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瑞薩印像 阿姆瑞薩(Amritsar)是印度旁遮普邦第一大城市,位於距離印巴邊境30公裡處,著名的錫克金廟就坐落在這個城市。金廟是錫克教的聖地,18世紀金廟曾被阿富汗人摧毀後又重建;1984年印度政府與錫克分離主義者曾在金廟裡展開了攻防戰;2005年金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被拒,都使這個地方充滿了傳奇色彩。這也是吸引我到阿姆瑞薩的主要原因。 從德裡坐印度最快的火車Swarna Shtbdi到阿姆瑞薩只要不到6個小時,火車上吃的真不錯,有下午茶,有湯和面包棍,有正餐,有沙拉,有甜品,還有芒果果汁及和路雪冰激凌,每人還給一大瓶水。號稱最快的火車速度一般,但餐飲真是值得贊許。下了火車本想在阿姆瑞薩火車站搭免費巴士去金廟,人太多實在擠不上去,看來要享受免費的東西也要有點付出才行。 在金廟附近找了個小旅館住下,這樣就可以在白天和夜晚等不同的時間參觀金廟了。金廟附近的小旅館都比較陳舊,隔音設備也差。一直到夜裡12點以後,我還清楚地聽到旅館裡的一些藏人在聊天,也不知道哪來的這麼多藏人。後來看了報紙才知道11月17日達賴要在達蘭薩拉召開藏人大會,很多藏人是從其它地區途經阿姆瑞薩到達蘭薩拉的,難怪遇到的藏人這麼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金廟,清晨的金廟不像我想像的那麼靜謐,由於是周末,人挺多的,存好鞋子,赤腳趟過清水之後,就步入金廟範圍。錫克教徒進廟的程序還要復雜一點,通常還會用清水抹上額頭,再用手觸樓梯,才算完成進廟儀式。光腳走在大理石地面上感覺挺滑的,尤其是趟過清水之後。在金廟入口的樓梯上,我旁邊的錫克青年就滑倒了,下這段樓梯和在聖池邊上的大理石地上行走,小心為佳。 阿姆瑞薩的街道,特別是老城區的,像印度其它城市一樣的髒亂和嘈雜,但在金廟範圍裡倒是讓人感到少有的整潔和安靜。雖然人很多,但秩序良好。印度到處可見的牛、狗、猴子、松鼠,在金廟裡都沒見到,那種垃圾滿地的現像在金廟範圍裡也蕩然無存。髒亂和嘈雜好像被白色的高牆隔在了門外似的,一牆之隔有如此大的反差,真令人驚奇。金廟範圍裡讓我更多的感到的,是崇拜與虔誠。 早上的聖池上籠罩著一層霧氣,方型聖池中央的金廟聖殿也顯得有點朦朧。 11月中旬,阿姆則利早上的溫度也就十來度,光腳走在池邊的大理石地面上,還真有點涼。時間一長,我覺得一股涼氣自下而上擴散開來。我想要是到了最冷的時候,光腳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對信徒和游客都是個考驗。由於早上視野不夠清晰腳下又冷,我決定先去距離金廟只有5分鐘路程的札連瓦拉園(Jallianwala Bagh),然後再回金廟。 札連瓦拉園位於金廟東北角落的一個小巷子裡,只要不到5分鐘的路程,這裡現在是一個公園,也是著名的札連瓦拉園大屠殺的發生地點。進入巷子裡在公園的門口,牆上可看到這樣的字句:This ground was hallowed by the mingled blood of about two thousand innocent hindus, Sikhs and muslims who were shot by British bullets on 13 April 1919. The ground was acquired from the owners by public subscription. 一進到園內先見到的是一個三角形的石座,上面寫著People were fired at from here,這是當年英軍向手無寸鐵百姓的開火地點。石座右手邊有一個小亭子,在亭子裡有一個黑色大理石石座,上邊有一個銅質火盆,火盆裡的火種常年不息,以紀念那些為爭取獨立而死去的印度民眾。左手邊有一個烈士紀念堂(Martyr’s Gallery),裡面介紹札連瓦拉園大屠殺的發生經過,以及一些死難烈士的生平。 從烈士紀念堂再往前就看到了遇難者井(Martyr’s well),介紹說,當年英軍火力很猛,射擊連續進行了10分鐘,很多民眾跳下這口井躲避槍彈,結果遭到溺斃。據說有大約120具屍體後來被從這口井裡打撈出來。井邊的三角形石座上寫著To escape the deadly firing,many people fell into this well. About 120 died bodies were recovered from it. 遇難者井右邊就是札連瓦拉園紀念碑(Jallianwala Bagh Menmorial),紀念碑坐落在小水池中央,水池四邊還有四個一人多高的石台襯托,暗紅色的砂岩制成的紀念碑是滑板的形狀,上面有獨特的花紋。

札連瓦拉園紀念碑 紀念碑右邊保留著當年的一座建築物的部分(bullet marks),這座紅磚制成的三個門的建築牆上布滿彈痕,很多彈痕用白色框框標記出來,介紹說這面牆上有28個彈孔。 1920年印度國會通過法案,建立札連瓦拉園紀念碑,1923年由一個信托基金購買下了這塊土地作為紀念這次大屠殺的永久地點,1960年增加了長燃的火種。整個札連瓦拉園的布置很樸素,但很真實,很容易讓人回想起近90年前的這起慘案。據說這起慘案大大地加速了印度人爭取獨立的進程。 九點半以後我又回到了金廟,這時候視野清晰多了,天氣也變得暖和起來。據說錫克教徒習慣沿著聖池邊上的大理石走廊,繞聖池一周,以拜謁各個神壇,我也按照他們的程序,繞聖池走了一圈。 聖池周圍東、西、北三個方向,有三棵非常重要的古樹,都超過400年的樹齡了。這三棵樹被錫克教徒認為是聖樹,其意義等同於神壇,每個錫克教徒來到金廟都會到這三棵樹前祈禱。 東門一進門右手池邊有一棵樹叫做Dukh Bhanjani Beri,意思是驅除痛苦和煩惱的樹。在這棵樹右邊水池台階上,有很多人排隊禱告和洗浴。這個地點有個傳說:據說幾百年前在一個叫Patti的地方,一個叫Duni 的富商有五個女兒,這些女兒都長得漂亮也有才華。一天問他的女兒們,是誰為你們提供吃穿,四個大女兒都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她們的父親,她們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Duni聽了很高興。但是最小的女兒Rajni的回答卻和姐姐們的不一樣,她說上天才是萬物之靈。上天提供了一切給她。Duni聽了很生氣,就把這個小女兒嫁給了一個麻風病瘸子。小女兒平靜的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她非常愛自己的丈夫,並全心全意的來服侍他。 當時錫克教第四代上師Guru Ram Das在阿姆瑞薩建設新城的時候,Rajni就帶著她的丈夫來到了阿姆瑞薩。在阿姆瑞薩,Rajni夫婦遇到了錫克上師的志願者,那些人憐憫她們夫婦,為他們提供裡住所。Rajni跟隨這些志願者,在公共廚房的幫助做飯。 每次Rajni去工作前,都會把她的丈夫安排在樹蔭下休息。一天,她把丈夫安排在池塘邊上一棵beri樹下休息。她離開後,她的丈夫看到一對烏鴉跳進池水裡,當它們從水裡飛上來是,顏色由黑色變成了白色。看到這情景,她的丈夫覺得池塘裡的水很不一般,他突然有一種欲望也要到池塘裡去泡一下。他慢慢挪到池塘邊上,進入了池塘。 當他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他十分震驚的發現,他的病也完全好了,身體也變得健壯了。他不再是個麻風病人了,他走路和年輕人一樣了。當他的妻子Rajni工作完了來接他時,完全認不出來自己的丈夫了。當這個“年輕”的丈夫向她講述了所發生一切之後,Rajni感到十分的幸福。後來她遇到錫克教上師Guru Ram Das,把發生的一切告訴了這位上師。上師聽了也十分高興。上師告訴Rajni,他的前輩早就預言,這個池塘是個聖地。 附近的人們聽到這個故事,紛紛跑來觀看並在池塘裡洗浴。大家都認為聖池裡的水可以免除病痛和煩惱,而那個麻風病人曾經坐過的那棵beri樹下附近的池水,被認為是聖水中最靈驗的部分。 在聖池的北邊,有一棵樹叫做Baba Budhaji Beri。 這棵樹已經被大理石圍欄圍了起來,據說當年修建聖池和金廟的時候,金廟的建造者Baba Buddhaji 曾坐在這棵樹下,監督和指揮修建聖池和金廟的進程。而這棵Beri樹一直為這位功臣遮陽擋雨。據說在這棵樹下許願,對求子和婚姻十分靈驗。我看到不少女性在這棵樹前祈禱。 還有一棵樹叫做Lachi Beri,位於金廟西側通向金廟聖殿廊橋邊。這棵樹由於會生出Lachi漿果而得名。當年在建設聖池和金廟時,第五代錫克上師Guru Arjan Dev ji曾經坐在這棵樹下指揮。在穆斯林占領金廟的時候,據說這棵樹給予錫克勇士精神力量,以懲罰敵人。這些勇士的馬匹也曾拴在這棵樹上。這棵樹最能給予人精神上和內在的激勵。 Dukh bhanjani Ber古樹的左邊,有一個大理石平台,上面有一個小神壇。這是the Ath Sath Tirath,意思是代表印度68個宗教聖地的神壇,據說在這個神壇附近沐浴,走遍印度68個聖地的願望就會成真。 金廟南邊離南門不遠處,有一個二層大理石門樓的神壇,這個神壇叫做Baba Deep Singh神壇。神壇兩邊有大理石牌匾,上面分別刻著1971和1965年犧牲了的錫克勇士的名字,中間有一副畫,畫中的人物是的錫克教最著名的勇士Baba Deep Singh,他右手握劍,左手托著自己的頭顱,表現錫克教徒英勇抗敵,視死如歸的精神。據說這個神壇的位置就是他為了保衛金廟犧牲的地點。有些人還在他的畫像下邊撒玫瑰花瓣,以示哀思。畫像下邊有捐款箱,很多錫克教徒往裡面放錢。畫像後面有小樓梯通上二樓,二樓在一個金銀鑲繡的華麗緞帳之下,一個錫克教士端坐在那裡,前面放著一本厚厚的書。後來在幾個地方包括錫克議會的樓上,也看到類似的情景,都見到緞帳下端坐著錫克教士,前面都放著厚厚的書或是被粉紅綢緞覆蓋的東西。不過我還是沒太明白其中的意義。 金廟的聖殿(Harimandir Sahib)建在一個方型水池(pool of nectar)中央,是一座二層的長方形建築。聖殿從二層以上都是鑲銅包金,聖殿頂部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金色的建築被池水和四周的白色建築襯托得分外光彩奪目。聖殿建築西部有一條60米左右的大理石廊橋(Gurus Bridge)連接聖池的西部。大理石廊橋欄杆上有10個大理石柱子,柱子上有10個金色燈籠形狀的路燈。要到達聖殿一定要經過橋前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的門樓(Darshani Deori),方可到達。

金廟 金廟四周有一些穿著橙色長衫,圍著藍色包頭,手拿古代長矛的錫克衛士在巡邏,這些衛士十分友善,如果你提出拍照的要求,他們都會配合,很多衛士還會講英文,可以幫助介紹金廟內各個部分的含義。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盡管去問他們。 金廟聖殿底層裡面有幾個錫克樂師坐成一排,三小時一班輪流吟唱著錫克教的聖曲,還有鼓和弦樂伴奏。低沉的樂曲通過揚聲器傳遍金廟的每個角落,聽起來很有感召力。在金廟裡,我覺得聖曲從早到晚似乎沒有停息的時候。錫克教的聖書(The Guru Granth Sahib)白天就擺放在這座建築的樓上。通向聖殿的廊橋上每天都排起了長長的人龍,印度全國各地的錫克教徒來到這裡,都希望親自瞻仰和膜拜聖殿裡的錫克聖書。 在金廟聖殿的南邊,我見到聖池裡有很多一尺多長的大金魚,這裡有條樓梯通入聖池水中。這個地點叫做Har ki Pauri.,是錫克教第五代上師Guru Arjan Dev命名的。我見到很多錫克教徒在這裡用聖池的水濕潤面頰,有的還飲用幾口池裡的聖水。 永恆王位(Akal Takht)位於是通向金廟聖殿廊橋的正西方,是一座白壁金頂的四層建築物,最早建於400多年前。這座建築在錫克教裡十分重要,是錫克教的最高權力中心,也叫錫克議會。一切錫克教會的重大決定,不論是宗教上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都是在這裡做出來的。 傳統上,錫克戰士出征前都要來這裡祈求保佑。晚上這裡是錫克聖書的存放地點。錫克教在印度有五座重要王位建築,永恆王位是在阿姆瑞薩的唯一的一座王位,也是五座王位裡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這座建築多次被穆斯林武裝摧毀又重建。1984年,甘地夫人下令進攻金廟,這座建築被坦克摧毀,現在的後來又復原的。永恆王位裡還供奉著錫克上師的短劍和其它私人武器。 永恆王位的旁邊就是Nishan Sahib,是兩只用黃色絲綢裹起來的高高的旗杆,大約有30-40米高,下邊是大理石基座。這是錫克教的像征,每到節慶,這裡會升起有錫克教標志的橙黃色錫克旗。我見到很多男女老少都到這個旗杆的基座下參拜,並用前額接觸大理石基座。我覺得錫克人對Nishan Sahib旗杆的尊敬,遠遠的超過了旗幟的概念,可能這裡面有其它我沒有悟出的宗教因素。 永恆王位的北邊台階上,有一座白色的小建築叫做Thara Sahib,這是錫克第九代上師Guru Tegh Bahadur Sahib Ji的神壇,我見到有許多人在這裡參拜和捐款。 據我觀察金廟有三個門,北門是正門。門樓上有鐘樓,兩側還有博物館。北門前邊有information和銀行,門外還有免費存放行李和鞋的地方,以及派發免費食品的地方和飲水處。南門和北門對稱,都有鐘樓和三層連在一起的建築,南門鐘樓下邊的建築是錫克圖書館的所在地。東門最簡單,只有一個牌樓,但是大會堂和大食堂都在這邊,馬路對面有很多白色的宿舍,旁邊還有免費巴士,所以顯得十分熱鬧。據說還有一個西門,我沒找到,是不是為了保護錫克聖書,給關閉了。 東門外馬路對面漂亮的白色宿舍建築,從北往南依次是Guru Arjan Dev Niwas, Shiromani Gurdwara Prabandhak Committee(SGPC金廟管理委員會),Sri Guru Ram Das Niwas,Guru Nanak Niwas, Sri Guru Hargobind Niwas(據說這裡專為女性居住),還有其對面的Mata Ganga Ji Niwas。很多宿舍是免費提供的,但留宿不能超過三天。有些比較高檔一點的宿舍要交像征性的費用,還有一些可以退回的保安費。據說外國人的住宿名額也是有配額的。

金廟的免費宿舍Guru Arjan Dev Niwas我走進最靠近免費黃色巴士的Guru Arjan Dev Niwas,一見到外國人進入,就有服務人員帶你到入住登記處。我說明不住宿,只是看看,服務人員也說沒問題。這是一座四方形的白色三層建築,比起印度其它地方,算是蠻干淨的了。院子中央是一個公共浴室,但主要的浴室和洗手間卻是在樓房的後面,樓上欄杆上,還晾著住宿者洗過的衣服。這座宿舍據說有大約100個房間,裡面人來人往,看樣子入住率還是挺高的。可惜我沒看到房間的內部。樓下還提供訂機票和火車及飛機票的服務。出門沒多遠,就是來往火車站的著名黃色中巴車站。 東門左側有一個小花園,花園後面是一個很大的二層大會堂(Manji Sahib),這個大會堂主要是用於講演和宗教活動。大會堂的對面東門的右側就是著名的,始於400年前的大食堂(Guru ka Langar)。大食堂的建築有別金廟裡的其它建築,除了圓頂與金廟其它建築一樣為白色之外,整棟的二層建築為紅磚建築。二層的大廳都是供應免費餐的食堂,可以同時容納上千人,旁邊是廚房和洗碗處。大食堂的地下室是食品原料的儲藏室。這個食堂24小時運作,對不分宗教不分國籍不分種姓不分性別的大眾提供素食餐。據說這個食堂每天平均要有4—5萬人前來就餐。 我到達食堂的時候是10點左右,不是食堂的忙碌時間,兩層的食堂大廳,只有底層啟用,吃飯的人不算多,門口見到義工在發放就餐用的不鏽鋼托盤。幾個金廟裡的孩子主動帶著我去參觀大食堂的廚房,廚房的工作人員都很友善,還展示了他們正在准備的食品。我見到好多大大的筐和盆,裡面放滿了小面餅(Chipati);還見到了巨大的鍋裡煮好黃色的菜湯;還見到巨大的方形容器裡盛著的糊狀的白色印度食品,看樣子在這裡吃飽肚子沒有問題,做飯過程及餐具衛生狀況也不錯。
等我看完廚房以後,二樓食堂大廳門口已經等滿了就餐的民眾,門一打開,沒幾分鐘,人們就整齊的在大廳地上坐成了一排排,估計這一批就大約有4--5百人之多,場面之大,真有點令人驚訝。等候就餐的人們都很安靜,不鏽鋼托盤放在地板上排成一排,等待工作人員來發放餐食。不一會兒,一個義工先來給大家發湯,接著有菜,面餅,糊狀的印度食品等,如果胃口大的還可以再加。吃完飯所有人都自覺地把用過的餐具送到樓下的清洗處。我看了一下,所有人的托盤裡的飯菜都吃得干干淨淨。

金廟大食堂裡等待就餐的民眾 金廟食堂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堂了,營業時間之長可能也算是世界之最。據說這個食堂的支出來自於金廟管理基金。還有說靠著信徒們的捐款,食堂已經能夠保持收支平衡。這個食堂的很多工作都是來自各地的義工完成的,我在食堂門口看到很多義工在幫助發放盤子;在廚房看到很多義工在幫廚;發放餐食的工作很多也是義工完成的;餐具清洗處也有很多義工在幫助清洗餐具。能吸引這麼多義工前來協助,錫克教的凝聚力真讓人佩服。 大食堂的西邊豎立著兩座對稱的磚制的高塔(Bungas Ramgarhia),這兩座塔很像穆斯林的拜叫塔,是典型的穆斯林風格的建築。但它的用途同拜叫塔截然不同,它們的作用是瞭望塔。 在金廟外邊東南角有一座六角形白色高塔(Baba Atal Sahib),這座九層的40多米高的塔是阿姆瑞薩最高的建築,是為了紀念錫克上師Hargobind ji死去的9歲的兒子Baba Atal Rai而建立的。據說高塔豎立的地點就是當年Baba Atal Rai被火葬的地點。 金廟內四個角落其中三個都有免費的飲水處,在西邊還有存放濕衣服存放處。 每天黎明,聖書由錫克議會移駕來到聖池中央的聖殿,到了子夜,聖書再移駕回到錫克議會的專屬寢室。每天兩次的移駕儀式極其隆重,很有看頭。我錯過了黎明的那次移駕儀式,晚上8點多就走進了金廟等候。 金廟夜晚的景色絕不亞於白天。聖殿在射燈的照射下,讓人感到更加的莊嚴,更加的聖潔。雖然金廟裡人依然很多,但我見到的只是金色的聖殿和聖池的池水,夜空好像過濾掉了金廟聖殿以外的東西。我靜靜地坐在聖池旁,看著金廟在水中的倒影,聽著聖樂的悅耳的旋律,從心底感受著錫克教徒們對心中的神的虔誠和尊敬。

夜晚的金廟
9點以後,在金廟聖殿裡,我見到幾個錫克教樂師在被粉紅綢緞覆蓋的聖書面前不停地彈奏吟唱,還見到佩戴腰刀的資深教士用白色的拂塵不斷揮來揮去。大約9點15分左右,一個教士搖了幾下鈴鐺之後,錫克教的首席教士把裝有聖書,覆蓋著粉紅的綢緞的墊子頂在頭頂上,放入的鑲滿寶石、銀柱金頂、頂上布滿花環的聖轎上,由幾個資深錫克教人士抬出金廟聖殿,向錫克議會進發。在從聖殿到錫克議會之間100米左右的通道上,路兩旁的錫克教徒都爭相向前,紛紛爭著抬起聖轎走一程,其簇擁的熱烈程度,把金廟一天的活動帶向了高潮。人有時多得聖轎都無法前進了。經過無數人的抬轎和扶轎,慢慢地載有聖書的聖轎終於被抬進了錫克議會,整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大約要30-40分鐘左右的時間。 無論從哪個角度,金廟對前來參拜的教徒和游客都是夠周到的。免費的火車站來往巴士,免費的行李存放,免費的鞋子存放,免費的吃喝,免費的住宿,免費洗浴,池邊還有防止跌倒而安裝的鐵鏈扶手,甚至洗聖水濕了衣服還有免費的濕衣服存放,真有點共產主義的味道了。上萬人的食堂,上萬人的宿舍床位,每天多少萬人的往來,卻能管得頭頭是道,金廟的管理層實在是不簡單。 我覺得,金廟絕對是阿姆瑞薩最大的亮點,無論在旅游角度上,還是在宗教角度上,這裡的錫克金廟絕對是一個值得來幾次,呆上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地方。我不是錫克教徒,體會不到他們到過金廟後的感覺,看過一段一個錫克教徒朝拜過金廟之後的感覺,摘錄一段供大家參考:Before leaving the Darbar Sahib(金廟聖殿), once more the early morning I turn to face the Harimandir(金廟)with folded hands and touch my forehead to the marble floor of the parikarma (聖池四周走廊)in farewell. As I ascend the stairs on the way out, I feel renewed, invigorat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the hand of the Divine will guide me through the day. 瓦噶邊界降旗儀式(Wagah Border Flag Lowering Ceremony), 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儀式在距離阿姆瑞薩30公裡之外的一個叫瓦噶的小村子進行的,這是每一個來阿姆瑞薩的人都喜歡去看的節目。瓦噶是印巴邊境唯一一個讓旅客通行的口岸,據說得到簽證很不容易。 我聽說有公共汽車可以到達瓦嘎,於是就到金廟附近打聽,當問到一個大胡子錫克警察的時候,他眼睛一亮,立刻笑容滿面,說了句follow me,就把我帶到一個小商店裡,原來金廟對面的商店,不管是賣什麼的,都是瓦噶邊界降旗表演的車票代辦處,當然不是無償的了。警察把我交給商店老板後,又用我聽不懂的旁遮普語向店主囑咐了幾句,雖然我聽不懂,但我也猜得出他說的意思,無非是讓店主別忘了他的人頭份兒,看來介紹邊界降旗儀式也可以算是警察的一份額外收入。 坐印度的機動三輪(Auto Rickshaw)到邊境來回的費用,目前的行情是75盧比,價錢倒是不貴,來回60公裡呢。可是一個三蹦子要坐7個人實在很擁擠,開那麼遠路程也有點不安全,要知道印度司機開車比我們還猛啊。店主又說如果是坐有棚的汽車,每人要330盧比,這可有點貴。正猶豫著呢,我無意中問到了一個也要去邊境看表演的孟買人,結果搭上了他們的私家車,還說什麼也不要錢,他們說我在印度算是客人。我謙讓了一番,人家堅持不收,我也就客隨主便了。 印巴邊境還真遠,小車也要開了近40分鐘,主要是金廟附近塞車的緣故。快到邊境就看到了不少軍人和軍車。下車後還要過二道關卡。第一道就碰到麻煩,被包不許帶進去,沒辦法,只要把它存到了門口賣水果攤主那了。進了這道關卡走了十多分鐘,就到了外國人專用通道。通過這個通道到達外國人看台時,還要過第二道關卡,還好這個降旗表演對外國人有點優待,來晚了,還可以坐到比較靠近邊境的在外國人專用看台,不用和印度人去搶座位。雖說兩國關系也不怎麼好,但表演現場,除了軍人多了一點,我感覺不到一絲緊張,兩旁的看台都擠滿了人,隨著音樂跳舞的,舞國旗的,攝影留念的,真有點嘉年華的氣氛。 不到5點,音樂停止了,儀式開始。兩邊先隨著高音喇叭喊起了口號,巴基斯坦那邊喊:“巴基斯坦,金大巴(Zindabad)”,印度這邊喊:“印度斯坦,金大巴(Jai Hind)”。這兩句話是巴基斯坦萬歲和印度萬歲。口號此起彼伏,慷慨激昂,聽起來還真充滿了愛國熱情呢,兩邊的聲音基本上勢均力敵。 接著,五個高大印度士兵走了出來,他們都留著八字胡,頭戴上邊有紅色雞冠的帽子,穿著黃綠色的軍裝,系著三色的腰帶,九分褲,白色綁腿,白手套。一個屁股後面還掛了一把小號。我注意看了一下,巴基斯坦那邊的服裝同印度這邊差不多,也是有雞冠的帽子,只不過軍服的顏色都是黑的,不同的是巴基斯坦那邊的軍人上身穿的是穆斯林風格的長袍軍服,帽子後面還有一塊布。 印度的軍士長發出了一聲長長長長的吼聲,這吼聲很有點陣前示威的意思。這聲長吼,贏得了印度觀眾的陣陣掌聲,看樣子他平時沒少練氣。巴基斯坦那邊也毫不示弱,以同樣的方式回敬。這樣比氣長的吼聲又進行了幾次。在軍士長的一聲口令下,一個印度士兵邁開大步,雙手甩得老高,飛快的向邊境鐵門走去,他的第一步腿都抬高過他的頭頂了。到了鐵門旁,突然一個急停,雙方對視,再來個90度轉彎,叉腰,接著開始高過頭頂的抬腿、摔腿和跺腳,雖然離我不算近,但跺腳聲音卻很大,估計沒少用力氣。接著5個士兵開始輪流表演,都邁著大步,飛快的走向邊境鐵門,都急停,對視,轉身,叉腰、高抬腿,甩腿,跺腳。這些動作做得都很誇張,有點滑稽,充滿了娛樂色彩。

瓦噶邊境降旗儀式 接著大門被重重的打開,兩方又在各自的地盤操練一番,兩國士兵還相互敬禮和握手。最後,隨著號聲,兩國國旗非常同步的快速降下,大門又被重重的關上,兩國士兵回到自己的營地。隨然這些動作是由兩個國家的士兵完成,但兩邊的動作都如出一轍,時間和分寸都掌握得恰到好處。看樣子兩邊平時沒少訓練。我覺得如果沒有經過合練就能達到如此的默契,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儀式完了之後,觀眾還可以和這些高大的儀仗兵合影。看完這場邊境降旗儀式,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印巴人民,你們太有才了。 來的時候讓我搭車的孟買人連夜就要開車趕回孟買,我只有自己找車回去。正發愁找不到車呢,看見路中間停著一輛像依維柯那樣的中巴,司機講25盧比一人到阿姆瑞薩,我又問到不到金廟,他說停在那附近。於是我趕緊上了這輛巴士,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公共汽車。巴士回程因為停站多,比來時慢多了,到了城裡更趕上了塞車,好不容易到了阿姆瑞薩城裡。在一個繁忙路口,售票員告訴我該下車了。我下車後一問,才知道這個不遠原來是1.5公裡,沒辦法,印度人的說話就是有水分,沒把你放在3公裡之外已經不錯了。又打了一輛機動三輪,才回到了金廟附近,7點左右的阿姆瑞薩塞車極其嚴重,機動三輪的尾氣,熏得我眼睛都快流眼淚了,誰說光是我們國家有污染啊。 更多照片,請見:http://photo.***/photo/annnl/?u=annnl#m=1&ai=22906530&p=1&n=24&c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