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位於雲南西北角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和西藏、四川接壤。金沙江、瀾滄江、梅裡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等,高山大河分割著這片“日月最早照耀的地方”,賜予了它寬廣、磅礡、堅韌的精神。
如果說可以用“神奇”來形容麗江的風景,那麼形容香格裡拉就應該用“神聖”二字了。說神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雲南第一高峰,也就是梅裡雪山的卡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聖地,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它為這片35%藏族人口的土地塗上了一層神秘的光輝。
神秘的不僅僅是神山,也是因為香格裡拉這個像征“人間伊甸園”的名稱。自從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中用文字向世人描述了一個坐落在中國西南部,充滿詩意和夢幻、飄蕩著田野牧歌的理想國度——香格裡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終於落定在這裡。試想一下春天裡繁花似錦,草長鶯飛,秋天裡天高雲淡,色彩斑斕,伊甸園也就是這個樣子吧。經過專家學者的論證,認為香格裡拉就是中甸,所以現在的中甸也因而改名為香格裡拉。
中甸的藏民幾乎全信奉藏傳佛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懂得藏傳佛教,就無法真正理解藏族,當你走到藏區,便到處都能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眾多的僧人,白塔和山頂上的經幡等。
我們到的第一天下午去了碩都湖,晚上到阿丫藏家聯歡,那是一個標准的藏民大家庭,他們除了自家人以外,還有親戚也一起來做接待工作和演出。在藏家做客要喝三杯酒,第一杯就是進門酒,家中的主婦帶著女兒站在門口唱著迎賓歌,敬酒獻哈達,接過哈達喝完這杯酒才能進屋。第二杯酒是在聯歡開始後,姨媽唱起了敬酒歌,大家一齊舉杯和主人同喝這杯酒。第三杯則是在晚會結束前。每當一個節目演完或演到精彩的時候我們都會合著自己的掌聲、跺腳聲一起高聲的大喊“亞雄、亞雄、亞亞雄”,那是藏語“好”的意思。我們在主人的熱情豪爽感染下大聲的喊叫,使勁的跺腳,用力的鼓掌,調動著每一個人的情緒宣泄,把自己完全溶入到這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第二天上午去納帕海參觀。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中甸最有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也是全縣最大的草原。各種野花競相開放,遠遠望去,藍天白雲,雪山在遠方矗立,近處茫茫草原上各色花朵點綴其中,不遠處有成群的牛羊馬,還有熱情的人們,的確是很典型的高原草場風光。我們放馬奔馳在草原上,那種感覺真是棒極了。
納帕海距松贊林寺不遠,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了松贊林寺。噶丹松贊林寺號稱“小布達拉宮”,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又稱“歸化寺”。於藏國第十一繞迥陰土羊年(1679年)興建,於陰鐵雞年(1681年)竣工。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松贊林寺”。大寺坐北向南,為五層藏式雕樓建築。主殿上層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數,正中大殿可以容納1600人打坐念經。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頂層正樓特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院內分布著八大“康參”,每一個康參都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子,和整個松贊林寺的關系感覺像是大學中的一個學院。松贊林寺有僧人700余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說普通話,甚至你用“扎西德勒”問候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對你說“你好”!在寺裡可以找個閑暇的僧人聊聊天,他們都很熱情。
坐在返程的汽車上遠遠望去,松贊林寺那厚重的土黃高牆錯落有致,頂平得幾乎看不到瓦楞,在碧藍的天空裡顯露出一種肅穆神秘和蒼涼雄渾,營造出一種崇高莊嚴的氛圍。
日落的瞬間,美麗的“香格裡拉”更加絢爛、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