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到寧波出差間隙,到七塔寺重游一番。七塔寺是寧波市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多年以前我曾來過此地。七塔寺全名七塔報恩寺,七塔之稱來源於寺前的建造於康熙年間的七座塔,報恩寺實為光緒皇帝敕賜的寺額。七塔寺是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
當我再次來到七塔禪寺門前,頓覺眼前一亮,只見原先橙黃色的山門照壁,已被白色的花崗岩牌樓所取代。新建成的山門牌樓高近9米,寬11米,顯得精巧典雅,氣勢巍峨莊嚴,與寺院整體建築相互映襯烘托。牌樓正門上鐫刻的“七塔禪寺”4個金色大字,是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牌樓的兩額和楹聯或暗示著古寺的歷史變遷或為今日高僧名士所書,處處顯示著凝重典雅,煥發出的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
七塔寺的鼓樓是近年新建的,與對面鐘樓樣式一致,均為三層重檐歇山式。古寺自唐代開山以來至今一千多年歷史,但中間幾度興廢,現存古建築多為清代光緒年間,因當時限於條件,只建成東邊鐘樓,與之對應的西邊鼓樓卻一直未能付諸實施,長期處於只見鐘樓、不見鼓樓的殘缺局面,現在這種缺憾終得彌補了。
鼓樓一二層為觀音殿,中供十一面觀音菩薩聖像。與一般觀音像不同的是,此像頭部發髻處呈環形排列著十一面神態各異的頭像,或和善、或凶惡,很有特色。依《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載: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瞋相,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相,見淨業者發希有贊,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頂上之佛面,對習行大乘者講說諸法,究竟佛道。塑造十一面觀音像,最難處置的是左三面和右三面,那近乎怪戾、恐怖的形像,對於大多數信眾來說頗難接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應該是溫柔美麗,充滿慈悲和關愛,惟其如此,才能使人生歡喜心。但是佛教造像有其嚴格的儀軌和法度,是不能隨意取舍的。因此,該雕像在設計上將神態各異的十一面頭像縮成冠狀,點綴於發髻上作淡化處理,微微下垂的雙眼用水晶嵌鑲,更顯菩薩的慈悲情懷,似在時時關注著人間疾苦,洞見世間善惡情相。
三聖殿也是維修一新,位於寺院主殿堂圓通寶殿與藏經樓之間,因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西方三聖而得名。此殿與圓通寶殿等均建成於清代光緒年間,很有文物觀賞價值。可惜年久失修,當時非常殘舊,現在是仿照寺院主殿堂圓通寶殿的格局進行了改建,拆除了兩堵內牆,殿堂空間擴大了許多,與中間所供奉的三尊高大的金身佛像顯得更為和諧統一。
寺內其他建築還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玉佛閣、祖堂等,信步在各殿堂廊柱及走廊過道間,時見或懸掛、或張貼著不少名家名言及佛法警語名句,富含佛法哲理,非常耐人尋味。七塔禪寺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還保存有一批珍貴文物: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等字樣;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緒頒賜之《龍藏》一部和梵文貝葉經一束(這兩樣吾等游客是看不到滴);清代石刻五百羅漢造像圖(這可是佛門珍品,海內無雙啊)等等。
七塔寺所處應為寧波鬧市區(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意味),公交很多,我是坐515路去的,門票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