞名,經茶葉廠加工炮制的“古丈毛尖”,其上品決不亞於“君山銀針”。大概因為茶好、蜜多,滋潤古丈人的喉嗓,所以出歌手,紅遍歌壇的宋祖英就是古丈人。別看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自古以來得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鄂滬,有“楚蜀通津”之稱,曾是湘西土皇帝——土司的王都所在地。土司在這個小鎮經營了六、七百年。這一點,有矗立在湘西民俗博物館裡的國家首批重點文物溪州銅柱為證,銅柱上的銘文,記載了湘西土司和官府交戰的歷史以及罷戰言和的情況。
芙蓉鎮很小,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幽深小巷,依山勢蜿蜒而去。腳下的青石板久經歲月的磨礪,泛著清潤的光澤。猶如一頁頁厚重的書頁,記錄著古鎮數百年歷史的滄桑。臨街的民居,粗看是一色的老房子,古色古香。細細一看,全是翻建過的,只不過是修新如舊罷了。
芙蓉鎮最多的是賣米豆腐的小店。有趣的是,店名繁多,如《芙蓉姐子》、《豆腐西施》、《胡玉音》、《曉慶》等等,大都和電影有關。店內都貼有《芙蓉鎮》的劇照,或劉曉慶、姜文的巨幅彩照。各店都標明“正宗第一家”字樣。那麼,到底哪一家是“正宗”呢?導游說,王村入口處,貞節牌坊下,113號劉曉慶米豆腐店是正宗的。據說店主人得到劉曉慶在長沙演出的消息,便連夜乘車趕往長沙,在劇場後台找到劉曉慶,死纏活纏討到劉曉慶的簽名,回來後就把劉曉慶的簽名放大插到她的招牌上。於是這家米豆腐店就成為“正宗”了。有劉曉慶親筆簽名呀,它不“正宗”誰“正宗”!果然,這家米豆腐店生意特別好。匾牌旁有一老太太,伸出干瘦如枯節的手,將一塊布搭在匾牌上,不買米豆腐不讓拍照,真是生財有道。我們也集體品嘗米豆腐,“米豆腐”顧名思義是用米粉制成,制成細長不規則形狀,加酸菜粒、蔥花等調料,其形似中原的面疙瘩。用調羹舀了兩塊放在嘴裡,咂摸咂摸味道,不知是剛吃午飯還是口味的原因,感覺這米豆腐味道很一般,一點也不好吃,真是白搭了劉曉慶的招牌。真正好吃的是蒿草粑,有點像粽子,外面是樹葉裹著的,裡面是綠色的,糯米和蒿草磨成的面做的,黏黏的,中間裹著豆沙餡,甜甜的,味道相當好。
匆匆地吃了米豆腐和蒿草粑,算是了卻一個芙蓉鎮的心願。像所有的旅游開發的古鎮一樣,這裡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商業和文藝的污染。踏上那古街,不必擔心會被青苔滑倒,呈現在眼前的,只是鱗次櫛比的商鋪、攤位和琳琅滿目的工藝品,耳邊吆喝聲陣陣。街面也不是那麼干淨,窄窄的巷子裡充徹著各色招徠游客的小物件和本地特產,腊肉、魚干、竹編、器皿、姜糖和蠟染布,其間夾雜一些賣玉石的、銀器等古董。對古董我也不懂,不知道是真的少,還是假的多。這究竟是一個古鎮,還是一個工藝品市場?這裡的人們早已過了喧囂的適應期,而變得功利起來。有一小女孩,捧著一本厚厚的古書,似乎在津津有味地閱讀,倒覺得非常有趣。沿街有數十家織錦作坊,漂亮的土家女孩雙手穿針引線,在織錦機上瀟灑地飛舞。當地姑娘原來只給情哥哥做的,如今主要賣給陌生人,從情感所系的“非賣品”,跨越到只有技巧表現的商品,變遷的是生活方式和情感。鎮也還是那座鎮喲,小巷也還是那道小巷,阿哥還是哪個阿哥,阿妹還是哪個阿妹,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喲,爹是爹來娘是娘, 織錦機呵還吱吱地響,阿妹還是在那裡忙,只有那商品意思咋那麼長。
踩在古街光滑的青石板上,就像踩在歷史歲月的碎片上,感覺到一腳下去,又踩碎古老的歷史幾角。穿行在古街小巷,看背竹簍匆匆行走的土家村姑,看沿江而修的吊腳樓,看天下第一螺,看佛跳牆,看酉水河邊船碼頭,看掛有謝晉題寫的“芙蓉鎮”匾額,看宋祖英拍《小背簍》的角樓。穿行在琳琅滿目的貨品中,心裡總覺得空蕩蕩的。商品意識滲透各個角落,小鎮反倒失卻了原有的古樸韻味。不知不覺走到走至一處“土司王博物館”,上書幾個醒目大字:收費10元。繼續前行,又看見一家門口擺著小攤子,上寫“湘西土匪煙”,特色為“自種自卷,原汁原味”。如今“土匪”倒變成了時髦品牌,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一家飲食店鋪門口,看到這樣一則廣告:青山飛瀑,在我窗後,上樓觀瀑,收費一元。繞過店鋪,倒也清楚看到瀑布,只是水不大,沒有什麼特色。芙蓉鎮另一特色:就是收費廁所多。隔不了五步遠就有一個,每人每次都是收費一元。這大概與芙蓉鎮的位置有關,芙蓉鎮恰巧處於張家界與鳳凰古城之間,游客停時正是內急之際,這事也不比別的事,那是非去不可的。唉!當地人商業目光真敏銳啊!
歷史的風風雨雨,拂去了小鎮厚重的積塵,也帶走了古樸的民風。謝晉的一個決定使這裡突然間名滿天下,也改變了這裡人們的命運,芙蓉鎮人今天的生活顯然比昨天要好。如果沒有作家古華、導演謝晉、演員劉曉慶,這裡也許還仍舊延續著祖先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好。芙蓉鎮是現在好還是過去好,也許沒有正確答案。《芙蓉鎮》電影在王村拍攝,那是偶然;旅游的紅火,帶來的喧嘩和浮躁,那是必然。偶然之中有必然,這是哲學。在哲學面前,我只能無語。
芙蓉鎮 ,想說愛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