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廬山美麗的自然風光眾多景點中,廬山會議的會址是唯一一個政治景點,像宋美齡、毛主席、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人的舊居,即便去掉他們的名字也可作精美別墅去欣賞,而會址只是個舊時的影劇院,因59、70年兩次黨內鬥爭會議而賣門票,曾作蔣介石的軍官訓練團大課堂卻了無痕跡,也很少有人知曉或感興趣,其實蔣介石在這裡培養的軍官盡是打敗仗的,也沒啥可說的。
59年那次會議實際是兩個會,先是政治局擴大會,接著是八屆八中全會。政治局擴大會開始是“神仙會”,毛主席提了19個問題大家討論,主要是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指標,繼續糾正“左”傾錯誤。與會者對形勢的估計有分歧但都是內部的分歧,無大礙。可是會議快結束的前一天,彭德懷給毛主席寫了封信,這封信正在展出。乍一看這封信,十分真誠,先肯定成績,再指出錯誤,沒毛病啊,令人不解的是,但就這封信,所謂的萬言書,毛主席不至於整倒彭德懷吧。可是身臨其境,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彭德懷倒下是必然的。
當時,彭德懷是國防部長,他在信中曾這樣說:“去年北戴河會議時,對糧食產量估計過大,造成了一種假像。大家都感到糧食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因此就可以騰出手來大搞工業了。在對發展鋼鐵的認識上,有嚴重的片面性,沒有認真地研究煉鋼、軋鋼和碎石設備,煤炭、礦石、煉焦設備,坑木來源,運輸能力,勞動力增加,購買力擴大,市場商品如何安排等等。總之,是沒有必要的平衡計劃。這些也同樣是犯了不夠實事求是的毛病這恐怕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起因。浮誇風氣,吹遍各地區各部門,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跡也見之於報刊,確使黨的威信蒙受重大損失。當時從各方面的報告材料看,共產主義大有很快到來之勢,使不少同志的腦子發起熱來。在糧棉高產、鋼鐵加番的浪潮中,鋪張浪費就隨著發展起來,秋收粗糙,不計成本,把窮日子當富日子過……”當時彭德懷的這種判斷對與不對,評價標准只能以當時國家領導的判斷為准。就像打仗,統帥統攬全局,參謀們的意見只是個參考。人們倒是要問,事關大政方針,宏觀經濟,國防部長講這些做什麼?如此,外交部長、統戰部長、文化部長、衛生部長等等都可以做這類分析嗎?我還不理解做為老戰友老同志、一道出生入死的彭德懷為何不去找毛主席當面談一談?為何非要寫信?就這兩點,要是放在現在是絕不會發生的,也難怪毛主席整他。毛的辦法是把這封信印發給與會者,於是問題嚴重啦,性質變化啦,不是觀點問題而是立場問題了,彭德懷難道不懂嗎?想挾兵自重?揚威立腕?是不是因為自己有赫赫戰功沒當上國家領導人而躍躍欲試?
當然,毛和彭都是巨人,不會因不禮貌和小動作而整人。在廬山會址裡,身臨其境,感到當時糾正左的錯誤只能按照中央毛的辦法,當時的中常委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總書記鄧小平都沒另外提出什麼,都站在毛這一邊,彭德懷的意見是得不到支持的,他另搞一套根本就行不通,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他遭大難也是當然理所。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八十年代初《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給彭德懷平反,充其量也就算個下台階,也是“政治需要”。歷史的煙雲就像廬山的雲海,有形卻是虛無。
俱往矣。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