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東陵現不對游客開放。
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
泰東陵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
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泰東陵與其他皇後陵相比,有三點獨創之處:
一、首創隆恩殿月台上設銅鹿、銅鶴之制。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創了皇後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後建的各皇後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只,成為定制。
二、首創大殿內東暖閣建佛樓之制。在泰東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後陵,均無佛樓之設。泰東陵則在隆恩殿東暖閣建了佛樓,為一層。這與孝聖皇後篤信佛教有關。從此以後,凡皇帝陵均建佛樓。皇後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樓。凡以後建佛樓均為上下兩層。
三、地宮內雕刻經文、佛像。以前總認為清代皇陵中,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宮檔案記載,泰東陵地宮裡也鐫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制、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轉貼9張圖片,作為補充。
泰東陵是關內清皇陵兩陵區內的第二座皇後陵。
泰東陵是標准的皇後陵。
正面是隆恩門。

(隆恩門內[轉貼])
隆恩門內有東.西兩座黃琉璃焚帛爐。
黃琉璃焚帛爐北面有東.西配殿各5間:

(東配殿[轉貼])
配殿北面正中是重檐九脊面闊五間的正殿——隆恩殿。
隆恩殿的垂脊上有九只脊獸:

(隆恩殿[轉貼])
隆恩殿北面是陵寢的三座琉璃門:

(三座琉璃門[轉貼])

(三座琉璃門[轉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