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確實是漂亮的,也大得驚人,我們花了將近二天的時間,從步行、自行車、游船至坐環湖游覽公交巴士,也只是堪堪繞著它走了一圈,但除了最初一眼帶來的驚艷之外,我只能說杭州人擁有這個超級大公園真是幸福,小V卻有另一番見解:也許就只有住這附近的人會有我這種感想,那些住在遠處依稀可見的高樓裡的人恐怕也就像其它城市的人一樣根本無暇去體會這種身邊的風景。
第一天下午我們步行走過西裡湖邊上的楊公堤,從丁家山至浴鵠灣,大馬路上車水馬龍,但隨便尋條路旁的小徑穿過,就可以到達水邊木棧道,明明知道所有的那水邊的亂石、蘆葦、野花,包括那供人休憩的亭台、木椅,都是當地政府精心打造的,卻也讓人覺得野趣盎然,最令我高興的是,在這裡遇到的游人屈指可數,也不知道什麼緣故?
楊公堤臥龍橋畔有個小莊子,喚作“郭莊”,是清代宋姓人士所建,原來並不叫郭莊,後因故轉手郭姓人家,因自稱唐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於是改名為“汾陽別墅”,俗稱“郭莊”。據說,西湖蔣、郭、劉、汪四莊中,郭莊為“西湖第一名園”,天下人都知道江南園林當然以蘇州為最,但我們此行並不包括蘇州,路過此地當然不會錯過先一睹為快。花10元錢進入郭莊,最先的感受是“小”,無論是回廊曲橋,或是池塘曖閣,都是幾步而過;然後才是“精致”,莊園雖小,卻也謀殺我們不少相機內存,從“一鏡天開”的池塘,臨湖而建的“乘風邀月”閣,至枕湖摩月的“景蘇閣”,再到高倨假山石上可遠望蘇堤的“賞心悅目”亭,整個莊園移步換景,水榭樓閣,花草園林錯落有致,是不是所有的江南園林都是以小巧玲瓏見長的呢?有機會一定要要蘇州及揚州見識一番。
一路行至花港,兩人已是累極,想趁天色未暗全上船游湖一周,問及入口處的一位阿伯,碼頭卻不是在這一個門口,而且游船已經停開了,讓我們明天趁早,我們失望之余卻也再走不動了,在旁邊一小亭子坐著不動,轉過頭,卻剛好看到前方遠處佇立一塔,根據手中地圖所示,應該就是鼎鼎大名的雷峰塔了,此刻不過下午五時許,卻因陰天,暮色漸濃,天空呈現一片幽藍,那雷峰塔尖的金頂異常醒目,聽聞雷峰塔內安裝了電梯可以直達塔頂,想來是為了方便游人,但卻令我們兩人對此塔提不起興趣來,心中想道不過是建成古塔模樣的電梯樓房罷了,且今日看不見落日,這著名的“雷峰夕照”也不得見,還是不登塔了吧。這樣想著,反正坐著也是閑著,就對著它拍了幾張相片,幾分鐘後,暮色更濃,方才幽藍一片的天,漸現墨色,塔身亮起了燈,更顯輝煌,小V在研究方才吸引眼球的金頂究竟是燈光效果還是原本如此,不果,意興闌珊之下我們起身尋車打道回府。路上經過淨慈寺,那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正是出自此處,但我們與佛無緣,只是路過而已,那鐘聲自也是沒有聽見。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來到柳浪聞鶯,昨日幾番路過卻沒有進去瞧個真切,今日倒也不是專程而來,卻是為了門口停放的那數目可觀的自行車,杭州這個旅游城市中的專業戶,方便游人的舉措多不勝數,這自行車租賃也是其中一項。不過既然來到了門口,也好奇這個在門口看來更像公園的景點究竟有什麼稀奇竟能讓康熙爺御筆親提賜名,反正免費,那就進去一探究竟吧。穿過像迎賓一樣立在兩側的數排柳樹,路的盡頭是一湖,西湖附近的景點水域多與西湖相通,想來這個也不例外吧,往回走幾步,朝著湖的右側走去,步過小橋,眼前竟是一大片被白膜覆蓋的草坪,也不去深思這白膜的用處,只覺得著實大煞風景,再往一段路,仍舊除了柳樹草地,不見其它,身邊來回的多是老年人,讓我覺得我們在此處實在太突兀了,與小V低聲商議,不如離去?我們實在是離康熙爺的境界太遠,想附庸風雅也遙不可及,不懂欣賞啊!後來乘坐環湖巴士聽介紹才知,此地的“柳浪”二字並非浪得虛名,園內遍植的柳樹約有200余種,輕風拂來柳枝仿如海浪翻滾。想來綠色多的地方,鳥兒也不會少,所以才會得“柳浪聞鶯”之名吧,只是這柳樹,在我這等粗人看來,也就只是柳樹而已。
租了車,卻不料小V對於自行車這一物事似乎心存恐懼,想來是生長在城中的她不經常接觸的緣故,也是呵,想想廣州市的混亂交通,我也沒這個膽子踩輛自行車出門。但是不騎車,我們怎麼能完成今天的游覽任務呢?於是溫言勸之,又替杭州西湖附近的交通狀況打了包票(我哪裡來的自信?汗一個),陪著她在柳浪門口練習幾圈,就慫恿著她上路了。一路上倒也順利,南山路兩側的風景也是極好的,公路旁專門的自行車道,幸好沒讓我之前打的包票落空,平日即使不為西湖而來,能就這樣在路上走走,在我看來也是一種享受。邊行邊看,又經過雷峰塔,小V仍是不忘昨天的金頂之疑,況且我也想看看近在眼前的雷峰塔在白天有何不一樣,於是停車進入景區(西湖各大景點均有設專人看管自行車,鎖好離開即可)。景區內左側有一鮮黃大照壁,與昨日在靈隱看到的相似,只是靈隱的“咫尺西天”是黑底黃字,看來似是楷書,顯得更為莊重一些,而這裡白底紅字的“夕照毓秀”卻行雲流水似是行書,當然對於書法我是一竅不通,對於字體只是姑妄猜之。回首看向右側,這裡另設一門,門上四字甚草,也不敢確定是否“雷峰緣境”四字,那裡卻是要收門票才能通過的,我們本無意登塔,所以也沒去看門票收多少銀子,倒是售票處那“迎客軒”的匾額引我們一笑,在門口對著半掩在滿山青翠中的雷峰塔又一輪狂拍,得出“金頂果然是金色的”結論之後揚長而去。
在小V直呼手臂酸痛的戰戰兢兢中,我們終於來到蘇堤的南端,花港的另一個出口。此時已將近上午11點了,花港門口至游船碼頭那一段,充斥著一撥又一撥剛從“花港觀魚”出來的旅游團,那摩肩接踵的游人差點把我們嚇得掉頭就走,也不知道那些魚兒們有沒有受驚。蘇堤的盛名讓我“無視”小V那糾結的眉頭,堅持著在如織的游人中尋得空隙往前走,那一段路是不可能騎車而過的,兩人下車推行,幸好旅游團都是組織去碼頭坐船的,過了碼頭,下了“鎖瀾橋”之後,蘇堤終又重復清靜。“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首,雖然現在秋天了,但堤岸兩側的垂柳仍舊翠綠,蘇堤景致另一稱謂“六橋煙柳”還是值得一賞的,這裡的柳樹對我來講,仍只是柳樹而已,卻又為何與“柳浪”不同待遇呢?無它,只因蘇堤的垂柳在兩側西湖的湖光山色映襯之下,顯得生動許多,這景色還是需要相互襯托的啊。這綠蔭畫廊般的蘇堤長達2.8公裡,我們慢悠悠的踩著車也游完了,這段長長的路,讓我和小V每每提及總有幸好我們不是走過去的想法,不然恐怕是會半途而廢的。有一種說法,倘若一對情人能夠手牽手從蘇堤的這頭走到那頭,那麼他們就能夠一生在一起,對此只能一笑置之,會否有人與我攜手同游此處仍是未知數呢。
下得蘇堤最後一座“跨虹橋”便到了北山路,兩人摸摸肚子沒有餓意,便找了個租車點先把自行車還了,在岳廟碼頭買了游湖的船票,等了大約十分鐘,上船的游客沒幾個,想來大部分人都吃午飯去了,正想著,船便開動了,正奇怪難道只有幾個散客也照開船嗎?原來卻是載著我們到另一邊與別的散客合乘一船了,既不需再等待,換艘船也沒什麼相干了。西湖三島,分別是湖心亭、阮公墩及小瀛洲,這船票是包括了湖中二個小島的門票的,先至湖心亭,游畢再轉船至小瀛洲,島上游覽的時間是不限的,西湖上的游船來回穿梭,也不必擔心如何歸去。湖心亭是三島中最小的一個,只幾分鐘便可繞行一周,杭州似是頗得康乾二帝的喜愛,在西湖各處留下不少御碑,這島中也有一碑,刻有“蟲二”二字,其貌不揚,卻是乾隆御提,這兩個字是何意?原來是那風流皇帝見此處景致頗佳,興之所至與隨臣打的啞迷,取“風月無邊”之意也。島上有一牌坊,也不知是何時所建,看來頗為古樸,似年歲已久,上刻“湖心亭”三字,正面向西湖,我本想留照一張,卻有不少游人與我打相同主意,單人、雙人、群體,輪番上前留影,我本來舉著相機等候空無一人的時機,卻也手臂酸軟,終於不耐而去。坊後一閣,曰“太虛一默”,想來與贊譽湖心亭的“太虛一點”有關,恕我參不透,此處現已作紀念品的售賣場所,無甚可觀之處。閣右前方有一亭,叫作“明秋亭”,小V拍攝此亭後,面有得色,接過相機一看,原來此刻日正當空,一縷陽光穿過樹葉,斜斜灑落於亭前,閃出七彩光華,這看似平凡的小亭,因著這一縷陽光,令它與它的名字產生了奇妙的關聯,小V為她的得意之作取名為“一米陽光”,這又令我想起我們那夭折的麗江之行,真正的“一米陽光”哎!
再次上船,四顧湖上風光,那雷峰塔依然在我們視線之內,這西湖三塔,看來屬雷峰最為強勢,無論我們在哪個角落,它總是理直氣壯地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倒與《新白娘子中傳奇》中的法海總在白素貞許仙跟前陰魂不散一般,呵呵。片刻我們便從西湖最小的島來到最大的小瀛洲。這小島的得意之處在於,既為湖中之島,卻島中有湖,湖中還有島,島中之島南北用九曲橋相連,東西以土堤互接,從空中坐俯瞰,得“田”字之造型,不過我們身在島中,也無法得見這奇妙之處,故只能直奔島東南端的“三潭印月”而去。我來之前,看過不少游記,依稀記得,當中有提到新版的人民幣中,某一面值的背面圖案正是這“三潭印月”,向小V提起,卻累得小V從五十元至一元全部看遍,終於得到印證,一元鈔是正解。我這個看書一向不求甚解的家伙,因為看了不少游記中的典故,一路上少不了向小V賣弄,但大多時候都因為記一不記二,賣得著實令人哭笑不得,借這裡向忍受我一路聒噪的小V抱一聲歉。話說我們到了島南,極目遠眺,水面上隱約可見三個石塔,周圍卻有幾艘游人自包的游船在其中穿梭,原來公營的游船並不經此三塔,想要近距離欣賞只能花多些銀子自己包船了。我們各自抓起相機,想要拍張靚照與紙鈔一比高低,卻發現無論怎樣換角度,那三個成等邊三角形的石塔總是自據一角,不肯親近,心裡不禁罵紙鈔騙人,那個畫面在岸上在無論如何也拍不出來的,也許在空中航拍,或許在湖中某一角度也可以吧,只能放棄離開。其實這“三潭印月”,觀其名即知,真正的勝景須在月圓之夜才可觀得,這大白天的,我又何必在此糾纏。小瀛洲比湖心島大了不是一點點,除了又一御碑外,島上還有不少的亭台樓閣,曲橋水榭,但這些建築物看起來都像是新建的,不過無妨,反正我沒有鑒賞建築的能力,這些東西是有著幾百年歷史或者只是幾年也不過是一樣的石頭泥士,瞧著與周圍園林相襯便可。倒是這些亭閣上的匾額令我覺得挺有意思,島中“亭亭亭”、“我心相印亭”等亭名故然充滿禪意,但亦有其它有趣之處。如位於“田”字的正中的中心亭,連接十字路的四方分別冠以“南舒”、“北暢”、“東朗”及“西清”,又如北端九曲橋尾部的“萬字亭”,此亭以佛家的“卍”字造型,四個出口則以四季命名,但我實在沒記性,只記得其中之一的“春和”。“萬字亭”對面有一形似屏風的雪白短牆,飾以雕花漏窗,牆內植有竹林,小徑不知通向何處,倒也符合牆上所書的“竹徑通幽”之名。
游完小瀛洲各處,已將近中午二點,我們決定乘船返回至孤山上的“中山公園”碼頭,從那裡經白堤至斷橋一游。只是這番等船費了不少時間,待上得岸來,肚子也開始咕咕作響。我們步行了一段,找不到租自行車的地方,只好站在路旁,打算乘坐招手即停的電瓶車,真真可恨,連續經過的幾部車均滿客,就這樣我們走走等等,竟也走到了白堤的最東端,在我們飢腸轆轆中,“平湖秋月”一景已被拋在腦後,對著眼前的那一座毫不起眼的石橋,若不是周圍忙著拍照的游人,我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斷橋”,不長、不高、若不留意,幾步之下便也可錯過了,橋上連名字也找不到,我們二人百思不得其解,下得橋來,仍不死心地在橋側對著小橋一望再望,小V的結論也不知可否作斷橋之名的另解:普通橋面無論大小,均會有一定的弧度,而觀此橋的橋拱,似是兩個斜面直接相交於一處,故正面看橋時只看到橋的最高處,似是從中間轟然斷裂之相。只是我們倆人只顧著疑慮,竟都忘記拍照為證了。
離開白堤,本想踩車經北山路回去旅舍,只是仍舊找不到租車點,路邊等出租車的人又只到不離,只好坐了趟最貴的巴士,五元一人的環湖線Y9,回到柳浪聞鶯所在的清波門,仍在早上租車的地方取了兩輛車,回旅舍的路上隨便吃了點東西,取了沉重的背包,時間已在下午三時多了,我們的下一站古鎮西塘距離杭州尚有二個多小時的路程,要趕緊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