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

作者: yry天馬

導讀飛祠丹崖上,白雲幾度、蜃樓疑海上,鳥道致雲中。江山如此多嬌。 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之間都藏有古剎名寺,有據林泉之秀,有依山水之奇,有傍都市之繁,有仗高原之顛……然而,在山西渾源縣城五公裡處有一片懸掛於半空的古老建築,這就是北岳恆山十八景中別具一格的古剎——懸空寺。 懸空寺建於北魏後期,後經金、元、明重修,從處建寺到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

飛祠丹崖上,白雲幾度、蜃樓疑海上,鳥道致雲中。江山如此多嬌。

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之間都藏有古剎名寺,有據林泉之秀,有依山水之奇,有傍都市之繁,有仗高原之顛……然而,在山西渾源縣城五公裡處有一片懸掛於半空的古老建築,這就是北岳恆山十八景中別具一格的古剎——懸空寺。

懸空寺建於北魏後期,後經金、元、明重修,從處建寺到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全寺共有殿宇樓閣四十余間,設計者將基礎建徒崖上,並在此開鑿洞穴插懸梁作基。樓閣之間築棧道相通,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觀,懸岸若虹,隔谷遙望,如壁間雌鳳,遙遙乎猶如仙山瓊閣,一派神奇。

懸空寺地勢窄險,物築巧妙,雖然經過千年的天災人禍,但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精心的施工,如今還保持當年的雄偉,其險峻的姿態懸掛於北岳之半山,成為我國建築史上一座光輝的傑作。

古人有詩雲:“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神。”據《恆山志》記載,恆山位於北邊扼塞,自古屢經征戰,交通十分不便,要在此修築寺院更是困難重重。另一說,當年有一隊工匠來到此地,見其山谷甚險,風水極佳,但想在這離地近千尺的峭壁上修建樓閣,大家都認為難度太大,就在他們進推維谷之時,忽然出現了一位張姓工匠要求承擔此項工程。他經過了反復的實地考察和精心的設計,即率眾人開始施工,他們先將所有建造樓閣的材料全部准備好後,並在山下進行了加工、組裝,接著又饒了幾十裡山路把所有加工好的部件都運到了山頂上,並在懸崖頂上放下大繩,施工人員腰扎在大繩上,腿蹬另一圈繩,懸於山崖間操作施工,僅此一錘一斧地在土黃色的峭壁上搭建基礎,建造樓閣。不久一座上不接天,下不沾地的”“懸空”摩天寺院就建成了。懸空寺所築以半插飛梁為基礎,又巧借山岩的暗托聯梁柱將其上下連成一體,該院廊欄左右緊聯,殿樓之間布局主次分明,既對稱又略有變化,在分散之中還互相聯絡,上下樓閣,虛實相應,其巧妙在於折曲奇出,樓群間設有螺旋式樓梯相通,人們走在樓梯上,猶如前者踩在後者的頭頂上。殿宇中心閣和邊閣之間,搭有棧道,初登樓者走在棧道上,腳下時而傳出木板的吱吱作響,尤其令人魂飛魄散、驚心駭目,同時亦有如醉似神仙的感覺。棧道的設計也是懸空寺最驚險的地方,在殿閣飛樓的對面都設有環廊,環廊層層為游人提供上下登攀。

懸空寺的主要建築有,釋迦殿、觀音殿、三官殿、三教殿等殿內供奉的銅鑄、鐵鑄、泥塑、石雕、木刻等各類佛像、道長、神仙等造型精美的塑像約八十余尊。最有意思的是,寺院裡佛、道、仙、神等各家、諸派齊聚一寺。佛主釋迦牟尼、送子觀音菩薩、大仙李洞賓等都相敬如賓,友好和睦地在寺內各占一席之地。在這座規模並不龐大的寺院中,充滿了和諧氣氛,於此同時,亦可聯系起我國民間傳說所述,由於國人的實在和現實,凡對自己有用的神、道、佛等,因有求助之,才敬奉之。而對於人們惹不起的鬼、怪也同樣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懸空寺內的殿閣布局和所敬奉的塑像中可反映出中國民間對於宗教信仰的實用性和平均主義。凡入寺朝奉者,在燒香敬神之際,各派都來上一份, 以求得風調雨順。然而,此舉在懸空寺中得到了最明顯的反映。由此諸教派各占一席之地,大家平分秋色,建造寺院者設計巧妙,匠心獨具,此舉比較合情合理。

懸空寺所有建築全為木構,大小殿閣四十余間,在山腰間鑿開岩石,挖成石窟,即所謂的“背崖依龕。”石窟上方鐫刻“公輸天巧”四字,進入寺內,需鑽天空、穿石窟、步長廊、跨飛棧,忽上忽下,如入迷宮,而端坐在峭壁上的佛像軀體之高大,神態之安詳,雕刻之細膩,香客游人經此,猶如入仙境宮闕,大有超凡脫俗入聖的感覺。同時也大大地渲染了佛道神秘不測的氣氛。

懸空寺,名副其實,上載危崖,下臨深谷,依山為基,就岩起屋,在雲霧繚繞中,這片空中閣樓僅有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其所有樓閣,其大部分樓閣均懸於空間,仿佛稍有晃動就會引起塌倒,但實際上古人在整體設計構築時已經有所考慮,其所有的結構均符合力學原理。要不然也不會留傳到今,並成為著名的名勝古跡。

對於懸空寺,歷代詩人、墨客都慕名而來,唐初著名詩人李白曾有詩句稱“五岳尋仙不辭遠”,並置身寺下,仰望飛閣,驚嘆不已,於是以寺下的峭石為碑,揮毫手書“巨觀”二字。後人在此又建太白祠。現“巨觀”碑已被大同市內的華嚴寺收藏。名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懸空寺,並有“天下巨觀”之題,稱“三根馬尾吊空中”的懸空寺,在如此荒辟的地方,竟能築起如此瑰麗的建築。據寺內現存金代大定時期的崖刻碑記所載,在金代已經建成具有很大規模了。但曾經遭受了千年的風霜雨雪和天災人禍而不朽,那懸崖上的橫向褶皺鐫刻下了地球億萬年來的變遷,而建於峭壁上的懸空寺裡的實物卻記載了我國古代工匠的卓絕才能,該寺的群體建築都繼承了我國寺院道觀的傳統風格,而又能因地制宜,在此基礎上積極創新、開拓發展,為我們探索研究古代建築提供了豐富、寶貴的資料,同時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