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紅台西行,登山可達班禪六世居住的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
大紅台西北角利用地勢建殿,名吉祥法喜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高二層,為班撣起居之所。
吉祥法喜殿重檐歇山,上覆魚鱗鎦金銅瓦,前後檐裝隔扇,東西山牆直貫到頂,牆上設藏式小窗兩層,東西間設扶梯通達二樓。

(吉祥法喜殿匾額)

(吉祥法喜殿側面)
“吉祥法喜”意思是在吉祥的福地傳布佛教,人天歡喜。
殿內一層明間上懸乾隆御筆:
芬陀普湧
意思是佛教思想及佛的境界是潔白純淨,而佛陀坐蓮花寶座之上,—到處湧現,佛無處不在。
左右有楹聯為:
初地總持超梵乘
恆沙普演護祥輪
意思是:總持著菩薩修行的功德,高舉著普渡眾生的佛法;向芸芸眾生普遍演說佛法,永遠維護著吉祥法輪。
一樓為班禪住所,設佛床六張,明間供釋迦牟尼,地面與大紅台外頂部持平。
左右有楹聯為:
初地總持超梵乘
恆沙普演護祥輪
意思是:總持著菩薩修行的功德,高舉著普渡眾生的佛法;向芸芸眾生普遍演說佛法,永遠維護著吉祥法輪。
二樓為佛堂,設寶座床、楠木屏風、佛龕等。
吉祥法喜殿殿內陳設琳琅滿目,富麗堂皇,俗稱金殿。
殿內有聯:
寶閣護香雲靜資禮梵
靈峰呈壽相妙悅安禪
殿前以群房相圍,外牆封以實壁,正南開門。
門前陡坡按山地園林手法順坡勢曲折鋪以大塊自然石料蹬道,廣植油松,行宮特征突出。
六世班禪曾在此殿接受蒙古王公 貴族的禮拜。
在吉祥法喜殿曾舉辦過多次展覽。
1997年6月至今,殿內二樓舉辦《六世班禪覲見乾隆皇帝展》,從緣起、准備、起程、祝壽、進京五方面,用大量的人物畫像和記實畫面及相關的文物藏品,生動地再現了六世班禪覲見乾隆皇帝的全過程。
......
在大紅台正北,拾級而上可進入萬法宗源殿。
大紅台北地勢繼續升高,中軸線上建有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組成一獨立的院落,原為班禪眷屬及子弟住所,後為經堂。
金賀堂建於石砌高台之上,進深面闊均三間,一進為單層,二、三進兩層。
北出廊,南出窗,後檐立隔扇,東西設平頂抄手廊形成通道與北面萬法宗源殿相連。
萬法宗源殿面闊九楹,進深三間,高二層。前正中三間一層突出一進,綠剪邊黃琉璃瓦歇山頂,四壁封實牆,牆壁置盲窗。
萬法宗源殿前兩層設廊。
萬法宗源下層是班禪隨從的住處和處理事務的地方,上層是佛堂。
一層明間中,原有紫檀繡金字五屏風,前有銅佛一尊,紫檀木桌供七珍八寶,兩側有銅琺琅仙鶴。
東稍間面西有寶床,左右有銅琺琅插屏和梁國治字一張。
西次間內牆中有乾隆御筆字,並有經書、海螺、嘎巴拉碗等。
樓上中有紋竹三屏風、紫檀羅漢椅,牆掛佛 像12軸。
一樓外有楹聯: 更有香風吹左右。似聞了義示原因
意思是:寺院中香風襲人,宛如明確佛教的真理和生死原因。
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亦大門緊閉!

(御座樓)
在大紅台東,建有連續重層紅台,名為“東紅台”,又稱“御座樓”。
御座樓供皇帝禮廟使用。
御座樓高兩層,平、立面處理與大紅台相同。正面紅線向前跨出兩米。
群樓中央設小佛殿一座。
御座北殿門額:“南無阿彌陀佛”
殿內條幅有:
“到來佛相原如是,靜處塵心那更生”;
“功德無邊復無量,因緣非色亦非空”。
南殿條幅:
“現法化報身共依圓覺,攝聞思修教遍示妙明”。
西殿條幅:
“像法湧祥輪西方震旦,智光騰寶炬海藏天空”。
御座樓也是大門緊閉!!!

(萬壽琉璃塔)
須彌福壽之廟最北的山巔上是一座綠色的八角七層的琉璃寶塔,稱為萬壽塔。
塔身用綠色琉璃磚砌成,塔頂用黃色琉璃瓦鋪覆。
這座寶塔結構靈秀,它背負青山,高聳屹立,直指蒼天。
萬壽琉璃塔塔身為七層,像征著乾隆七十大壽。
萬壽琉璃塔為須彌福壽之廟的最高點。說明了皇權是至高無上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