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則志遠,波瀾而不驚(寧波2日游)

作者: i恆行天下

導讀寧靜則志遠,波瀾而不驚心情不好,便想四處走走。給自己找到幾個理由,於是便去了寧波。李宅國際青年旅舍中午11:30的車,晚點半個小時,約15:30的時候到達寧波南站。居然火車會路過杭州,居然我這個學地理的對火車線路茫然不知一剛。寧波站構造很簡單,幾乎可以從出站口回望見火車,雖沒有上海南站華麗,卻比武昌站干淨得多。購得一張地圖,乍一看,幾分眼熟, ...

寧靜則志遠,波瀾而不驚心情不好,便想四處走走。給自己找到幾個理由,於是便去了寧波。李宅國際青年旅舍中午11:30的車,晚點半個小時,約15:30的時候到達寧波南站。居然火車會路過杭州,居然我這個學地理的對火車線路茫然不知一剛。寧波站構造很簡單,幾乎可以從出站口回望見火車,雖沒有上海南站華麗,卻比武昌站干淨得多。購得一張地圖,乍一看,幾分眼熟,仔細想想,這地形與武漢頗為相似:Y字形的水帶將城市分為三個部分,在武漢是漢水彙入長江,在寧波則是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流合一。

前一天在上海辦了一張國際青年旅舍的會員卡,然後預訂了寧波店的一個床位。選擇這家店的原因正如它所宣傳的理念一樣,一是價格便宜,一是文化交流。上次在洛陽第一次住青旅留下美好的回憶後就一直對這家店很有好感。暗自許下心願,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去每一個開設青旅的城市或景點。

我所見識過的青旅無一不具備易於到達以及極具情調的特點。沿著火車站出口前的路步行約十分鐘,便找到了在湖邊的李宅國際青年旅舍。是一幢仿清的二層建築,青磚紅梁大石板古色古香。報上大名辦妥手續,二樓的房間,門口走廊是半封閉的,倚欄可以看見院內天井和院外月湖公園。第一眼就喜歡上這裡了,試想,推門便可見院落青磚綠葉湖水,真是個讀書休閑的好地方。寧波的街道非常干淨,唯有落葉並無紙屑。路邊便有小橋流水的風景,像是一個放大了的江南小鎮。寧波大學第二站寧波大學。本想給同學一個驚喜,不料她不在學校,於是錯過。也好,獨自享受夜晚的校園。也許因為選址不在市區,學校有條很明顯的中軸線(@@這兩者有邏輯聯系麼)。查資料發現寧大最初源於一位寧波富商的捐款,與汕頭大學有一拼。迎面而來的是兩棟很樸素卻很實用的大樓,估計是自習教室,如果建築能表現思想的話,可能學校希望以此告訴我們,在這裡要努力學習。我一直對光華樓耿耿於懷,這麼多房間,平時卻難得找到一間沒課教室給我們自習。

樸素的教學大樓正中是一個頗大的三角形標識,想起《達芬奇密碼》中那個博士比喻男女的符號,這是一個典型的男性符號,和軍肩章上的一樣,表示進攻性。比較有意思的是,大樓的正後方仍有一座長相酷似的復制品,唯一不同的是,那棟大樓的正中是一個環形標識,嗯,非常明顯的女性符號。後來同學告訴我,前面那棟樓是哥哥捐錢修築的,後面是不久後弟弟捐錢修築的。很默契。如果不以兩性關系狹隘的理解這兩個建築群的話,當可以理解為這兩兄弟想告訴寧大的學子,為人處世做學問應當外圓而內方。

在寧大寢室區見到了很贊的一句標語“我是中國公民,我是寧大一員”。公民概念似乎一直在國人心中很是缺乏,做了兩千多年的臣民,就不太習慣站直了說話。公民意味著平等,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至少在精神上,這樣的社會才是我向往的。

問著香味來到了小吃街,這個應該是幾乎所有高校的共同點,可以成為研究城市發展史該考慮的案例了。看到一家特色燒餅點,產品和鍋盔幾分相似,甚薄,看上去很有食欲。招牌上寫有“全手工制作”,我倒是還真沒有聽說過有用機器做燒餅的。嗯,果然是一個MM親手擀面給俺做的餅,還親手遞給了我,不過,也是親手接的我遞給人民幣。念叨著“不干不淨,吃了不病”解決掉香噴噴的餅,味道還不錯。中國的食品安全,唉。這是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我還是回火星吧。

寧大讓我印像最深的是她的大學生活動中心,練舞者有之,看書者有之,鍛煉者有之,路過一個房間,透過玻璃窗看見一張大桌子周圍20多人埋頭練毛筆字。大學生活果真是多姿多彩的,而不是簡單的寢室-教室-圖書館-網絡。

找到一個郵筒寄出明信片然後閃人。發現了路名多是以人名命名,可能是捐款人吧,也不一定,就有宗羲路與陽明路。仔細看簡歷發現居然都是鄉賢。浙江的思想巨子巨多。夜天一閣寧大回來約九點,這麼早睡覺不習慣。正好李宅就在天一閣附近,於是前去見識夜幕下的江南第一藏書樓,在這月黑風高夜。100多年前,一群偷書的賊也是這麼想的。這塊算是城市的中心區域,奇怪的是卻破落的厲害,全是古舊的房屋,斑駁的牆面。不過也是,李老師曾指責過北京的城市規劃:紫禁城西面,太多高樓隔得太近,感覺太壓抑。而寧波古城區的整體感卻很強。又想起去年游杭州,聽老師講,當年南宋皇城的皇宮所在地卻是如今的貧民區。唏噓下。

走入天一閣邊的小巷,搖曳的燈光,搖曳的樹影,搖曳的心思。坑坑窪窪的路面,滴滴點點的細雨。青磚泛著月光,感到一陣古意,也有一陣寒意。仿佛穿越了。隱約聽見高跟鞋敲打地面的聲音卻不見人影,遙望小巷盡頭疑為死巷卻又發現通路,在驚悚與驚喜中見識江南的夜。想起龍應台說過考察一個城市的建設完善與否只需等下過一次暴雨就可驗證。我覺得體驗一個城市的文化,該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行街頭。曾在午夜時分感受外灘,曾在月黑風高感受寧波,可惜在武漢的時候一直是乖孩子,惦記著11點寢室關門的制度,從沒夜游武漢過。範宅-鼓樓-天一廣場-天主堂吃早餐時很高興居然有豆腐腦~~沒想到居然是放醬油和蘿蔔干一剛@@很是吃不慣。在武漢時,有次和小厲一起吃飯,第一次見人吃豆腐腦還放醬油,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又想起來上海後才發現原來月餅裡面是可以放肉的0.0.呵呵,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美妙之處,有那麼事並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那樣。

寧波老城的城市天際線是一個對稱的階梯狀,就是防火牆了。記得哪個老師引用過一個觀點:當一個事物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時,就變成了藝術。頗以為然,如畫圖是為了描摹物體,但有了照相機,畫圖不求形似只為神似時便成為藝術。防火牆也是如此,當初聰明的勞動人民修築防火牆的時候美觀肯定不是首要考慮因素,但如今防火的功能已淡化,這一建築風格的美感卻在不斷被強調。

防火牆是個很有趣的現像,典型的互信合作雙贏:可以在鄰居家火災時幸免遇難,亦可自家火災時讓鄰居免池魚之禍,將災害的後果降至最低。不知道這個天才的創意是誰最先想出來的。至少曹公當時不知道,於是被狠燒了一把,後人知之而不鑒之,於是劉備又被狠燒了一把。不好好學習歷史的人,唉,投之以同情的目光。

範宅與範仲淹的後代有關,不過現在被辟為古玩市場了,進去看了一下,裡面無所不有,你能想到的古物幾乎都有售,包括兵馬俑。因為自己是“羊牯”,便沒有問價,也沒有買的打算,看看即可。

寧波的鼓樓小有名氣,長得也很有個性:四平八穩的底座中間一個煙囪模樣的凸起物,定睛一看居然是個時鐘。不知為何稱之為鼓樓。底座和西安的鐘樓幾分形似。便沒有登頂。鼓樓後是一條商業街,與西安回坊一樣,因為約了Ashley,等待時便小逛了一會。對這種後來建的仿古建築並不感冒。

Ashley雖然工作了,但是看上去還是很學生,青春朝氣。不過還是有很明顯的工作痕跡:幾乎言必稱我們公司,我們老板……看過她的一張工作照:身著白衣半依在椅子上,凝視著前方做凝思狀,很典雅的形像,一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神態。只可惜背景卻是一個擺滿了工業設備的展示櫃台,大煞風景,唉。

天一廣場在CBD中,一如人民廣場的地址。醒目的是巨大的環形階梯,以及階梯後哥特式的教堂。為什麼總是覺得西洋建築更好看一點呢,可能是我過於崇洋媚外了吧。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制結構,西洋是磚石結構,所以中國留下的古代建築較少,一些經典的建築,往往會被王朝的毀滅者一把火燒掉。科隆大教堂修了七個世紀。

因為是周日,教堂彌撒。與Ashley坐在長凳上聊天,在聖母的注視下。說工作的事,對現實的感想,對未來的設想,這樣的聊天很舒服,海闊天空天馬行空。

請吃寧波菜,海鮮@@吃不慣,對海裡的生物比較有排斥感,覺得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吃的。吃不飽還好貴-。-然後再加點陸地上的生物,終於吃飽。吃得很開心,因為重要的不是吃什麼,而是和誰一起吃。天一閣天一閣自然是必去之地。地圖上看了一下隔天一閣的距離,有點小遠,其實很近,因為地圖的比例尺很大。而我看習慣了上海和武漢地圖的比例尺,常產生錯覺。

最早聽說天一閣是從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雖然不齒他的人品,但不能因人廢文,他的有幾篇文章還是可以休閑時拿來一看的。很典型的江南園林,假山,水池,回廊,書齋。據說《四庫全書》的七個藏書樓都是按範氏藏書樓的格局修建的。沒有看到想像中的書牆,甚至沒有看到藏書,只看到展品,很疑惑介紹中說有十三萬卷書都放在哪。

很是憤憤不平,國內的檔案機構太過分了。本來學術研究就不容易,做冷板凳,受世人冷眼,還要被藏書機構欺負。總是聽說某地某官有某藏書,但管理者秘而不宣,從國圖到一檔到一個縣城的檔案館,都有這種事情。我一直堅持認為,人類過去的歷史應當共享,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其傳播。因此,其實我並不介意,圓明園的那個猴頭或者豬頭到底是在中國手上還是不在,我一點也不care,但是我很關心一檔的一份孤本可不可以在網上免費發布電子版。龍門石窟的佛頭是在中國博物館還是在外國,這個對文化沒有太大的影響,相比於古籍是該密不示人還是公之於眾。

看見藏碑,感嘆自己愧為讀書人。在電腦可以方便的制作各種字體的現在,又有多少人會刻意的注意書法呢。嗯,按之前的定義,書法已是一種藝術了。

路過一間客廳,聽見有清脆的童聲“歡迎光臨”不斷響起。沿著游人的目光才發現居然是一只八哥或者是鸚鵡的聲音。呵呵,第一次在現實中見識非人類的生物發出人類的聲音。小震撼了下。那鳥還會說hi,加上它的母語,它就是個三語者。Ashley童心頓起,學著鳥說著“歡迎光臨”,一時間歡迎聲此起彼伏。Ashley突然踮起腳衝著鳥籠說了一句表示歡迎的日語,鳥頓時無語,調整心態後繼續漢語“歡迎光臨”。Ashley是英語系,因此這個場景可以解讀為兩個鳥語者之間的對話。

天一閣的東南角是“麻將博物館”。開始以為是個噱頭,不想還真的是收集的頗全,介紹也比較靠譜,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個麻將文化展覽了。我也第一次知道原來麻將中的條、萬、筒、風都是和海上捕魚生活有關,各有寓意。麻將的起源也正是這一帶。不過我對這一中國文化很有成見:它浪費了這個民族太多時間,這些時間本可以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的。

東北角是秦氏支祠,比較扎眼的是一個戲台,通體鎏金。最絕的是戲台的中心有一個螺紋狀半圓的頂,據說是符合聲學原理,使得在沒有麥克風沒有假唱的時代的歌手的聲音能清晰的傳到較遠的地方。上戲台的樓梯擺了個游客止步的告示,Ashley沒有care,蹬蹬蹬上去了,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止步了。呵呵,工作後的人是Aggressive的多了,世界更大了,因為給自己的規則少了。我卻總是會用這樣或那樣的規則壓抑自己的欲望,這樣不好。還見到了極為華麗的“萬工轎”,簡直是一個微縮的樓閣。這個就是傳說中的八抬大轎,傳說中的就算用八抬大轎來我也不去,呵呵,如果不是四周都有玻璃密封,Ashley肯定會試著坐上去的。她說,嗯,就算是八抬大轎來請我,我還是會考慮下的~~故居-街道出天一閣後,繼續在小巷中逛,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弄堂居然見到了翁文灝的故居,對此人沒印像但很耳熟,看簡介:

“翁文灝( 1889年 – 1971年1月27日),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民國時期著名學者,是中國最早期的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翁文灝曾以名學者之身份在國民政府內任事,在抗戰期間主管礦務資源與及生產。1948年更曾任擔行政院長。不過在任期間推出金圓券,引起金融混亂和惡性通脹,聲名大壞而下台。1951年從歐洲回到中國,被任為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71年病逝北京。”

才知道翁公堪稱中國近代地理學之父,而且還是校友。作為一個地理學專業的人,理應對前輩致以敬意。故居裡活力依舊,混住著許多人家,柴米油鹽,沒有一點紀念館的感覺。Ashley分析可能是想以此讓游人更直觀的感受到故居的氛圍吧。但願。

在一家川菜館吃晚餐,Ashley說她面試時就是住在這附近的。這條街滿是婚紗攝影。她說她有同學明年年初大婚。真快。不知道我的好友圈中那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倒是突然想起TOTO了。如果說結婚時的女子是最漂亮的話,那麼每個女子都會有最漂亮的時候,有些還會不止漂亮一次。嗯,這個是《魔鬼辭典》的風格。最近在看這本書,看到一個詞條,勇敢:男人在安全時最願意表現的品質。無語。

華燈初上,當街閑逛。居然又發現了一個遺址。寧波果然是文化古鎮。看到的是寧波府署遺址,在簡介中意外的看到了得名由來,之前寧波是叫明州的。明朱元璋以“海定則波寧”改名寧波。寧波,好名字。外灘夜逛三江口。和Ashley聊天時突然問起為何稱為三江口,她說,因為三條江彙合啊。呵呵。於是我笑,怎麼可能呢,只能說是一條江彙入了另一條江,如果是三條江交彙於此,那它們流到哪兒去了呢,總不可能地下有個洞,從洞裡流到海裡了……後來問過學姐後知道,是奉化江與姚江交彙後形成了一條新的江,即甬江,甬江入海。這是挺奇怪的,因為江源一般都是在某山,或某地,而這條江的的江源居然在河流交彙處。

外灘就在江的左岸。據說這個外灘比上海的還早,只是名氣小得多,看上去並沒有上海壯觀。不過也還不錯,尤其是夜晚。逛外灘一定要晚上去,看在鵝黃的燈光下,極富曲線的西洋建築的紋理投影在精雕細琢的牆面。在臨街擺一張小圓桌,品一口咖啡,看米蘭·昆德拉。所謂偽小資,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外灘中滿是酒吧,富有穿透力的歌曲讓人情不自禁的跟隨節奏而動。異國情調。這塊的氛圍類似新天地+萬國建築博覽園。走在臨江的過道上,恍惚間想起了三年前有次送TOTO去家教,回校路上路過江灘的酒吧街,同樣是異國情調,同樣是面臨長江。

第二天白天仍去了趟外灘,截然不同了與夜晚相比。白天的外灘安安靜靜,宛如處子般,夜晚的外灘則是狂野的。酒吧幾乎全部沒有開張,倒是見到不少情侶在拍婚紗照。外灘邊上有座著名的教堂,江北天主堂,也是哥特式建築。可能因為是周一,並沒有開門,我只是圍觀。這類建築真像藝術品。難怪有那麼多人信教的。話說我在學校時常碰見有人向我傳教。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我還是堅信,人應該有信仰。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與教堂隔江相望的是慶安會館。也是寧波船史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上史地概論時,楊老師告訴我們,華南學派的作風是“進村找廟,進廟找碑”,以至於我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看見古碑便眼睛放光。慶安會館貌似是新近重修的,對於這種假古董並不感冒,但其中展示了大量的木船模型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小亮一定很感興趣。寧波重商,與航運有關,其實算得上屬於偏海洋文化了。許多年前的《河殤》,將中國的落後歸因於重農的黃土文明,認為希望在重商的海洋文明。雖偏頗,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是一個需要交流的世界。

船文化中自然講到了鄭和。呵呵,這是許多人心中的驕傲。可是選擇性失明的人們卻不曾提起,現在關於鄭和航海的直接證據片紙無存,鄭和航海七次,最遠達到紅海,可是居然沒有一頁航海日志流傳下來。還居然有人認為是鄭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學歷史真是長見識。

在月湖小憩片刻。收拾行囊。回上海~

寧波,挺不錯的。


精選遊記: 寧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