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河畔古上津·漢江蜀河
上津往日的輝煌應該是源於一條河。——在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的那些年代,先輩們的溝通依靠天然江河最為便捷省時省力。無法考證上津何時成了一個大渡口,可以讓人聯想的是,幾百萬年前,從這裡往南100余公裡,有湖北鄖縣青曲古猿人;往北200公裡,有陝西藍天古猿人(說的有點遠了)。我查到的資料是: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魏在這個秦楚咽喉首設平陽縣,嗣後,這裡慢慢被叫做上津,“津”,渡口之意,上津就是說這裡是漢江大支流金錢河逆流而上的最上一個渡口。
金錢河衝出秦嶺在陝西漫川關拐了個彎流入湖北到上津,從此順流而下可達漢口,奔湖廣、江浙,通達南方;逆流而上,可進長安,入北方,奔西域,曾是名副其實的咽喉之地。當年金錢河上往來穿梭的船兒馬幫為上津帶來了富裕,馱來了繁榮也帶來了刀光劍影,滅城之災也一次次降臨,城池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終於,清順治十年(1653年)古平陽縣並於比她晚幾百年才出現的鄖西,成為鄖西縣轄的一個小鎮。今天保存較完整的這個上津古城呈不規則的方形,周長1236.6米,南北306米,東西261.5米,面積近8萬平方米,城基厚6.12米,城門深9.1米,高3.4米,寬3.16米,是湖北省現在保留完好的唯一古縣城。
今日的金錢河早已不通航,鐵路、公路的出現使往昔重要的水運不值一提,電和汽油代替了纖夫,人們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干別的事情……看風景和生活在風景裡是兩回事,既然都在趕往另一種風景,那就都趕好啦。艱難的疏浚河道的工作久未人做,加上環境變化,往日河裡船兒貼著城牆根兒走已經只能作為風景留在老人的記憶裡。曾經香火旺盛、商賈出沒的元真觀、城隍廟、文廟、山陝會館、黃州會館、武昌會館等等成為了今日的鎮政府、學校、車站……順金錢河而下,到幾十公裡外的漢江邊的同樣命運的蜀河,幾年前我曾為這個秦頭楚尾遠勝於上津的小鎮的古建築、石板房、老石板街流連忘返。2000年再去,老石板街鋪上了水泥,河壩上新起了千篇一律的高樓,站在街上再也不能直對碧綠漢江,甚至還有了K廳……好在,楊四廟、黃州館、古清真寺都還在。一老者說,有人曾經想使殘破的黃州館重現往日輝煌,算了算,要5000萬人民幣,只好作罷。再說,真修復干什麼呢?過去的就是過去了。——這些可以滿足懷舊心理的地方是越來越少了。
少了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