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外派“巴西”(昆山市巴城鎮西面,簡稱巴西)出差的“四大才子“和“五朵金花”抓緊每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時間去同裡游玩了一趟,感覺還不錯去年來昆山出差的時候同裡的美名就如雷貫耳,只是從昆山去同裡有點兒麻煩,所以當時只去了周莊,而且出於喜歡還去了兩次,這次逛罷同裡,發現人們傳說的“同裡比周莊要好”還是有道理的,我自己也覺得同裡總體上比周莊要好上幾籌,下面比較一下
1. 周莊太過於商業化,同裡則仍然保持著一部分原生形態
周莊景區內路旁基本上全是店鋪,居民大多都在景區的最邊沿、或是景區外面,游客很難體驗到當地的民俗和民風、很難看到景區開發前的水鄉民居和居民。而且周莊的店鋪賣的商品好像也有點兒偏奢侈、偏貴。
同裡景區內部則能發現很多景區開發前的水鄉民居,有斑駁、緊閉的木板門,有釘上規則圖案的帶釘鐵皮門,有陰暗、逼仄的小院,也有仍然看起來較新的樓房。沿著小河、沿著小巷走,時不時能夠看見悠閑的同裡人,有的坐在河邊一邊等生意、一邊喝茶,有的聚在一起下像棋,有的在打麻將(甚至看見一個滿頭銀絲的瘦小的老婆婆坐在桌邊搓麻)。除了金錢滿缽的生意人和表演者外,還能在同裡看見沿街乞討、或是索要空水瓶的人。體驗真實的民風和民情對於旅游應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能看到這些感覺真的不虛此行。
不過這個區別也可能跟兩個景區的面積和開發時間有關系,周莊面積不如同裡大,而且周莊開發的比同裡要早很多。
2. 周莊的地形簡單一點兒,游覽路線比較單一,轉一圈基本上就能把相對比較集中的景點給逛完了;可是同裡景區內部的地形相對就有點兒復雜了,那裡的小巷對我來說都可以用“錯綜復雜”來形容了,而且那些景點也是分布在這些小巷中的,所以我在裡面轉的暈暈乎乎、不知東西南北,幸虧有“四大才子”裡面的“翟先生”不時的拿著地圖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要不跟著“尹導游”我們肯定會在裡面迷路的,呵呵,不過迷路了也許會巧遇一個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
3. 周莊的那些宅院景點都小而精致、講究,同裡的宅院景點雖大,但有點兒雜亂無章
周莊富商、官員的宅院,無論從整個宅子有幾進,還是門檻的高低,都基本能夠體現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宅子的方向也都比較規正;而且屋檐、門、窗戶上的雕刻也都很精細。
同裡的宅院坐落的方向則好像在不規則中更多的表達著某些深意,像退思園雖然正堂屋也是坐北朝南,但整個宅子是從西向東建的,據導游說主人一是想藏富,二是想東山再起。同裡的那幾個宅子(除了退思園)與周莊的比較起來,都顯得有些粗糙和蕭條,後花園給人“不修邊幅”的感覺,花花草草都不是很光鮮、長得有些雜亂。
4. 同裡的小吃和特產比周莊的多。
周莊出名的好像也就是萬三蹄膀了,同裡除了與萬三蹄膀對應的狀元蹄外,還有襪底酥、芡實糕、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蓴草、響油鱔湖等。我們9個人午飯點了響油鱔湖、清蒸白魚、銀魚蓴菜湯、紅菱肉絲、油燜白菱、松花豆腐、銀魚豆腐、阿婆菜炒肉絲……,味道一般、量不大,不過總共才花了224,也確實便宜。最後在明清街上買了襪底酥和芡實糕帶回來,兩袋襪底酥、一盒芡實糕,總共才15塊錢,回來之後就後悔,後悔沒有多買一些,因為的確是很好吃的零食
5. 同裡和周莊都有一些展覽性質的景點,同裡的展品更多樣化
同裡除了和周莊一樣展覽一些出土文物外,還有很多根雕、刺繡、石頭、以及床的展出。崇本堂裡面幾乎全是根雕,達摩、雄獅、老虎……無論是什麼都惟妙惟肖的。在一個景點展廳裡面還看到了一只繡花鞋,應該是三寸金蓮穿的那種繡花鞋,第一次看見實物,看得我腳都疼,古代纏足的婦女真是痛苦啊!古風園裡面展出了很多木雕和古代的床,木雕多是被保護、收藏起來的“雕梁畫棟”上面的部分,床也是被人收藏的那種古床,形態各異,但都做工精細,尤其有一張床前後總共有三進,我們都很奇怪古人雕刻這麼一張分三進的床到底有什麼用處,真是奢侈!
除了上面這些,最喜歡的要屬崇本堂裡面的木頭轉椅了,不光好玩、而且坐著舒服,我們進去後一人坐了一個開始轉,底座很穩,但是上面轉的那塊兒相當靈活,我試了一下,稍微使勁轉一下,可以轉6圈,當然從椅子上下來我也眼冒金星、天旋地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