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深秋中原文化之旅(西安市內及鹹陽篇)

作者: 隨性人生

導讀西安市內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免費(憑身份證每人一張,省內游客和省外游客是在不同窗口領票的),電子講解器20元/3小時(超時1小時加10元,最多不超過4小時),押金100元+身份證,人工講解80元。 P.S.號稱陝博最精華的唐墓壁畫館每周一、三、五下午對外開放。游客參觀均要提前到館票務科辦理參觀預約的手續,票價150元,每批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參觀時間限定40分鐘, ...

西安市內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免費(憑身份證每人一張,省內游客和省外游客是在不同窗口領票的),電子講解器20元/3小時(超時1小時加10元,最多不超過4小時),押金100元+身份證,人工講解80元。

P.S.號稱陝博最精華的唐墓壁畫館每周一、三、五下午對外開放。游客參觀均要提前到館票務科辦理參觀預約的手續,票價150元,每批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參觀時間限定40分鐘,參觀時游客必須與壁畫保持1米的距離。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簡稱“陝博”,為全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個博物館為仿唐式建築。陝博對外的宣傳口號是“給我一天,還你萬年”。進入博物館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壺口瀑布巨幅浮雕,寓意黃河為中華文明的母親之河。

館內按照中國古代史的發展順序陳列,共有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史前的彩陶器皿、周朝的青銅器、秦朝的青銅兵器/陶俑、漢朝的大型瓦當/銅鏡、唐朝的金銀器和唐三彩等都是陝博為之驕傲的鎮館之寶。

陝博不愧為全國博物館之翹楚,在裡面徜徉一天都是可能的。電子講解器的講解共有127段,基本覆蓋了館內的精華文物,每一件配有講解的文物旁都有一個數字標識,便於尋找;沒有講解詞的文物,建議蹭團的講解。一般來說,人工講解的速度肯定要快於自己參觀的速度。

西安古城牆,門票40元(學生票20元),租自行車20元/100分鐘/單人(押金200元)。

西安古城牆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建築,不僅城牆保存完好,而且繞城牆的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至今仍然風貌完全。相較於平遙古城牆,西安古城牆修繕得更為完善,頂部寬度是平遙古城牆的兩倍左右。現存的城牆為明代修建,隋唐時的城牆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安城牆環繞西安市的中心地區,全長13.9公裡。大型城門共有四座,分別為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保存最好、歷史最悠久的是南永寧門,原有的吊橋現也已修復;其他還有朱雀門(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勿幕門(小南門),含光門(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門),玉祥門(為紀念馮將軍由此率部入城的歷史功績故取名), 尚德門,中山門(為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得名),建國門(因直對建國路而得名),和平門(1953年開通,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而取名),文昌門(位於碑林博物館南側,開通於1986年)。

建議從南門開始登城牆,騎自行車勻速繞城牆一周需時70-90分鐘左右,注意控制時間,盡管城牆上有好幾個自行車的租借地,但歸還時必須在原租借地。

交通:有多輛公交車到達,在南門站下即可。

碑林博物館,門票45元(學生票22元)。

碑林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雕作品為主的藝術博物館,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內藏有王羲之、懷仁、歐陽詢(歐體)、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懷素、張旭、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等歷代名家的石刻書法作品,還有唐昭陵六駿、東漢陝北畫像石等歷朝石刻精品。

去碑林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否則到裡面轉一圈也只是半知半解。能蹭到一般旅游團的講解固然不錯,但如果能碰上專門研究書法藝術的參觀學習團則是最妙不過。

碑林外出售的碑石拓片,如果是明清以後的書法作品可以當場制作拓片,售價180元,耗時2小時;如果是名家作品售價會更高一些。

交通:從南門城樓下後沿城牆步行至文昌門即可到達。

鹹陽線

茂陵博物館,門票46元(學生票23元),講解30元。

茂陵為漢武帝劉徹的陵寢,周圍還有李夫人墓(以皇後身份陪葬)、衛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霍光墓等二十余座陪葬墓群。茂陵博物館以霍去病墓為中心,隔著博物館的紅牆外,左側為衛青墓,右側為金日磾墓。茂陵博物館中共有兩個陳列室,一個介紹漢武帝劉徹的生平,另一個陳列出土文物,但大多數文物已經移至陝博,茂陵博物館的文字介紹均是由毛筆寫成,很是公整。

對於漢武帝劉徹,歷史上褒貶不一。稱贊的一方說他開創了漢武盛世,對匈奴的八次作戰將秦漢以來邊境最大的外敵徹底驅逐,把中國的疆域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地域,派遣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中華文明與西域文明的交流至此開始;另一方面,漢武帝的好大喜功也是史家頗為詬病的,撰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對於漢武帝屢次對匈奴作戰非常之不贊同,認為他把“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財富與兵力都揮霍一空,成為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導致皇太子和皇後自殺)和任用李廣利的失誤則是其一生最大的敗筆。劉徹的陵寢在距離博物館一公裡的地方,也是茂陵墓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內陪葬品之豐富史上多有記載,但正因為豐富的陪葬品,茂陵已被盜掘數次。

劉徹的茂陵規模雖大,但從精致角度來說卻遠不上霍去病墓。霍去病是漢武帝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十八歲時第一次隨舅舅出征就大獲全勝,之後的河西戰役、漠北戰役都所向睥睨,使匈奴人不得不發出這樣的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惜的是這位稱得上史上最年輕的大將軍在年僅24歲時不幸病故,漢武帝悲痛無比,下令將霍去病墓修成祁連山形,以表彰他的功勛。整個墓園前有假山、水池,旁有配殿,後有攬勝亭,另有漢代的石刻精品,由此可見武帝對霍去病的重視程度。登上攬勝亭可以將茂陵地區盡收眼底,石刻作品分別有臥馬、躍馬、伏虎、臥牛、人與熊以及最著名的馬踏匈奴。

去茂陵其實更多的是為了看一看大將軍衛青的墓,記得初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講到漢武一朝去匈奴作戰的情況,當時就記住了兩個人的名字:衛青、霍去病。對於英年早逝的霍去病,衛青的從奴隸到大將軍的經歷更像是一段傳奇。前幾年《漢武大帝》熱播,陸劍民飾演的衛青能夠深入我心,一定程度也是由於年少時心中的情結。衛青墓與霍去病墓只有一牆之隔,紅牆之內蒼松翠柏、郁郁蔥蔥,紅牆之外卻寧靜地出奇。走出茂陵博物館,再沿紅牆即可到達衛青墓,墓內所立墓碑為清康熙時當地一位官員所立,可惜墓碑上留下了少許無德的刻字。

如果說霍去病是張揚的,那麼衛青就是謙恭的,這也許和他的出身、生活經歷有關,能夠以一介奴隸的身份進入軍營,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盡管進入軍營的初衷也許是武帝看在皇後衛子夫的份上,但衛青後來所展現出來的出眾的軍事才能卻是不容置疑的,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僅僅依靠姐姐勢力上位的外戚(這一點是衛青和李廣利以及兩漢朝其他外戚最大的差別)。武帝後期,為了抑制衛青的勢力而刻意提拔霍去病,衛青沒有絲毫怨言,仍然恪盡職守、愛兵如子;他權傾朝野,卻從不結黨營私,生活平靜恬淡。

站在衛青墓前,想著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再深深地鞠上一躬就已足夠。

交通:西安市內沒有通往茂陵的直達旅游專線,往茂陵需先在城西客運站坐往興平的高速車,坐滿即發車,票價11.3元,車程50分鐘;到達興平後在站內換興平11路到茂陵博物館,單程3元。如果要返回鹹陽可坐興平11路(不必到底)換興平4路,即可抵達鹹陽的七廠什字。

去茂陵之前要先弄清楚茂陵和茂陵博物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能夠到達茂陵博物館的只有興平11路。出發前在CTRIP上查攻略的時候,曾經看到在七廠什字換12路,我也在公交網上查過鹹陽13路是到茂陵的,後來有人指點說鹹陽13路的終點站雖然寫的是茂陵,但只是指茂陵村,而不是茂陵博物館。去興平的車有分高速和低速兩種,城西客運站的站務員說低速車經過茂陵,懷疑仍是指茂陵地區。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