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牌坊東次間門現狀)
南面牌坊的東次間門有木料支撐,不知始於何時?又不知為何沒有修復?!
導游們的解釋有點離譜,無可信度。
三座牌坊的各個部位,雕刻著不同類型的形體紋飾。

(夾杆的石獸)
每塊夾杆石頂上,雕有立體臥獸一個,狀似“避邪”,四肢撲地,仰首翹尾,造型極為生動。
夾杆石下面是高浮雕的龍、鳳、獅、麒麟。
中間石柱基部的石雕:

(中間石柱基部的石雕:龍戲珠)
稍外石柱基部的石雕:

(稍外石柱基部的石雕:龍獻花)
外邊石柱基部的石雕:

(外邊石柱基部的石雕:麒麟....)
三座牌坊的三十六幅夾杆石正面,但見玉龍舞動五爪翻轉於浪海,金鳳舒展雙翅翱翔於雲空,雄獅戲逐繡球翩翩起舞,麒麟候守梧桐引頸長嘶,使這三坊一門形成的廣場顯得生機勃勃。
梁柱頂端,雕有淺浮的花草和龍鳳,把整個陵區各建築物的彩畫與雕刻的圖案彙總起來,有代表性地刻在牌樓上,即有和璽、蘇氏和旋子花紋三大類。
各個畫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動,雕技細膩,玲瓏剔透。
在三架石牌坊與大紅門構成的四合院內,兩個威武的石獬豸矗立於大紅門前兩側,兩通下馬石碑位於東西兩架牌坊之外稍北,寬大的風水圍牆由大紅門向左右延伸,和石牌坊彼此照應,錯落有致,使這個寬敞的四合院既不空曠,又決不壓抑,呈現出和諧的美。
巍峨典雅的石碑坊矗立在青山綠水,蒼松翠柏志之間,恬靜而有力量,使每一位來到它面前的人,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莊嚴肅穆之感,又似乎在昭示著大清雍正盛世的繁華和泰陵制度的恢宏。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