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閻良的時候,有一家老張家肉夾饃每天一到快下班的時候總是有很多人排隊,我想這家肯定做的好吃、口碑好,才這麼有人追捧,否則為什麼旁邊另一家肉夾饃店就門前冷落車馬稀呢。買了幾次大家都眾口一致地認為做得不錯,好吃,以後要買也買他的。後來小京來了,她開頭對這種食物不以為然,吃過也服了,可是她突然提出一個問題:這肉夾饃無論從正面看還是反面看分明是饃夾肉嘛,怎麼叫成肉夾饃了呢?是啊,於是大家都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回來還得求助於網上,原來:“肉夾饃”的叫法源自古漢語,是一種賓語前置,其意為“肉夾於饃中”。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謅謅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 還有更可笑的第二種解釋呢: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看完這第二個解釋我已笑歪了,哈哈,以前老說四川人詼諧,看來這老陝也有趣的很!以下是正宗說明了: 以肉夾饃是在西北地區民間廣受歡迎的一種小吃,以陝西地區的“腊汁肉夾饃”(豬肉)和寧夏地區的“羊肉肉夾饃”為主。腊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 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 . 咬一口外皮松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腊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唾液橫生,真是人生一小快樂。 經常見食客吃肉夾饃時 ,豎持而食,淋漓滿手,實在可惜噴香的肉汁。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腊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腊汁肉會從兩側擠出。陝西有個詞叫"扎勢",有故作姿態的意味。中國是茶葉故鄉,國人喜飲當年新鮮綠茶,香氣芬芳,清新宜人;東洋人喝半發酵的烏龍茶,因為稀罕,發明了裝腔作勢的茶道;在老陝的眼裡,這是"扎勢",還是"笨狗扎個狼狗勢(東施效顰之意)"。吃肉夾饃有點必要的講究,不是"扎勢",是正確享受這一美味。每到一地,初涉新奇事物,當入鄉隨俗,留意請教。這樣不僅增長閱歷,更可體驗地方風土人情。 吃肉夾饃,可以自己選擇腊汁肉肥瘦。有人聲稱從選擇腊汁肉中可看出人不同性格: 選擇有肥有瘦,西安話"肥瘦"的是普通人,為人平實,做事中庸; 選擇"純肥"的人情感豐富,喜好幻想,易於激動; 選擇"純瘦"的人腳踏實地,做人沉穩,目標明確; 選擇肉裡還要添勺肉湯的人精於算計,適合理財,談判工作; 選擇"優質",即肉量加倍的人講究生活品質,懂得善待自己; 選擇單買白吉饃的人心懷理想,胸有主見,不易被左右。以此推斷——俺是一個地地道道“為人平實,做事中庸”的普通人。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此家非張家,但放學時人氣也很旺,拍時還沒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