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11/14 (周五)l 西天景區西天景區就是一座山,以自然景色著稱,一邊上山另一邊下山,可以從普濟寺開始游覽到觀音古洞後到碼頭,也可由碼頭出發逆向行進,全程約為2小時。以台階路為主、較陡。注意不要太晚去,夏天的時候該景區的末班車為5點半;山上沒有路燈,天黑爬山不安全。8:00從賓館大門右轉出發,步行到西天景區,沿途經過海島之星酒店、西山居民區。15分鐘後到達海軍賓館,從這開始,沿著一條木板的走道,一直走到山腳下,坡道不陡。後面已有兩三個旅行團跟了上來,順著繞山而上的台階向上走,看到山頂上已有人影晃動。上去50米即到芥瓶庵。再往上二十分鐘左右,便看到了觀音洞庵,靈山處處著禪機啊,觀音古洞雖處密林深處,但小禪院的香火很旺。拜了傳說中觀音菩薩修煉的山洞。出了觀音古洞,繼續順著台階上山,這段路比較陡,較吃力,不久上到一觀景台,可以俯瞰普陀山景色,向下可看到停泊在港口內的海面艦艇和海軍訓練營,往右看可遠眺朱家尖到沈家門的跨海大橋。在這等旅行團走後,獨自拍了一些照片後,走到旁邊的二龜聽法石處。依附在巨岩上的兩只石龜,一只已伏趴在岩頂,一只還在崖壁攀爬,昂首伸頸,惟妙惟肖。傳說是東海龍王差遣此二龜前來聆聽菩薩說法,聽的入迷,拂曉忘歸,於是化為石頭。故事動人形像逼真,天造地設。繞過二龜聽法石,向上走幾分鐘,就可以看到靈石庵了,靈石庵前,有一塊頂平如台的鼓狀巨石,據說就是觀音大士趺坐說法的地方,而在說法台的附近,山頂就是普陀山標志性的景點-磐陀石。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的“磐陀石”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磐陀石由上而下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余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呈菱形,曰陀。兩石似接未接,似分未分,好像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看似時刻都有滾落之險,但卻安穩如磐。石身其它部位和底下石台都布滿石刻,最引人注目的還有背面的“金剛寶石”。相傳這磐陀石是也觀音大士說法處,石上刻有侯繼高書“大士說法處”。 在開闊的山頂平台上,疑天外飛來,似神手擱置。在磐陀石的周邊,是一大堆形狀各異的亂石,稱為五十三參石,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匆匆覓過。順著磐陀石邊的山道往前走,前面便是梅福庵了。普陀山很早就有道人在此煉丹,梅福庵中的“靈佑洞”就是遺跡之一,在洞旁邊還有仙水出售,3元買了一瓶,據說只能喝一口,多了會肚子疼。我喝了小半瓶,沒有不適。順著台階往下走,在即將踏入西天門的一塊巨岩上,大約300平方米,圓渾平滑,中鐫一個碩大無比的心字動人心魄。心字很大,字高五米,寬七米,斜依石壁而鑿,僅中心一點,就可以容納七八人,整字可容百人盤坐,稱得上是心懷博大。心字在佛教中是指一切精神現像,佛家認為眾生清淨之本性,即為佛體,依心修持即能成佛,也正因為有此一心,便有了智慧,有了覺悟和圓通,有了境界和超越。此石相傳是觀音菩薩在傳釋迦牟尼佛的說心法後留下的,為佛門弟子虔心上西天之處。心字石右上約5米峪谷間有一石酷似蛇頭;距此石不遠處又有一石,形肖蛤螅據傳,有一蟒蛇精,經觀音菩薩指點而得道,一天觀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試蛇心,可蟒蛇寂然不動,毫無傷害蛤蟆之意,這便是“佛試蛇心”的故事。也是心字石的由來。順著心字石旁的台階往下走,過了西天景區門後向右轉,走5分鐘後步入庵門,即可看到千年古樟了。巨樟偉枝四出,矯然橫空,宛如群龍游雲,樹枝遮蔽數畝。這就是普陀山樟木之最的千年古樟。據考證,巨樟數齡已達九百余歲。樹高19米,杆圍達7米多,材積約70立方米。後來到了西天渡口。西天渡口位於梅岑路路口,旁邊有個木牌子寫著西天景區的路線和地圖,寫的很詳細,不遠便是普陀山正寺普濟寺了。l 普濟寺普濟禪寺,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又稱前寺。位於梅岑山東麓靈鷲峰下,宏偉的殿堂與寺前的海印池、多寶塔、八角亭、永壽橋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佛國景色,堪稱是普陀山的風景絕佳處。普濟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為普陀山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與法雨寺、慧濟寺構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觀音道場景觀。普濟寺舊址,唐始建,1080年宋神宗詔令改建並賜名“寶陀觀音寺”,專供觀音菩薩,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額,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道常1421年明朱元璋實行海禁毀寺,正德十年(1515),僧淡齋募化興復殿宇,迎佛還山,重建寺院,至萬歷三十三年(1605),朝廷撥款重建,並賜額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江南。寺內有圓通寶殿等殿宇9座,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大圓通殿是一座寬敞壯觀的木結構建築,殿內可容納千人也不覺得擁擠,故有活大殿之稱,殿門內懸康熙親書的普濟群靈匾額,殿內供奉著8.8米高的毗盧菩薩像。普濟寺有三扇山門,正中為大,叫中山門;它的東邊是東山門,西邊是西山門。中山門的幾扇大門長年累月關閉著。人們平時只能從東、西邊門進出據說是乾隆帝立下的規矩。我們從東門進入寺中,這裡70歲以上老人也要買票的。進去後右手邊就是寺院的齋堂,有售飯票的窗口,早餐:5元/人 中餐和晚餐:10元/人;中餐開飯時間是10:30-12:00,臨近時間,售票窗開始售票。我們時間到時已是11:00多了,買了飯票進去,規定每桌滿八人開飯,不過我們這桌六人也開飯了,後來接近11:30時,兩個人都開飯了。師傅端上五菜一湯和飯,菜的份量確實挺少的,菜不夠了再去添,師傅會依實際情況添點或不讓添。但湯和米飯是無限量供應的。米飯口感很贊的,軟硬適中,帶著特有的米香味。四個菜和一個湯中共吃到十幾中素菜,包括輔竹、刀豆、黑木耳、香菇、毛豆、冬瓜、胡蘿蔔、豆腐干、辣椒等,味道很不錯。拜完菩薩後,從西門出來,來到寺門前的海印池。它建於明代。池上築3座。中橋平寬,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八角亭供游人歇坐。御碑亭系漢白玉制成,上鐫清雍正帝所書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東邊一座拱形壽橋建於明萬歷年間,高6米,長33米,寬7.5米,兩側石欄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獅40只,西邊一座拱橋,較永壽橋低。池四周用青石條砌成,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蓮蓬滿結,一到夏日,荷香襲人。我們走過中橋,看到對牆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每個都有鬥大,好不氣派。在此停足聽了一個旅游團導游的講解後,我們向多寶塔走去。多寶塔位於海印池旁,又名太子塔,因曾得到元太子宣讓王資助建成而得名,這是普陀山現存最古老的元代建築,在中國元塔中也屬罕見。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建於元代元統年間(公元1333~1334年)。多寶塔由無錫太湖石砌成,造型別致氣韻古雅。呈方形,四面五層,高18米,底邊寬12米,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挑台面欄柱刻有護法神獅及蓮花,四周欄下雕有龍首20個,張口作吐水狀,造形生動,具有濃郁的元代建築特色。康有為曾在塔院內假山石上題留“海山第一”四字。每到清晨,附近普濟寺等古剎傳來鐘聲,更增幽靜。我們去時,該塔正在修繕,只在外面看了看。備注:推薦的普濟禪寺游覽次序:海印池(御碑亭、觀自在菩薩牆)——山門——御碑殿——鐘鼓樓——天王殿——大圓通殿(毗盧觀音聖像、32座觀音應身像)——法堂——方丈殿——功德殿——齋堂、僧舍l 普濟寺-賓館由於季節不對,沒有去百步沙,直接從普濟寺停車場乘中巴到碼頭,4元/人。13:20回到賓館後休息,吃水果,再次體驗到海通賓館的位置優越性。14:30出發到南天門景區玩。l 南天門景區南天門景區:以輪船碼頭為核心,有正山門廣場、海岸牌坊、短姑道頭、隱秀庵、南天門。位於輪船碼頭右側200米,可看海景。 南天門景區團隊很少去,人流相對少,非常清幽。從賓館出來左轉,走到碼頭處,有一座杏黃色的三洞門建築物——佛國正門 這就是1990年5月落成的普陀佛國正山門。來山進香、攬勝的游客踏入山門,即進了“海天佛國”。 山門屋檐高7.5米,寬18.5米,進深6.7米,有正、邊3個洞門。山門筒瓦蓋頂,飛檐翹角,屋面掾花、正飛掾、望板為木結構。往前在走一點,看見一座海岸牌坊——位於短姑道頭聖跡上方,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都是宣揚佛理的:’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裡不被,萬裡無雲萬裡天”,“聖跡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夕靜波濤”,“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知無覺“,“到這山來,末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海岸牌坊旁是慈雲庵,再過去是短姑道頭,它是普陀山最古老的道頭,普陀十二景的第二景,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自相零附著出末於潮水中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聖跡”等字樣,相傳是觀音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跺腳的石塊,千百年間它一直是進出海天佛國的唯一通道。回來沿公路旁人行通道走,可遠望見南海觀音像,一路上還有一些拜菩薩的雕像,有雙手合什的,有跪拜的,有五體投地拜的。不久看標識右轉沿海堤慢行,一路上可觀海聽濤聲,沿標識上山,沒有碰到其他游客。大概走了20多分鐘,見有兩堵石壁,對立如門,上書南天門,門側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門內群岩聳秀,門前碧波浩渺。門裡一寺廟,廟旁有一巨岩,可緣石級而登臨岩頂。岩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發光,俗稱獅子眼。岩石上嵌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據傳這裡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在頂上終於碰到了一個旅游團和一些散客。另外,在游人稀少的南天門山頂,碰到二批穿和尚衣服的人,要求捐助看病和雲游四方。往回走時,看到一條幽靜的本板路,就走了下去,發覺是一個環湖的走廊,綠樹倒影在安靜的湖面上,十分安逸漂亮。漫步往前走,兩旁的欄杆上都雕有不同神態的佛像,惟妙惟肖。15分鐘後才走上公路(妙莊嚴路),公路路口一導向牌表明剛才的地方是覺園,但在公路旁的南天門景區導游牌上好像叫南天苑。這裡有一個入三摩地的車站。備注:“入三摩地”:佛教名詞,三摩地即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遠離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詳,心專止於一境之意,也就是將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稱為心一境界。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從短姑道頭上岸後,佛頂山的山門步行到慧濟寺的香雲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間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題字,皆出自明代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筆。17:00回到碼頭,往西山新村走,到了一小超市買了觀音餅/酥,以便回去送人,順便找吃晚飯的地方。農民開的小飯店沒敢去,看到海島之星餐廳,進去看了一下菜譜,問了老板一些海鮮的價格,覺得比海通賓館合算,晚飯在這吃了。先走回賓館放東西,也就15分鐘路。修整一會兒後出發,在賓館門口碰到餐廳經理,熱情邀請我們去餐廳吃飯,說保證衛生的。我們回答說昨天已吃過了就出門了。晚餐點了一條最小的舟山黃魚2斤半(50元/斤,海通80元/斤),2燒(中段清蒸,頭尾燒豆腐湯),清炒蛤俐(1斤左右,15元,海通30元/斤),老板提出再燒個葷素菜,18元,端上桌的是肉絲(挺多的)、黃豆芽、綠豆芽、胡蘿蔔混炒,加上飯,共計165元,海鮮較新鮮的,混炒的菜味道一般。回賓館時,天色已完全暗了下來,西山新村到碼頭的一段路要注意,燈光較昏暗,竟有好幾棵樹長在路中央,不小心撞上不得了。

(西天景區導游圖)

(南天門景區導游圖)

(南天門遠眺南海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