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石像生處人流不斷,拍照很困難。
有些圖片是我次日早晨補拍的。
發泰陵的圖片只按由南到北的次序,拍片的時間不再標注。
七孔石拱橋北有望柱一對。

(石望柱)
石望柱又叫擎天柱。

(石望柱頂部)
望柱北有石像生五對,是乾隆時期添設的。
五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像、馬和武將,文臣:

(石像生)
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像征著皇帝的儀仗隊守衛在陵前。
泰陵石像生,胤禛以“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而諭令“不必建設”,所以泰陵初建時沒有石像生。
胤禛死後剛28天即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監察御史瑪起元給剛即位的乾隆帝上了一道奏折,建議為景陵和泰陵(當時泰陵尚未命名)補建石像生。
他的理由是: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紅門,並未分兩處圍牆,是以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於孝思之深心。後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於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備從前所未備,如此始於典制無缺。
瑪起元的這道奏折不僅揭開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也指出了景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
乾隆皇帝對瑪起元的這個建議表示同意,批道:“所奏是,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
當時的總理王大臣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
他們奉命後,向當年的相度大臣高其倬和當時精通風水的戶部員外郎洪文瀾詢問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
他們回答的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是:
“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於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攸關,非典禮所未備。”
這是泰陵不建石像生的真正原因。
既不是因“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也不是“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
乾隆皇帝對王大臣所回奏的內容並不認可。
他提出,既然“因甬道前地勢盤旋,難於安設,或將大紅門、龍鳳門展拓向外,俾地勢寬敞,位置攸宜。”
於是他命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和親王弘晝帶領通曉風水之洪文瀾到泰陵實地敬謹相度,妥協定議具奏。
眾臣遵旨前往西陵。
經過實地踏勘後,他們向皇帝回奏說:
“大紅門正在龍蟠虎踞之間,護北面隨龍生旺之氣,納南面特朝環抱之水,前朝後拱,天心十道,實天造地設門戶,不便展拓向外。況石像生之設,古制未詳,無大關典禮之處,似可毋庸添設。”
乾隆皇帝見眾臣的回答十分在理,無懈可擊,只得作罷。
後來,景陵和泰陵都建起了五對的石像生。
究竟是何時補建的,至今未找到文字記載。
據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名風水學專家王其亨先生考證,泰陵石像生當於乾隆十三年補建。
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