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葵花寶典

作者: kekebuding

導讀麗江古城不大,卻有悠久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麗江,納西語稱“依古堆”,意為江灣中的村寨,又叫“鞏本”,意為有糧倉的村寨。而麗江古城則稱為“鞏本之”,即的糧倉的村寨的集鎮。明代始有“大研廂“之稱,清代稱為“大研裡“,民國始稱“大研鎮“至今。“大研“一名,源於納西族木氏土司先祖營建的“大 ...

麗江古城不大,卻有悠久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麗江,納西語稱“依古堆”,意為江灣中的村寨,又叫“鞏本”,意為有糧倉的村寨。而麗江古城則稱為“鞏本之”,即的糧倉的村寨的集鎮。明代始有“大研廂“之稱,清代稱為“大研裡“,民國始稱“大研鎮“至今。“大研“一名,源於納西族木氏土司先祖營建的“大葉場“,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形似大硯台,城西南又有神聖的文筆山,明代納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筆大硯、文脈旺盛、地靈人傑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硯”,古音“硯”“研”相通,因此後來就寫成了大研。

麗江古城選址獨具特點,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優勢。西靠獅子山,北依像山、金虹山,南向開闊平壩,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東南的整體格局,既避西北寒風,又向東南光源。這樣,使得古城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麗江古城水源利用頗具匠心。發源於城北像山腳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龍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進入城中,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河築樓、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像。水網之上,造型各異的石橋、木橋多達三百多座,每平方公裡占有數比橋城紹興還多。城內利用潭泉修建的多處“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納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

麗江古城在建築布局上未受“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禮制的影響。“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城沒有規矩的道路網,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隨地形建房立街,房屋層疊起伏,錯落有致。道路亦結合水系、坡勢而建,曲徑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間疏朗和諧的街景。而更為獨特的是,它不像其他漢族的城市一樣,城必有牆,麗江古城是一個沒有城牆的城市。為什麼麗江古城不築城牆呢?有傳說是因為麗江世襲土司姓木,忌諱給“木“字加上“方框“,因為那樣就變成“困“字。實際上,不築城牆與麗江歷史上**、軍事、經濟區位有關,與納西人的開放傳統有關。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廣場,稱“四方街”,面積15000平方米。據說這是模擬“知府大印“的形狀,像征權鎮四方。又稱因西寬東窄,像一棺材,喻有“木官木才”之意。幾百年來,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貿易集市。乾隆《麗江府志略》記四方街:“環市列肆,日中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無日不集,四鄉男婦偕來。商賈之販中甸者,必止於此,以便雇腳轉運”以四方街為中心的6條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五花石鋪地,格外古樸典雅。

麗江古城文化內涵豐厚,納西風情濃郁。古城中現仍然在一些明清民居建築。這些民居,多為土木結構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樓房,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並采用穿鬥式木結構,使房屋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城內納西族居民喜愛在院落內種植花木,擺設盆景,這一特點又使住在古城內民居客棧內的游客賞心悅目。麗江古城平民化的納西民居建築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萬納西族居民,他們的日常起居中表現出的納西文化的特征,令很多旅行者痴迷玩味。

在城南有恢復重建的麗江木氏土司街門,俗稱“木府”,規模宏大,色彩輝煌,既與古城融為一體,又具王府氣派,與民居建築形成鮮明對照。“木府”始建於明代,到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時代,占地面積已達百畝,分為衙署區、生活區、花苑區、祭祀區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築。徐霞客曾嘆“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鹹同年間的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毀於“文革“,最後只剩光碧樓等零星建築。地震後根據一些零星資料“恢復”了木府,但真正的木府是個什麼樣子,也只能是憑想像了。

解放以後,因為古城太狹小而在其西北辟建了新城。政府機關、賓館酒店、文化娛樂設施等大都建在新城。秀麗的獅子山天然地把古城和新城分隔開來,但又將它們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在獅子山上,又新建一木結構仿古樓宇,稱“萬古樓”,可環視整個麗江壩子,囊括了古城和新城。

麗江古城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有一定的年份-——從可考證的歷史看,已經有八百余年,更主要的是它是少數民族建的城,而且因城內隨處可見的水流增加了其價值,更主要的一點是北面的終年積雪的玉龍雪山為其天然的背景。這個背景可使人古城內可以“悠然見雪山”:清晨,田野山村尚籠罩在山嵐迷霧中,而皚皚雪峰已沐浴在萬丈曙光之中,金光四射。正午,遙望雪山不由人神爽氣朗;傍晚,暮色蒼茫時,玉龍山還在火紅夕陽的映照下,霞光萬丈。月明之夜,溶溶月光與郎朗雪峰交相輝映。很美......

地理位置:麗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與大理、迪慶、四川的稻城屬於同一旅游版塊。如果假期在5—10月,且時間足夠,完全可以將這塊地方納入同一次旅行計劃。

氣候及溫度:

麗江的氣候可以分為干濕兩季。每年5—11月屬於溫季,12月到次年4月屬於干季。干季雨水稀少,而濕季的降雨量占了全年的90%左右。干季絕大多數是晴天。而在七八月份則雨天居多,且氣溫也會下降。

麗江12個月平均氣溫:1月6.7度、2月7.8度、3月11.0度、4月13.6度、5月16.5度、6月18.2度、7月17.8度、8月17.2度、9月16.6度、10月12.5度、11月9.0度、12月7.0度。

來麗江的方式:

飛機

1、從上海、廣州、深圳每天都有到麗江的直飛。

2、從重慶每周1、3、5、7四天的直飛。

3、從成都每周2、5有直飛。

4、從西雙版納每天有飛機到麗江。

5、從全國各地到昆明,從昆明轉機。

6、從昆明到香格裡拉(中甸),然後改乘汽車。

火車:

只有到昆明或者大理的。全國各地到四川攀枝花。

汽車:

1、坐火車、高快客、巴士到大理,轉車(高快客或巴士)到麗江。

2、坐高快客、巴士直接到麗江。

3、從攀枝花乘大巴到麗江。

吃:

值得一嘗特色小吃

麗江粑粑、火腿及腌肉、雞豆涼粉、米灌腸、酥油茶、乳餅、乳扇、冰粉涼宵(蝦)、腊排骨火鍋、洋芋雞。

另外一些吃處集中在新城七星街內。

古城中的食館主要以納西風味為主,因了前面所說的少數民族的原因,一般兩天左右就吃不到什麼新奇的玩意了。

其他各種風味在麗江一般都可以找到。好辣者可以去古城中的宜賓面館吃到較好的川味面條。過橋米線則在新城福慧路一帶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回族朋友可以在古城東河旁找到一家“哈記牛肉館”,新城亦有多家,如在西安街、七星街、黑龍潭前。

住:

麗江目前賓館、酒店、招待所、客棧林立,接待能力已經超過兩萬個床位。

賓館、酒店、招待所一般都在新城內,從五星到無星都有。一標的價格是二星:110元,三星180元(最低價),可以以此做為參考價推算其他級別的。

客棧一般都在古城內。價格一般都是60-300不等,旺季一般都會上浮。古城中的客棧有些沒有獨立衛生設施,一般采取公用的方式。最近許多家客棧都進行了普改標的工程,現在古城內的很多客棧都有了較簡易的標間,但價格也有所上升。

驛站、麗江古城客棧、自由生活驛站這幾家在網上評價都不錯,可以去了解一下。

行:

順水入城、逆水出城是必須記住的,這水是指比較大的河,而不是溝渠。另外需要記住的是:玉龍雪山在麗江的正北方向。還有一個標志可以記住,那就是大水車。

麗江古城完全是步行街。行在古城就變得沒什麼可以說的。但走得累了似乎沒有可以休息的地方。所以提示一下:可以到路旁的各類吧中坐坐,喝杯茶什麼的;或者是找個店進去與店主聊天,即使不買東西也不必要有心理負擔;再者就是走得深一些,已經沒有商業的味道,那就進入某個居民的院落內,和他們聊天——幸好人民友好,至不濟的方法是坐在房子的石階上。但別坐在門檻上,更不可站在其上,納西人不允許這麼做的。

游:

古城面積3.8平方公裡。常用的入口在北面的玉河橋,有四條路可以進入古城,三條是順水的。另一常用的在西南面,那裡靠近客運站。



(麗江古城)



(麗江客棧)



(自由生活驛站)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